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的作者以一名成功的創業者,同時也是一個大學畢業不久的過來人身份,結合自己在求學、求職和創業過程中的經歷,跟大學生深入、全面地談論了大學生在學習、生活、考研、留學、求職、創業等方面要注意的問題,觀點新穎、全面、深刻、實用。
書中的很多觀點跟一些主流的觀點完全背道而馳,對於那些信奉金科玉律的人來說,作者完全就是一個顛覆傳統的另類。比如說,大家都認為逃課是不思進取的表現,作者卻說不逃課的學生不是好學生;很多人都認為考研是大學生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出路,作者卻把考研比喻成了痛苦的安樂死。如果你在看目錄的時候對作者這些觀點無法接受,請不要因此而擱下這本書。作者寫這本書無非是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跟你平等地交流一些想法。
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大量的事例,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於作者身邊現實的生活。這些生活在作者身邊的大學畢業生比任何一個權威的案例都更為生動而真實。雖然你可能夢想著成為比爾·蓋茨之類的風雲人物,但是,你將來更大的可能只是成為作者在書中提到的這些平凡的大學畢業生中的一員:畢業時找一份滿意的工作,然後擠著公車上下班,接著盼望老闆給自己升職、加薪,最後,你在某個恰當的時候選擇自主創業。作者所做的事只是為了讓你快速、有效的經歷這個過程,最終小有所成。
圖書目錄
序言:其實,我是一個大學生
一、讀大學,究竟讀什麼?
大學生和非大學生最主要的區別絕對不在於是否掌握了一門專業技能……一個經過獨立思考而堅持錯誤觀點的人比一個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確觀點的人更值得肯定……草木可以在校園年復一年地生長,而我們卻注定要很快被另外一群人替代……儘管每次網到魚的不過是一個網眼,但要想捕到魚,就必須要編織一張網……
二、人生規劃:三岔路口的抉擇
不走彎路就是捷徑……仕途,商界,學術。在這人生的三岔路口,你將何去何從……與其跟一百個人去競爭五個職位,不如跟一個人去競爭一個職位……學術精神天然的應當與塵囂和喧譁保持足夠的距離……商場不忌諱任何神話。你也完全可能成為下一個傳奇……
三、專業無冷熱,學校無高低
沒有哪個用人單位會認為你代表了你的學校或者你的專業……既然是機率,就存在不止一種可能性……如果是選擇學術,冷門專業比熱門專業更容易獲得成就……跨專業幾乎早已成為一種流行一種時尚……大學之間的實力之爭到了考研考場和人才市場原來是那樣的微不足道……
四、不可一業不專,不可只專一業
千招會,不如一招熟……十個百分之十並不是百分之百,而是零……在這個現實的社會,真正實現個人價值才是最體面最有面子最有尊嚴的事情……要想知道需要學什麼,最好的方式就是留意招聘信息……很多專業因為不具備專長的有效性,所以成為了屠龍之術……為什麼不將“買一送一”的促銷思維運用到求職應聘的過程中來呢……
五、不逃課的學生不是好學生
什麼課都不逃,跟什麼課都逃掉沒什麼兩樣……讀大學,關鍵是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逃課沒有錯,但是不要逃錯課……英語角絕對不是學英語的地方……為了英語丟了專業,那就捨本逐末了……招聘單位是用人才的地方,而不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既要逃課,又要讓老師給高分……
六、勤工儉學的辯證法
對於貧困生來說,首先要做的不是掙錢,而是省錢……大部分女生將電腦當成了影碟機,大部分男生將電腦當成了遊戲機……在這個處女膜都可以隨意偽造的年代,還有什麼值得輕易相信……態度決定一切……當學習下降到次要的地位,大學生就只能說是兼職的學生了……
七、做事不如做人,人脈決定成敗
學問好不如做事好,做事好不如做人好……會說話,就能減少奮鬥三十年……一個人有多少錢並不是指他擁有多少錢的所有權,而是指他擁有多少錢的使用權……一個人賺的錢,12.5%是靠自身的知識,87.5%則來自人脈關係……三十歲以前靠專業賺錢,三十歲以後拿人脈賺錢……你和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之間只隔著四個人……
