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部·大豆

《谷部·大豆》是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創作的《本草綱目》中的條目。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谷部·大豆
  • 作者:李時珍
  • 創作年代:明代
  • 出處:本草綱目
  • 作品體裁:條目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釋名 菽。角名莢,葉名藿,莖名萁。
氣味 黑大豆:甘、平、無毒。
主治
黑大豆
1、中風口歪。用大豆三升,熬熟,至微煙出,放入瓶中,泡酒五升。經過一天以上,服酒一升,厚蓋被令稍稍出汗。如已噤口,可加獨活半斤,微微捶破同泡酒中。產後亦宜照此服藥以防風氣,又消結血。
2、熱毒攻眼,紅痛、臉腫。用黑豆一升,分作十袋,沸湯中蒸過,交替著熨患處。
3、身面浮腫。用烏豆一升,加水五升煮成三升,再加酒五升,又煮成三升,分三次溫服。不愈再服。又方:用烏豆煮至皮乾,研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
4、腹中痞硬。用大豆半升、生薑作分,加水三升,煎成一升,一次服下。
5、水痢不止。用大豆一升(炒過)、白朮半兩,共研為末。每服三錢,米湯送下。
6、男子便血。用黑豆一升,炒焦,研為末,熱酒淋過,去豆飲酒,極效。
7、一切下血。用黑豆在皂角湯中微浸,炒熟去皮,研為末,加煉豬油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陳米湯送下。
8、折傷、墮墜、瘀血在腹。用大豆五升,加水一斗,煮汁成二升,一次服完。三服可愈。
9、牙齒疼痛。用黑豆煮酒,頻頻漱口。
10、胞衣不下。用大豆半升,加醇酒三升,煮成一升半,分三次服。
大豆皮:
生用,治痘瘡目翳;嚼爛,敷小兒尿灰瘡。

作者簡介

李時珍(約1518~1593),明代傑出醫藥學家。字東璧,晚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蘄春)人。世業醫,父言聞,有醫名。念本草一書歷代註解者謬誤亦多,遂考古證今,辨疑訂誤,廣采博收群書,奮發編修。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萬曆六年(1578年),歷時二十七載,三易其稿,著成《本草綱目》五十二卷,初刊於金陵。此書歸納脈象為二十七種,各撰體狀詩、相類詩、主病詩。另著有《奇經八脈考》,於奇經循行路線及證治規律闡發尤多。已佚醫著有《三焦客難》《命門考》《五臟圖論》《瀕湖醫案》《瀕湖集簡方》等。次子建元,從父業醫,有醫名。父卒,獻《本草綱目》於朝廷。四子建方,精醫,中年入選太醫院醫士。弟子龐鹿門,傳其醫學;瞿九思,傳其儒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