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豫皖蘇邊區
- 性質:抗日民主根據地
- 開創者:彭雪楓
- 創立時間:1939年
豫皖蘇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是彭雪楓同志等為首開創的,是全國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1938年夏,徐州、開封淪陷後,中共中央、毛澤東指示中共河南省委,向豫皖...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和晉冀魯豫野戰軍一部,向隴海鐵路以南、淮河以北、平漢鐵路以東、津浦鐵路以西之豫皖蘇邊區進軍的戰略行動。...
豫皖蘇抗日根據地地處黃淮平原,位於河南東部、安徽北部、江蘇西北部的廣大地區,東抵津浦鐵路,西至新黃河,北起隴海鐵路,南到淮河以北,是聯結華北、華中兩大戰略...
挺進魯西南進軍豫皖蘇,解放戰爭時期,華東野戰軍向魯西南和豫皖蘇邊區進軍的作戰行動。1947年八九月間,華東野戰軍遵照中共中央關於主力轉向外線作戰的指示,在晉冀魯豫...
挺進豫皖蘇,1947年9月初,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主力8個縱隊挺進魯西南。7至9日,在山東荷澤沙土集殲敵9500餘人。下旬,分5路越過隴海路,進軍豫皖蘇邊區。至10...
1939年4月,任中共永城縣委書記,著手創建豫皖蘇邊區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永城縣政府,組建了永城抗日自衛軍,任副司令兼參謀長。同 年冬,又奉命組建永城獨立團,...
黃赤波(1912—1978),湖北大冶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長征。先後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保衛局科長、中共豫皖蘇區委社會部部長,鹽阜行署保全處處長、蘇北...
解放戰爭時期,任豫皖蘇軍區政治委員、區黨委書記,華中軍區第8軍分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宣傳部部長、副書記,中共開封市委書記,豫皖蘇邊區行政公署主任兼開封市...
商代永城境內建有棘國,有永、芒、碭、酇等地;隋大業六年(610年)置縣,金代為州 [9] ,抗戰期間為中共豫皖蘇邊區省委所在地 [10] ,1996年撤縣設縣級市 ...
隋大業六年(610年)置縣,金代為州,抗戰期間為中共豫皖蘇邊區省委所在地 [12] ,1996年撤縣設市,2014被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全面直管。截至2015年底,永城轄6個街道...
1948年5月在中共豫皖蘇邊區第四地委三查整黨工作隊工作,任豫皖蘇邊區中共阜陽縣委秘書。1949年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軍隨校組織幹事、隨校14隊指導員。1950...
1939年彭雪楓率軍進駐永城書案店創建豫皖蘇邊區根據地 [10] 並創建了抗大四分校,彭雪楓兼任校長,彭雪楓犧牲後,抗大四分校被命名為雪楓軍政大學,永城縣(今永...
新四軍在豫皖蘇邊區小朱莊反擊國民黨頑固派軍隊進攻的戰鬥。1944年8月15日,新四軍第4師師長彭雪楓率4個團和游擊支隊西征抗日,20日越過津浦鐵路。駐安徽省宿縣(今...
八里莊戰鬥發生在1944年9月10日的豫皖蘇邊區,戰鬥傷亡情況是新四軍亡4人,傷25人。新四軍在豫皖蘇邊區八里莊反擊國民黨頑固派軍隊進攻的戰鬥。1944年9月10日,...
張向明,原名張佳興,1919年10月出生於廣東省南雄縣(今南雄市),中共西藏自治區...1939年分配至新四軍第六支隊,到豫皖蘇邊區,歷任夏邑縣《夏聲報》編輯、夏永...
淮北抗日根據地位於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四省交界的廣大地區,由豫皖蘇、皖東北、邳睢銅三塊根據地組成,1941年8月正式形成。它處於日寇占據的徐州、蚌埠、淮陰...
為了進一步加強對敵占區情報工作的領導,經豫皖蘇邊區黨委批准,1941年初,以許天民為書記、朱晦生為副書記的特別支部在周口成立。主要任務是在新四軍四師黨委的直接...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淮海戰役結束,今宿州市所屬區域相繼解放,其分別屬於豫皖蘇邊區三專署、六專署和江淮邊區二專署、三專署。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3月...
經過八路軍、新四軍的共同努力,開闢了豫西,發展了豫南,擴大了豫東,恢復了豫皖蘇邊區根據地,打通了華北、華中與陝甘寧邊區的聯繫,對於堅持全國抗戰,控制中原戰略要...
率領先頭部隊果斷突出封鎖線,安全到達閩浙贛蘇區。[4]2月-4月,建立浙西南...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浙閩邊抗日游擊總隊從平陽縣山門街開赴皖南,加入新四軍戰鬥...
解放初期,長江以北分屬皖西邊區、江淮邊區、豫皖蘇邊區。1949年4月15日,安徽省長江以北地區解放。1949年4月20日,安徽全部解放,設皖北、皖南行署區兩個省級...
1948年4月,豫皖蘇邊區第六分區在潁河北岸設潁上縣民主政府。1949年1月6日,潁上縣解放,恢復舊建置,成立潁上縣民主政府。 八里河風景區(12張) ...
1944年9月11日,彭雪楓在恢復豫皖蘇邊區根據地的戰鬥中壯烈犧牲,年僅37歲。為了紀念和歌頌彭雪楓,在鎮平縣城北隅修建有彭雪楓紀念館;另有多部影視作品褒揚彭...
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率第1、第3、第4、第6、第8、第10縱隊及晉冀魯豫野戰軍第Il縱隊組成的西線兵團(簡稱陳粟野戰軍),從魯西南挺進豫皖蘇邊區,擴大原有...
第二縱隊根據中央軍委關於協同新四軍發展與鞏固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指示,決定由縱隊政治委員黃克誠率第三四四旅和新編第二旅(欠1個團)共1.2萬餘人南下豫皖蘇邊區。...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簡稱“抗大第四分校”,於1940年3月在豫皖蘇邊區的河南永城創建,在淮北洪澤湖畔發展,1945年9月抗戰勝利後結束,是新四軍中成立最早...
曾擔任河南永城縣蔣口區書記、縣總隊二大隊部書記,新四軍十一旅三十三團二營營部書記,新四軍四師十二旅政治部保衛科幹事,豫皖蘇邊區三支隊政治處保衛幹事,豫皖蘇...
西進戰役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第4師由淮北地區進軍河南省敵後,恢復豫皖蘇邊抗日根據地的作戰。 第4師西進部隊在第3、第1師一部協同下,經過4個多月奮戰,共...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5月起屬豫皖蘇邊區江淮區。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泗縣。1949年4月21日,恢復泗縣建制,治大莊;5月遷治泗城,屬皖北行署宿縣地區。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