八、網際網路:倚天劍與達摩克利斯之劍
花兩個小時就寫出一篇天衣無縫的優秀畢業論文……在網際網路領域創業的技術門檻並不高,關鍵的是市場眼光和行銷能力……輕舞飛揚已經紅顏薄命了,而痞子蔡卻繼續跟別的女孩發生著一次又一次的親密接觸……很多大學生的網友遍布祖國大江南北,可他們卻從未主動向周圍的人說一聲:你好,我們可以聊聊嗎……
九、戀愛:花開堪折方須折
愛情是不期而至的,可以期待,但不可以製造……越是寂寞,越要警惕愛情……既然單身是可恥的,那西門慶是不是應該被評為宋朝十大傑出青年……花開堪折方須折,莫讓鮮花敗殘枝……一個有一萬塊錢的人為你花掉一百元,你只占了他的百分之一;而一個只有十塊錢的人為你花掉十塊,你就成了他的全部……
十、性:上帝死了,眾神在墮落
愛要說,愛要做……我只有在肉體一下一下的撞擊中才感到快樂。經過之後,將是更大的寂寞更大的空虛……為何要讓別人的虛榮成為對自己的傷害……當她機械地躺在床上張開雙腿,她的父母正在憧憬著女兒的未來……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十一、考研:痛苦的安樂死
沒有比浪費青春更失敗的事情了……研究生擴招的速度是30%,也就意味著碩士學歷貶值的速度是30%……同樣是付出三年的努力,你可以讓E1的值增加1,也可以讓E2的值增加2甚至增加3……讀完碩士或博士並不等於工作能力更強……面對13.54萬的成本,你還會毫不猶豫地投資讀研究生嗎……努力就會有結果,但不一定是好結果……
十二、留學:“海龜”變“海帶”
月薪2500元的工作,居然引得三個“海歸”碩士爭相競聘……對於某些專業而言,去美國留學和去衣索比亞留學沒什麼兩樣……既然全世界的公司都想到中國的市場上來瓜分蛋糕,為什麼中國人還要一門心思到國外去留學然後給外國人打工……
十三、非統招:養卑照樣處優
她在中國信息產業界創下了幾項紀錄。她被稱為中國的“打工皇后”。而她不過是一名自考大專生……要想把曾經輸掉的東西贏回來,就必須把自己比別人少付出的努力補上來……非統招生不但要有一定的實力,而且必須掌握一定的技巧,做到揚長避短出奇制勝……路在腳下。好走,走好……
十四、畢業:十面埋伏的陷阱
母校不把自己當母親,你又何必把自己當兒女……聽輔導班不過是花錢買踏實……人才市場就是一個地雷陣……通過多種方式求職固然沒有錯,但是千萬不要飢不擇食……只要用人單位一說要你交錢,你掉頭就走便是了……這年頭立字尚且不足以為據,更何況一個口頭約定……
十五、求職:做人不要太厚道
求職簡歷必須突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求職的時候大可不必像嚴守一那樣“有一說一”……一個人說假話並不難,難得是把假話說到底,並且不露一絲破綻……在填寫自己的特長時,一定要儘可能詳細……一份求職簡歷只要用一張A4紙做個表格就足夠了……面試其實是有規律的,每次面試的時候只要背標準答案就行了……
十六、騎一頭能找千里馬的驢
美國鐵路兩條鐵軌之間的標準距離是4英尺8.5英寸,為什麼呢?因為兩匹馬臀部之間的寬度是4英尺8.5英寸……垃圾是放錯位置的人才……世界上最大的悲劇莫過於有太多的年輕人從來沒有發現自己真正想做什麼……中小型企業或許能夠讓你得到更充分的鍛鍊……從基層做起並不意味著可以從基層的每一個職位做起……要“錢途”,更要前途……
十七、寫字樓政治:白領必修課
大公司是做人,小公司是做事……職員能否得到提升,很大程度不在於是否努力,而在於老闆對你的賞識程度……公司的事情和秘密永遠比你想像的還要複雜和深奧……在適當的時候裝糊塗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睿智的……就把你的同事當成一群你可以叫得出名字的陌生人好了……
十八、創業:29歲以前做富翁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不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對於趨勢的把握是一個創業者最重要的能力……高科技行業留給畢業生的空間已經很小……欲速則不達。在創業以前通過給別人打工而積累經驗是非常必要的……市場永遠比產品更重要……錢不夠花,怎么辦?第一,看菜吃飯;第二:借雞生蛋……
