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臺嶺村

豐臺嶺村

豐臺嶺村,隸屬山東省濰坊壽光市侯鎮(原屬岔河鎮),共有130戶,450多人口,土地480畝,鹽田24000公畝,是壽北鹽業生產專業村,是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型代表。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過萬元,人均純收入8000多元。2008年,村黨支部為全村各戶免費訂閱《壽光日報》一份,成為名副其實的“日報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豐臺嶺村
  • 所屬地區:中國山東
  • 地理位置:山東省濰坊壽光市侯鎮
  • 人口:450
鄉村概況,名稱由來,地理位置,歷史淵源,主要姓氏,鄉村民風,鄉村經濟,文化大院,清東陵所在地,安丘地名,

鄉村概況

名稱由來

據郭氏族譜考:相傳瑞氣祥雲,紫氣東來之時,仙鳥鳳凰,來到城隍廟高嶺土台,收羽立觀,故名“鳳凰台”,其後有“鳳凰嶺”、“郭家嶺”、“鳳台嶺”、“豐臺嶺”諸稱。合作時期因農業連年豐收遂更名為“豐臺嶺”至今。

地理位置

地處渤海萊州灣西南岸約30公里(壽光北部地區,北接大家窪)。轄區為平原,較之周邊地區高,而為嶺,彌河丹河水之南。全年氣候宜人,為大陸性季風氣候。
豐臺嶺村

歷史淵源

該村位置歷史可追溯唐代征高句麗,修築十八支銅爐以及冶鐵造兵器時,村北有厚約3名見深的草木灰化石的灰陽台為鑑,現村周圍常見瓦礫、銅錢古幣等。
豐臺嶺村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最早由村始祖郭顯(十一世祖)自東岔河村遷至而來。

主要姓氏

全村主要姓氏有:、李、楊、仉等。

鄉村民風

鄉村民風純正樸實,文化娛樂活動主要有秧歌呂劇等。

鄉村經濟

該村注重抓招商引資,突出做好基礎設施建設、三農建設,竭力做到農業與工業的結合與最佳化升級。農業以種植業、畜牧養殖業、漁業為主,工業尤以原鹽製取、鹽化工為主,現建有鹽場及化學工業園多處,屬國家鹽化工產業的重點區域(北靠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1990年,該村通柏油路,1993年,該村設立集市(大型農貿市場,每逢農曆四、九日開市),1997年一次性電話普及率達85%,有線電視實現戶戶通。2007年該村重新更換標準路燈50餘盞。豐臺嶺村連續多年被濰坊市政府、壽光市政府評為“先進單位”、“文明村鎮”等稱號,是魯北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型代表。

文化大院

近年來,豐臺嶺村把村級文化大院建設作為和諧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目前,該村已經擁有標準型文化大院一座。其中,小康電子書屋面積為30平方米,擁有各類書籍1300冊,科普娛樂光碟350盤,購置了電視機、VCD、電腦等電子閱覽設備,配有專門的管理員一人,周一至周五正常開展節約活動;文體活動室面積為70平方米,設有桌球、檯球、各類棋牌、並配有建設器材10件。農民文化夜校面積為50平方米,能容納50人同時參加學習,並配有齊全的多媒體播放設施,每周組織一次學習活動。健身廣場面積為5000平方米,配有了籃球、健身路徑等室外健身、娛樂設施,定期舉辦村莊籃球比賽。同時,該村專門建設了村榮譽室,將本村近年來各項工作取得的先進榮譽稱號獎牌、錦旗、獎盃、證書分類集中存放。該村各條街道都已高標準硬化、綠化、亮化、淨化,設立了村務公開欄、科普教育宣傳欄、精神文明宣傳欄、閱報欄。另外,村內各類文化活動隊伍健全,建有村戲迷俱樂部、村莊戶劇團、農民健身隊等民眾性文化活動隊伍,並經常開展活動。

