段超人,別名段英,1910年7月22日出生於金壇高橋村,2000年12月4日病逝於北京。1923年畢業於江蘇省省立蘇州女子師範學校,1927年3月在南京參加北伐國民革命軍,在第一軍總指揮部任政治部宣傳員,對農村婦女開放裹腳、讀書識字、打倒軍閥、打倒列強進行啟蒙教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段超人
- 外文名:Duan Chaoren
- 別名:段英
- 出生日期:1910年7月22日
- 逝世日期:2000年
- 畢業院校:江蘇省省立蘇州女子師範學校
- 職業:政治部宣傳員
- 主要成就:對農村婦女開放裹腳、讀書識字、打倒軍閥、打倒列強進行啟蒙教育
- 出生地:金壇高橋村
段超人個人簡介,葛春霖,圖書管理員,家鄉,段館,
段超人個人簡介
1927年,白色恐怖肆虐,但段超人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久,國民黨叛變革命,政治部改組,段超人即赴上海考取滬淞公學預科,後又於1928年考入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上學期間,她一直參加婦女會、左聯等組織的革命活動。她還半工半讀,在圖書館兼職。畢業後,利用在圖書館工作之便,掩護進步師生閱覽紅色書刊,接受革命教育。
葛春霖
1928年,段超人在天安門集會時認識了葛春霖。1929年,我地下黨籌辦了名為《現代中學生》的雜誌,由顧衡和葛春霖任主編,邀約進步人士撰稿,指陳時弊,在大中學生中具有很深影響。但此刊在1930年遭國民黨查禁。
1930年,段超人與葛春霖結為夫妻。1933年2月,段超人被派往上海私立樂華女子中學教書,並與顧衡假扮夫妻,掩護顧衡養傷。此間,段超人還在女子學校組織了學生讀書會,動員學生反對教師隊伍中的特務徐公懋。為此,段超人被校長陳亞夫解聘,轉輾河南汲縣做女校代理訓育主任。
1937-1938年,段超人在鄭州扶輪中學教書,在中共河南省委領導下,組織鄭州婦女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為抗日將士做棉衣棉鞋,為前線募捐;她們還組織學生護士訓練班,為抗日前線服務;輸送進步青年奔赴延安,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鄭州淪陷後,段超人回到葛春霖工作所在地西北工學院,輔助他撰寫《科學的哲學》一書,這本書被鄒韜奮評價為“這是中國人所寫的第一本馬列主義的哲學思想與中國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優秀哲學著作”,1939年由生活書店出版發行。
1939年,段超人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擔任重慶婦女救國會第二保育院院長。第二保育院共有五百多名14歲以下的難童,其中有一大半系前方抗戰將士的子女。段超人接任院長時,適逢冬季,孩子們還穿著單衣單褲,她便帶頭捐獻工資,買來布匹棉花,解決了孩子們的禦寒問題;隨後千方百計,多方告貸求助,為孩子們解決缺水、缺糧、缺燃料、缺藥品以及交通不便等問題,初步改善了辦學條件,使孩子們有了一個溫飽生存的棲息之所;然後又求助書店解決了一部分書籍,安排孩子們學習文化知識,灌輸抗日救國的進步思想。解放後,這些孩子有的當上了將軍、部長、省長,有的當上了科學家、教授、文藝家,成了建設中華的棟樑之材。
圖書管理員
1940-1946年,段超人回到葛春霖身邊,在西北工學院任圖書管理員。抗戰勝利後,段超人夫婦轉到南京藥專教書,並參加了“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等革命鬥爭,進行罷課、示威遊行等活動。1947年,段超人夫婦經朋友介紹赴青島工作。段超人參加了民盟,任青島民盟副主任,1949年建國後,曾任青島市婦聯宣傳部長、山東省政協委員等職務。1958年,段超人調入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負責編輯工作,1985年離休,歷時27年之久。離休後,75歲的段超人還應邀參加了《大英百科全書》的審稿工作,直至她眼疾發作,無法閱稿為止。
1994年7月,葛春霖因患癌症,於10月30日去世,段超人在丈夫臨終前問:“你這一生感到最遺憾的是什麼?”葛說:“我1949年在美國,動員了100多留學生回祖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這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可惜有許多人在文革中被整死了。”
家鄉
段超人也十分熱愛自己的家鄉。1980年代中期,金壇種植了10多萬畝棉田,為就地加工棉花,經上級批准創辦了金壇棉紡廠。但機械設備屬紡工部計畫分配,雖然列入了計畫,但排隊的很多,一時拿不到設備。縣裡便派人找到了段超人,段超人陪著家鄉來人,一次次跑紡工部,說:“金壇是茅山老區,是陳毅司令員打游擊的革命根據地,金壇人為支持革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我們要幫助老區人民創辦工業,擺脫貧困。”經過爭取,金壇終於拿到了1.5萬紗綻的全套設備。
段館
1985年,金壇召開段玉裁誕辰250周年暨段館落成典禮,段超人自己拿出3000元請著名畫家范曾為段玉裁作肖像畫。縣領導要將畫資給她,她堅持不收並說:“我是段玉裁的九世孫女,為老祖宗作畫,這是我應盡的義務。”1991年,金壇遭華東地區特大洪澇災害,段超人在京聞訊後,寢食難安,立即和老伴一起,以個人名義,向家鄉捐獻了1000元。
2000年12月4日,段超人病逝於北京,享年90歲。2000年12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在《段超人生平》的正式文告中,肯定了她光輝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