作者簡介
覃彪喜,1980年9月生於
湖南隆回,1998年畢業於湖南隆回一中,2002年畢業於中南大學(原中南工業大學);先後擔任大學教師、房地產策劃師、IT項目經理,現任深圳市鴻儒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曾出版《讀大學,究竟讀什麼》(一名25歲的董事長給大學生的18條忠告)和《爸爸的寓言》。《讀大學,究竟讀什麼》出版後持續暢銷,在高校師生中廣為傳播。
曾先後應邀前往復旦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百餘所高校為大學生做職業規劃、就業指導等方面的講座。《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南方周末》、《南方日報》、中國教育電視台等媒體相繼進行了專訪或深度報導。
推薦評論
如果你看膩了東拼西湊的大學生指南讀物,這部絕對原創的書稿一定能夠讓你耳目一新。沒有了枯燥乏味的理論,沒有了陳詞濫調的說教,作者用真實而深刻的體驗讓我重新反思過去、定義未來。——匡瀾,25歲,北大金融學碩士,滙豐銀行廣州分行
作為一名年輕的創業者,我一直想跟大學生朋友分享自己這幾年裡積累的心得。現在看來,我不需要費這個心了,因為作者在這本書中將我想說的都說出來了。
——高燃,25歲,北京高維視訊科技有限公司總裁
這是一部顛覆傳統的經典之作。太多的大學生被一些看似傳統卻並非傳統的觀念牢牢地束縛著,走了一段又一段彎路,繞了一個又一個圈子。而這本書將會讓你明白怎么主宰自己的大學生活。——戴志成,25歲,蘇寧電器連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當我進入華為,我發現原來在大學學的東西太少了;當我看完這部書稿,發現自己對於人生和事業的思考太少了。——廖永沃,23歲,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本書自面市以來,書中新穎而獨特的觀點迅速在大學內外一石激起千層浪,短時間內就有近萬份郵件改善到了作者的信箱,國內多所高校的學生處、團委、學生會、就業指導中心等機構紛紛與作者聯繫講座事宜。已邀請作者開講座的高校包括復旦大學、浙江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南大學、廣東工業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30多所,“廣州大學城巡迴演講”尤為火爆。其觀點受到學生們的熱烈歡迎,亦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一個平凡的議題,Google搜尋相關網頁超過285000條,一位董事長給大學生的18條忠告,重印,再版,火爆全國高校,Google搜尋相關網頁超過524000條。
《南方日報》記者對覃彪喜先生進行了訪談,《南方周末》對該書的觀點進行了報導、搜狐連載,各大高校BBS開設專題展開熱烈討論,國內各大網站與媒體紛紛轉載,學生部落格紛紛發帖抒懷
大學應以其豐富的藏書、厚重的文化歷史積澱和自由思辨的學術氛圍完成其使命,即從專業知識、社會百科等各方面充實大學生的思想,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使4年之後從校園走向社會的大學生們能在新的高度更深入地思考社會、理解人生。然而,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就業的壓力、專業的不對口等諸多問題困擾著大學生,校園裡常常瀰漫著一股功利主義的浮躁味道,《讀大學,究竟讀什麼》一書提出的“讀什麼”這個問題再次走進教育的視野中,引起了學生、老師、家長等社會各界的強烈共鳴,也給人以思考和啟迪。
讀大學的目的不應該只是畢業後能夠勝任一份理想的工作,因為走出校門以後將要面對的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整個紛繁複雜的社會。大學生作為一個整體,仍然是我們這個民族的知識精英階層,如果這個群體的人集體性地淹沒在了膚淺、浮躁和低級趣味里,那誰來思考更深刻、更巨觀的問題呢?