清東陵所在地

古地名
豐臺嶺,清東陵所在地。這塊風水定地,明時叫豐臺嶺,也有說是鳳台嶺,只是到了清朝才易名昌瑞山。這裡曾是明朝抵禦北方外族侵略的前線,當年山上築有邊防工事。駐薊州的鎮遠將軍戚繼光曾在此戍邊,燕王朱棣也曾多次到過這裡視察。
朱棣比朱元璋還迷信,特別信奉風水,在豐臺嶺視察時,朱棣就對此處動了情。在皇后死後,朱棣並沒有打算在南京周圍尋探風水寶地,而是派人到北京周邊抓緊找龍穴,遵化馬蘭峪就是堪輿師考察過的地方之一。但考慮到邊防、安全因素,朱棣最後欽定地理形勢更佳,風水既妙且貴的天壽山作為遷都北京後大明王朝的萬年吉壤,即現在位於昌平縣境內的十三陵所在區域——大明王朝在朱棣的手裡第一次錯過了遵化豐臺嶺,民間稱這是“一讓”。
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病死,其弟朱由檢繼位,是為崇禎皇帝。朱由檢這個皇帝當的很辛苦,其時大明王朝當時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真的是內憂外患。朱由檢當時的國防策略,“攘外必先安內”,對李自成的剿滅行動一刻也沒有放鬆過。但朱由檢心裡也知道,關外的滿人才是一條惡龍。所以,朱由檢親自到邊關巡視。在一次巡視中,朱由檢看中了豐臺嶺,竟與朱棣的想法不謀而合,初定自己的歸宿地於此。應該說,朱由檢的眼光是很長遠的,也很獨到,從傳統的堪輿術來看,此處的風水之妙就不用說了。但人算不如天算,由於連年戰事,中原突變,邊關吃緊。到1644年三月,京都竟讓李自成的起義軍給攻破了,朱由檢被逼煤山上吊。自然歸葬豐臺嶺之夢也破滅了——大明王朝再次錯過了遵化豐臺嶺,民間稱這是“二讓”。
歷史往往就是這樣的令人感嘆。朱姓帝王家兩次未能用上遵化豐臺嶺,滿清王朝奪了江山,又得了塊風水寶地,撿得了天大的便宜。自皇太極1636年改國號為“清”,至1911年宣統退位,清共傳十一帝(努爾哈赤在“清”之前),在這塊風水寶地上,愛新覺羅家族的天子運承延了276年。
大明王朝,自朱元璋1368年在應天稱帝,至1644年末帝朱由檢煤山殉國,歷277年。大清王朝比大明王朝只少坐了一年江山,這種現象很有趣。民間有傳講,這是天意,遵化豐臺嶺的社稷壽限定數是這么多,276年;如果大明王朝早點把此處風水寶地占了,就可再繼三百年。但當時,朱姓皇帝只顧挖大清的祖墳,新辟寶地的步伐慢了半拍。276與277,這“1”之差,僅是一種歷史巧合,但留下的歷史之謎還是相當有魅力的。
大清王朝到底是如何得豐臺嶺(清代稱昌瑞山)這塊風水寶地的?正史上的記載是清世祖福臨自選。
清帝王陵本已擇選在東北,並在那埋葬了三位帝王,已營建成永陵、福陵、昭陵三座帝王陵,俗稱“關外三陵”。在遷都關內,入主北京後,很顯然後世帝王不可能再歸葬東北,不論從祭祀考慮,還是依保護的角度,都是不方便的。但北京周邊的風水寶地多被歷代王侯占用,朱姓明朝的皇家陵寑用地在昌平天壽山就不用說了,滿人的祖宗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帝王則卜葬九龍山。所以說,想得到一塊理想的真龍佳穴並非易事。
傳說,有一次福臨帶著王公大臣去遵化馬蘭峪一帶狩獵,看到此處青山蔥榮,生機無限,王氣十足,龍脈清晰。北有昌瑞山做後靠如錦屏翠帳,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間有影壁山做書案可憑可依,東有鷹飛倒仰山如青龍盤臥,西有黃花山似白虎雄踞,東西兩條大河環繞夾流似兩條玉帶。群山環抱的堂局遼闊坦蕩,雍容不迫,真可謂地臻全美,景物天成。福臨一下子感動了,希望死後能葬在這裡。當即,他摘下手是的白玉扳子,往前投擲下去。陪臣找到後,就在扳子跌落處做下記號,此處即為福臨地宮所在,後來置放棺槨的寶床正位之處。
嘉慶年間的禮親王昭槤所著的《嘯亭雜錄》記錄了福臨擇佳穴的事情,證實了上面的傳聞:“章皇帝(福臨)校獵遵化,至今孝陵處,停轡四顧,日:‘此山王氣非常,可以為朕壽宮。’因自取佩X(“韋”旁“枼”)擲之,諭侍臣日:‘X落處定為佳穴,即可因以起工。’後有善青烏者,視邱驚日:‘雖命我輩足遍海內求之,不克得此吉壤也。’所以奠我國家萬年之業也。”後來的《清史稿》採信了這一說法,稱“至是陵成,皆驚為吉壤。”
但後世對此記載是有異議的,認為是堪輿師的傑作。具體說來,可能是欽天監的功勞。當時,曾參與“關外三陵”營建的杜如預、楊宏量等多人,再次參與了清東陵的卜選。但後來的清帝都迴避此事,甚至多次強調,這塊風水寶地,就是祖宗福臨親自發現的。
乾隆皇帝在東陵隆福寺碑文中稱,“夫此山陵乃我世祖行狩于田,親臨所相度也……若非前代陵寢委之將作,聽之堪輿者比。”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三月,乾隆帝謁孝陵時詩興頓起:“追遠欽神烈,匪遙展默思。每因羈庶政,又覺隔多時。松柏守宮闕,星辰侍禮儀。鼎湖親卜吉,昌瑞萬年基。”詩中很明確地說明,孝陵所在是福臨“親卜”。
建於康熙七年(1668年)正月的孝陵功德碑碑文稱,“世祖章皇帝……聖壽二十有四,在位十八年,葬孝陵。陵預定於昌瑞山。”此碑文是康熙親自撰寫的,“陵預定於昌瑞山”,是最權威的官方的說法。
欲蓋彌彰。事實上,清孝陵的陵址卜選,及後來清東陵的形成,確實並非這么簡單。不只風水先生參與了,還是中國帝王家風水寶地中第一塊,也是唯一塊由洋人參與卜選的陵寑。這個洋人就是時任欽天監的湯若望。
福臨1644年從皇太極手裡承繼了皇位,時只有6歲,是大清王朝的第一位小皇帝,還是一位信奉佛教的帝王。1661年,只有24歲,正處青壯年福臨突然病死(民間傳說出家當和尚,又說在廈門被鄭成功的大炮炸死)了。火燒眉毛,尋找一塊風水寶地,就成了當務之急,頭等大事。掌欽天監事的湯若望理所當然要肩負此任。之前曾參與“關外三陵”卜選的杜如預、楊宏量,全部都投入了清孝陵陵址尋找和陵寑的營建服務之中。

安丘地名

豐臺嶺,山東濰坊市安丘一地名,位於安丘市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