價值立場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作者的觀點在書的第一節基本上講得比較清楚了。他反對只學專業技能,這我很贊成。但是也應該看到,有許多大學生讀完4年書以後連本專業的基本知識都沒學好,所以也必須強調專業知識(也包括專業技能)的重要性。前兩年在網上讀過一位大學老師寫給他教的那個班同學的信,他說你們現在最嚴重的問題還不是不會獨立思考,而是很多人連一點對於基本知識的重視之心都沒有,口口聲聲地反對死記硬背、口口聲聲地要活躍氛圍和自由發揮,其實連最基本的知識都沒有掌握。我的教學生涯告訴我,這位老師講出了實情。因此,讀大學首先還是要學好專業知識,這是“陳詞濫調”了,但它不會使學生吃虧,也是盡到老師職責的最根本的底線。你可以想像,假如一個中文系的本科畢業生連寫封信都被發現有文字、格式上的錯誤,當老師的是何等難堪---當然,現在的學生倒常常是無所謂的。
這本書用了更多的篇幅談專業選擇、學習過程、選擇職業等,我覺得都很有必要,對大學生也很有實際意義,也因此而受到不少大學生的歡迎。但我還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憂慮:作為大學生,最最基本的東西還是求知的熱情和發奮讀書的精神。說句實情,現在太多的大學生真的沒有了自覺刻苦讀書的精神,大凡遇到很較真的老師安排閉卷考試、抓考勤、布置眾多的學術參考書、認真地查抄襲作弊,總會感到很不爽。有人說現在是交費讀書,學生作為消費者有權要求學校滿足他們的需求。按市場的邏輯來講這是對的,比如學生不愛上課(這是太普遍的現象了),就可以不上課,就如顧客在飯店付清了賬,他是可以不吃就走人。但是,大學不可能是市場,而是培養人的場所;所謂的培養,就包含有與人的本性中的懶惰、貪婪、好逸惡勞等作鬥爭的基本要求。也有人說,老師講得不好,學生才會沒興趣。於是在大學裡出現了一些受學生追捧的“明星教師”,他們善講故事、善表演、善討學生的歡心。想起過去讀張中行老先生的《負暄瑣話》,他講到當年北大很多學者名師在課堂上都是不善辭令、甚至低頭照本念教材者大有人在,而學生之興味不減,只要知道這位先生是真有才學。
說來好笑,本來讀大學就應該知道不是進劇場、聽演唱會,應該知道老師不是伶人、不應討觀眾之歡心。現在則是在很多時髦的說辭(如互動、氣氛、感染力等)下,要求老師作態多端、趣味盎然。其實問題很簡單:學習知識在基本上說是難以輕鬆、愉快的,理解、記憶、思考這3個最基本的方面都離不開艱苦的勞動。所以,讀大學必須是艱苦的。
作者還談到了讀大學的非功利關懷、深度思想和關心現實的必要性,這我是完全贊同的。還可以補充的是,應該明白無誤地對大學生說,在目前我們國家和社會的轉型期中,讀大學就是要學習人類政治文明的優秀成果,培養民主、憲政、自由、正義等價值觀念。讀大學就是要在思想上獲得飛躍,從而與一切專制邪惡的思想和體制劃清界線,與一切阿諛奉承的奴才國民性劃清界線,與一切巴結權勢者與富人、欺壓窮人和弱勢群體的卑劣心態劃清界線;讀完大學,無論從事何種工作、無論境遇如何,應該懂得如何在權勢與暴行面前保持人的尊嚴。
可惜啊,現在校園裡瀰漫的是功利至上的心態,太多的大學生在沒有任何真實信仰可言的時候會為了所謂的前程而信誓旦旦;太多的大學生只把“成功”二字記掛在心懷,而把正義、廉恥、人民的苦難統統拋到了爪哇國。因此,讀大學不僅要學知識,也要學會站好立場---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的立場。不要說這些都是老掉牙的啟蒙思想了,在這些基本問題上並不需要怎么與時俱進,能這樣就很了不起了。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這個問題問得很好。作為一名老大學生,我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複雜,但是在現實的人生中確實不易回答。
倘若把逃課現象放到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型這一大的背景當中去考察,我們似乎更應該將責任歸結為教育方,而不是受教育方。
誰該為逃課負責
覃彪喜的《讀大學,究竟讀什麼》出版後,一直深受歡迎。去年,班上有位女生從我手裡借走了這本書。我後來發現,這位本來就不愛聽課的學生曠課越來越多,到了快期末考試時才見她端坐在教室。我懷疑她是否受到了《讀大學,究竟讀什麼》這本書的影響,因為作者有句驚人之語:“不逃課的學生不是好學生。”書中生動描述道:“大學裡有一部分同學(尤其是女生)每次上課總是提前坐在了教室前排,記筆記也不分青紅皂白,一律工工整整地記錄下來。他們認為逃課是不上進的表現,並覺得自己從不逃課的行為難能可貴甚至非常崇高。這種人完全就是在用讀中學的思維讀大學,能學到的東西恐怕比中學也多不到哪兒去。什麼課都不逃,跟什麼課都逃掉沒什麼兩樣。”
作者在書里列舉的逃課的三大理由---老師水平良莠不齊、教學方式陳舊落後、課程設定不合理---這些都是老大難的問題,語氣雖有些“憤青”,但也有幾分道理。
逃課現象由來已久,只是如今愈演愈烈罷了。我覺得,逃課更多地折射出了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之間的矛盾和衝突。近些年高校連年擴招,打亂了既有的金字塔式的人才需求結構。由此帶來的後果是,過去原本納入技工學校培養的學生成為高校大學生,從而使高校師資結構失衡,課程設定及教材等與現實需求越來越脫節。
現在大學生覺得沒用的課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學生眼裡,很多是有用的。有位同學曾給老師反映,認為編輯出版史這門課沒有什麼價值,因為“我們沒有必要了解古代的圖書是如何編輯出版的,那些知識對我們沒有用處”。也有同學反映編輯學一點也不實用,都是講些空洞的原理。他們最想學的電腦設計、排版等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技能,原本是由技工學校的老師傳授的。
大學門檻對學生越來越低,對老師卻越來越高。每年數百萬新生湧入高校,使得大學生整體素質有所下降,培養目標也隨之有所降低。但高校招聘教師對職稱及學歷的要求又近乎苛刻,現在一般都要求具有博士學位,但有些社會緊缺型專業人才往往因為學歷不夠而無緣應聘上教師崗位。例如,僅廣東一地動漫人才的需求缺口就達10萬,但因為師資匱乏,有些高校便開不出相應課程。這種局面使得偏重理論的精英教育與注重技能的大眾教育之間的矛盾衝突越來越大,課程設定偏離社會需求,內容陳舊乏味,因而逃課的學生越來越多。
根據以上分析,倘若把逃課現象放到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型這一大的背景當中去考察,我們似乎更應該將責任歸結為教育方,而不是受教育方。學生無所謂好壞,學生是否逃課也不能成為判斷一堂課好壞的唯一標準,正如不能以收視率的高低來判斷一台電視節目的好壞一樣。有次我參加某高校學術報告會,有位演講嘉賓獲得大學生的掌聲最多,看得出最受歡迎。主要原因在於他的口才好,語言幽默,但在專家眼裡,他演講的價值卻遠在另一位掌聲稀落的嘉賓之下。現在有些老師為了迎合學生的胃口,授課內容越來越淺層化、故事化。而學生對於知識價值的判斷處於蒙昧狀態,“學術明星”與“學術大家”之間,孰輕孰重,他們只憑聽覺與觀感,而不是用“明星”與“大家”之間的交集“學術”來衡量。
因此,“讀大學,究竟讀什麼”不是給學生提問題,而是給我們的教師提問題:“教學,究竟教什麼?”
我感覺高校有兩個極端傾向存在。一是高校管理者對學歷及科研成果的過度關注,導致了強調理論的同時,忽視了技能;強調科研的同時,忽視了教學。二是學生對技能的過度關注,顯得短視,這或許與就業焦慮症有關。高校擴招後,大學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就業焦慮症已感染到課堂。學生們變得越來越急功近利,過分看重課程的實用性,恨不得學的知識馬上就派上用場。其實,書到用時方恨少,他們逃掉的課,有些正是今後能派上大用的,在管理者、教師和教材之間,學生“讀大學,究竟讀什麼”這一問,來得正是時候,單以逃課而論,反映的恰恰是學生對受教育取向的價值判斷,也是對教育者的詰問。
教育方轉型期課程的設定與調整,專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學業梯次的明晰,教育者對於自身學科認識的廓清和教授方法的改革等,都是教育領導者與教育從業者該努力的方向。解決了這些問題,也就將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的分界線具體化了。再有逃課的學生,那就基本上是學生個人的問題了。
我希望我的兒子,在大學裡不僅要學知識、學專業,更要有獨立的思維能力,要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要學會做人。
是“天之驕子”還是“啃老族”
上世紀80年代我上大學的時候,大學還是縈繞著“象牙塔”光環的神聖的學術殿堂,大學生也被人們稱之為“天之驕子”,盡享精英教育的榮光。去年我家兒子也擠上了高考的獨木橋,成為一名大學生,可我這個做母親的心並沒有由此完全松下來。我明白,4年過後,我的孩子將與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的所有大學生一樣,面臨著“考研難、就業難、創業更難”的現實壓力。孩子心裡也很清楚,在“大學生遍地都是”的今天,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沒有什麼“保險箱”。當年的“天之驕子”已經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之一,兩代大學生的現實際遇和內心感受天壤之別,落差之大,讓人不勝噓唏,嘆喟連連。
為什麼要讀大學?讀大學,究竟讀什麼?畢業後能做什麼?這些平凡的人生話題,在現實壓力的催化作用下,被日益放大和凸顯,困擾著莘莘學子和家長的心。
當前,中國的人才觀念正在與國際接軌,一個人的社會價值不以其學歷高低為標準,不以其專業的冷熱為標準,而以其實際能力和實際貢獻來衡量,正所謂“英雄不問出處”。褪去曾經的金字招牌的光澤,回歸到“其實,我只是一個大學生”的平凡而踏實的心理,在維護自己最起碼的尊嚴同時,以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出色的專業能力和頑強進取的精神,不懈追求,最終成為走在時代前頭的弄潮兒,這才是當今大學生的發展方向。無疑,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大學是在校園學習的最後一站,此時學子的雙腳已經站在即將面對現實社會的門坎上了。因此,我希望我的兒子,在大學裡不僅要學知識、學專業,更要有獨立的思維能力,要學習解決問題的方,要學會做人。
與辦公室新來的大學生交談,聽到他們不約而同地為自己在校期間曾經迷失自我而感嘆,有的後悔自己盲目跟風、違背愛好和興趣去選擇所謂的熱門專業,有的反思自己在選擇第一份工作時過於功利,捨棄特長追求眼前名利,因小失大。但人生的路可不是一個“悔”字能了斷的,所以我要求兒子,首先要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分析、獨立判斷,如書中所言“我思故我在”。
以中國目前的教育模式,中學階段大多是“填鴨式”和“灌輸式”的教育,目的在於讓學生“學會”,即學會和掌握文化基礎知識。大學階段重在自主學習,是研究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的開始,目的在於“會學”。大學生培養自己獨立思考、深入分析的能力,不外乎從這兩方面入手,一是博覽群書,吸收智者的思想和文化精華,融會貫通;二是把自己的思想融入現實社會,在生活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我認為,大學生一旦實現了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養成了獨立思考和分析、獨立判斷、自主創新的思維能力,學業問題也好,人生觀問題也好,都可以迎刃而解,就可以把自己區別於非大學生,也是為自己走出社會找到了立世之本。
羊城晚報的首席記者樊克寧在與筆者談及“讀大學,究竟讀什麼”的問題時,不假思索地說:“讀大學,就是要學會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方法讓我終身受益。”是的,大學生在校學習的不應只是結論,更應是方法。方法是有彈性的,它可以在生活的任何場合套用。大學生一走出校門,不管是做學問、經營,還是走仕途,都要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不斷更新的專業知識、不斷更新的價值觀念、不斷變化的生存環境。那么,什麼才是對付變化莫測的萬千世界的金鑰匙呢?笛卡爾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學問是方法的學問。”而掌握了良好的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式的大學生,就能做到一專多能、一通百通,就不會淪落為學無所長、學無所用的“啃老族”。
在寫這篇文章時,先驚聞廣州一起“男大學生生意失敗,跳樓砸死學妹”的事件,又在網上看到大學生們熱傳與共鳴的文章“給所有大學中徘徊的人”。暑假與兒子交談,他也多次說,大學生中很多人沒有自己的人生目標,不知道自己將來要成為怎樣的人、到底要乾怎樣的事業。對此,作為家長,我心中不禁深深擔憂:“現在的大學生怎么了?”
真正要解決目前大學生“心頭的痛”,除了高校和社會要給大學生更多的認可、支持和機會以外,更主要的是,要靠大學生本身實現和完成對自身的健全人格的塑造,正所謂“解鈴還需系鈴人”。做人決定成敗,做事先做人,當今社會多元化發展,誘惑多多,很精彩也很無奈,“如何把握好心舵,駛好通向社會和人生的這條船”的確是擺在學子面前的重要問題。我兒子的爺爺多年來從事教育工作,他教導自己的孫兒做人要克服以下6方面的問題:競爭觀念的強化與社會熱情的淡化、信息視野的擴大與鑑別能力的不足、成就意識的增強與艱苦奮鬥精神的缺乏、自主意識的濃厚與自立能力的薄弱、社會交往的廣泛性與人際關係的庸俗化傾向、道德標準高(對人嚴)與道德水平低(對己寬),從而做一個既有健全人格又有專長的、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不知這一家訓,對當下的廣大學子是否也有啟迪作用。
有慮而後有得
我身上具有同時代人的特徵---相信童話、愛幻想,卻口口聲聲說是追求夢想。大學神聖的殿堂在我的幻想里是自由自在的生活和各種偶遇,我可以拋開數理化的枯燥,唯讀那花草般的文學語言。大學有一股巨大的魔力吸引著我,但走進大學---大學?怎么就是N座中學建築物的重疊?沒有人告訴我下一站要去哪兒,沒有人告訴我要如何去做。我像是掉進了一個自由的迷宮,看見其他所有的“天之驕子”都找到了自己的目標時,便開始焦急和失落了。大學首先告訴我,不要把自己想得太偉大了。好長一段時間之後,我才在思慮中發現在這些面目相似的建築物之中原來有一棟叫圖書館,有一間叫自修室,有一處叫討論角,有一景叫氛圍。我想去哪一個角落,完全由自己作主。
大學校園裡既有因觀點相悖爭論不休而又惺惺相惜的人一笑而去,也有充滿功利心的人與你擦肩而過。大學環境中的任何變幻都是一種鍛鍊,比如,時間一久,上課的人就越來越少。有人說課太無聊,老師沒有水平;有人說要去打工賺錢;還有人說理論知識有什麼用,不如去實習。許多人心裡的“大學”,是能提前工作賺錢又能混個文憑的,不能完全脫離校園,只是因為必須通過最後一次考試才能畢業。
我開始動搖了,我不知道堅持上課是不是錯了,課堂上最後只剩自己的時候我會不會成了別人眼中的傻子?課後我找了老師談,他語重心長地勸慰了我,讓我明白“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不是光學知識、經驗,還要學會做人。堅守課堂就是堅守信念,對自己、對老師都是一種尊重。
選擇編輯出版這個專業是我的初衷,但實際學習情況距離我的想像卻很遙遠。專業的培訓核心放在理論與文學的素養上,圖書、報紙、電視、廣播、網路等各種媒介的出版理論都涉及到,大家都抱怨所學理論跟不上社會的發展,內容也多而不精。直到實習的時候才發現,曾經囫圇吞棗學習的理論,正是工作對錯的分界線。實踐中的編輯出版需要一個雜家,而在理論指導下的綜合性學習,才符合媒體內容本質上的綜合性要求。這時我們再回頭來看教材上的基礎理論,就會發現它們在可愛地向我們微笑呢。
要求教材跟上社會發展的節奏是苛刻的,但理論基礎多年來沒有太大的改變,說明原則性的、學科奠基式的知識是永恆的,不會因為時代的改變而陳舊,日久彌堅的往往就是我們需要重視的。基礎理論作為一種方法、一種導向,正是行業的內涵所在。
《學記》曰:“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古人對學習的層次是分得很清晰的,每一階段都有其特定目的,並有具體的考核標準。
我曾在考研與否的問題上有過一番掙扎,思量之後發現我自身傾向於做一個實踐者而不是一個研究者,而且學習並不局限於校園。編輯出版專業更注重的是實踐能力的提高和社會關係的積累,研究生課程也許並不能讓我幾年後參加工作有一個更高的起點。而如果心向工作,缺乏研究的熱忱,那空喊考研、考博又有什麼意義?那樣的研究生生活,如同循環再過一個沒有意義的本科罷了。沒有熱情和興趣的學習就像是一瓶白開水,可以讓你生存,但卻不能使你大放異彩。
對於知識,我們要有一種仰望的姿態,大學的豐富也恰能使我們認清自身的卑微。既然卑微那就不要搶著去大海冒險,踏踏實實在就讀期間打好基礎,不要到工作時方恨學識淺薄。有慮而後有得,大學需要你有美麗的煩惱、安靜的自省和獨立的思考。
“新”大學生指南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一書是一名25歲的董事長給大學生的18條忠告,他以一名成功創業者,同時也是一個大學畢業不久的過來人身份,結合自己在求學、求職和創業過程中的經歷,準確把握現在大學生的普遍心理,並在學習、考研、求職、創業等方面提出新穎實用的觀點,為大學生們解讀自己、走出困惑提供了全面的幫助。
大學不是技校
一個機電專業的大學畢業生能夠操作、維護一台機器,但是一個只有國中學歷的熟練技工也照樣可以操作,甚至比大學生操作得更好;一個外語系畢業的大學生能夠說一口流利的外語,能夠將長篇的外文資料翻譯成中文,可是,一個跑到外國賣了幾年烤紅薯的人也能說外語,甚至比大學生說得更地道……
所以,大學生和非大學生最主要的區別絕對不在於是否掌握了一門專業技能,而且就專業技能而言,大學生肯定比不過技校生:因為技校廚師專業的學生第一節課可能就要學切菜,而假如大學開設了廚師專業,肯定要用兩年來研究廚師的社會使命、職業道德、歷史演變、階級屬性和學術分類等。
那大學生究竟憑什麼區別於技校畢業生並進而區別於一切沒有讀過大學的人呢?我們發現,在求職面試中,往往是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不是純粹的記憶力成為被考察的素質。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所接受的系統的思維訓練和對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的豐富理論知識,使其被動的記憶能力上升為主動的分析能力和獨立的思考能力,而這種能力正好是社會所需要的。
讀大學,必先讀大師
大師應該是經師與人師的統一,也就是“道德文章,堪為師表”,不但有淵博的知識,有原創性、奠基性、開拓性、前沿性的學術成就,還能做到文以載道,是知識和品格完美結合的代表,是知行統一的典範。
向老師學習的首要方式固然是聽課,如果某門課程的任課教師非常優秀,那就做個乖學生吧,逃課就免了,該記筆記的時候還是得動動筆。如果別的班級的老師更有水平,而且確實符合自己的“胃口”,那就跑去別的班級混班。我大一的時候就經常跑去聽法律專業三年級的課程,後來跑到湖南師範大學、北大法學院等聽過不少課。雖然投入了不少精力,但確實受益匪淺。
在課堂上要儘量抓住機會跟老師交流,甚至要敢於理直氣壯地跟老師辯駁。越是有學問的老師,往往越是虛懷若谷,你可以放心大膽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很多問題可能在你腦海里困擾了很久,在你表述出來以後,老師三言兩語就為你廓清了,很多你堅持已久的觀點也可能會在老師輕描淡寫地分析之後被你摒棄或者修正。在這種時候,你不但會切實感受到老師的魅力,更能享受到與其進行思想碰撞所帶來的樂趣。
讀書不能太功利
讀書不能太過功利,不要以為只有跟考試相關的書籍才值得一看。其實,畢業以後就會發現,那些在圖書館裡借閱率極高的關於英語四、六級的書裡面寫些什麼、說些什麼都記不清了,就算記得也沒什麼用。而別的一些書籍在自己借書甚至看書的時候不知道會有什麼用,但若干年以後這些書的用處就發揮出來了。正因為某本書對自己究竟有沒有用暫時很難判斷,所以最好摒棄有用或者無用這樣的功利性思維。
記得大學三年級的時候認真地看了《獨秀文存》,在當時看來,看這樣的書是肯定沒什麼用的,而且我當時也不指望能夠有什麼用。可是,3年以後,我在深圳的某一棟寫字樓里,碰到了一個同樣喜歡陳獨秀的上司。僅僅因為這個共同的愛好,這個上司對我可謂是“百般寵愛”,使我很快就融入了新行業並當上了項目經理。
或許有些讀者看到這裡便會暗暗告訴自己:我也趕緊去圖書館借《獨秀文存》。可是,你怎么知道你以後的上司一定喜歡陳獨秀呢?如果他們喜歡的是孔孟或者黑格爾呢?編一張只有一個網眼的漁網或許也能捕到魚,但這靠的純粹是運氣。要想每次都能捕到魚,那就必須要編織一張足夠大的網,儘管每次網到魚的不過是其中的一個網眼罷了。
經典語錄
1.大學生真正要學的並不是教材上那些知識和理論,而是將這些之時和理論套用於社會實踐的能力(page:4)
2.讀大學,更多的不是要記住一種學術觀點,而是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page:68)
3.把自己推銷給別人,抓住每一個可以建立這自己形象的機會。千萬不要小看這些機會,這可是提升人脈競爭力的重要法寶。(page:121)
4.其實網際網路領域創業最關鍵的並不是技術,而是市場眼光和行銷能力。(page: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