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值不值

上大學值不值

2013年高考期間,有網友總結了歷年“高考賬單”的變化,稱備考成本30年來漲幅超過8萬倍。一時間,“高價備戰高考值不值”,乃至“上大學到底值不值”成為熱議焦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大學值不值
  • 起因:父親拒絕為孩子提供學費和生活費
  • 調查:七成網友認為讀大學不是唯一出路
  • 分析:對教育改革的呼籲和現狀的不滿
  • 反思:不能懷著這種功利思想去讀書
  • 政府職責:建立權利機會規則公平的保障機制
現象產生,現象調查,調查,分析,各方觀點,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上大學還是投資房地產”,須反思教育制度,“讀書無用”刺痛誰,“投入產出”不划算,讀書並非“買賣”,

現象產生

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學本科,父親雖然有錢供她讀書,但認為“上大學無用”而拒絕提供學費和生活費,這條新聞引起了廣泛爭論。

現象調查

調查

2013年9月1日,1萬多名網友在參與大成網專題調查投票時,七成網友均認為“讀大學不是唯一出路,在哪裡都可以學習”。55名熱心市民則表示,不讀大學肯定會遺憾,如果玲玲父親仍然拒絕,他們願意資助玲玲讀書。
“不供女兒上大學”事件持續發酵,讓人看到了生活的百態圖。七成網友贊成“不上大學”,也有熱心人士表示願贊助其上大學,這的確是矛盾現實的真實映照。

分析

事實上,呈現在網路上的意見,代表的未必是真相,但卻是一種真實的呼聲。在此事上,便意味著,七成人“贊成這名女孩不讀大學”,一旦成為這些人自己的選擇,他們未必這么做,但在圍觀的心態下,他們選擇了“贊成”,複雜成因難以論斷,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這背後有著對教育改革的呼籲、對教育現狀不滿的宣洩。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心理支撐,才有了七成人“贊成不讀大學”的現實一幕。
兩代人眼中的高考兩代人眼中的高考
這些年,“注水的高就業率”與“畢業即失業”並行、“北大學子賣肉”與“清華學子當城管”成現實風景、“學術不端”與“教育腐敗”同行。這一切的一切,都傳達出一個達成共識的信號:高校改革迫在眉睫。
因而,當看到七成人“贊成不讀大學”,不過是又一次對教育改革的調戲罷了,這種調戲,其實跟調戲國足一樣,充滿了恨鐵不成鋼的意味。

各方觀點

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上大學到底值不值,教育到底能否改變命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支持上大學的人認為,直至今天,上大學仍然是許多學子,尤其是貧困地區或者貧困家庭的孩子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嗎”雖然沉重,卻未必不是現實。反對者則認為,付出了那么大的代價,卻換來大學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得不償失,如果把上大學的錢拿來提前創業、工作,或許獲得回報的機會更多、機率更大,時間也會更早。
上大學可以實現人生價值,不上大學也可以走向成功,其實質是社會的人才選拔與上升通道日益開闊的體現,這無疑是時代的進步。因此,面對上大學值不值得的討論,不必無所適從。討論的意義並不在於統一意見,而在於讓不同的價值觀實現公平對話。換個視角來看,雖然每年近百萬人放棄高考,但相對於龐大的參考人群,這個數量其實很小。雖然今天的高考已不再是當年的獨木橋,但橋上的擁擠狀態並沒有得到根本緩解。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人才選拔與上升機制並不完善,遠未適應社會的需要。

“上大學還是投資房地產”

在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學本科,父親認為“上大學無用”而拒絕提供學費和生活費的這條新聞出爐的當天下午,就有房地產的微博出了一條“上大學還是投資房地產”的軟文,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可仔細想想也不無道理,從公共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應該更加注重對投入產出的經濟效益分析,目前上完大學本科(三本)更是高達八萬多,上完大學4年,每個月2000-3000的工資,如果吃喝不花,也要存三年半左右,但初出茅廬,什麼都要花錢,三年回本也還是啃老之後的保守估計,更別談今後還要剛需買房的錢了。玲玲的父親不就是覺得這種投入產出不成正比的投資不如不做么。

須反思教育制度

我們不能懷著這種功利思想去反對玲玲讀書,而是不停、再次、又一次要去反思教育制度。這種教育改革的話題也是老生常談,有時候一篇新聞報導出來,經常看報的人也能說出個道道,什麼教育模式要改啦,大學教育要和市場對接啦,要培養專業化多樣化的人才啦……我們不缺乏思想和聲音,可是在發聲多年後,仍舊要不斷去重複的原因是制度化改革跟不上腳步,改革效果來得太慢。雖然公眾也逐漸明白改革不是一蹴而就,但這小小步子邁一邁,做做試點工作也是可以的,否則,上大學這筆買賣只有那些“能喝咖啡”的人能去享受和投資了。

“讀書無用”刺痛誰

古人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今人也提倡,“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然而,竟有不少網友支持父親的決定。這就不能不引人深思。
讀書無用的說法還交織著公平正義的焦慮。在一些地方,拼文憑不如拼爹,“有個好爸爸就有好前程”的拼爹現象潛滋暗長,依靠關係獲得發展、憑藉人脈獲取資源,消解著社會的公平底線。
這個普通家庭的爭執或許只是極端個案,但是暴露出來的社會問題,卻應該引起重視。教育不應該是一件功利的事情,人生的目的也不應該僅僅是賺錢。正如先賢所言,“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醜。讀書也只有變得“有用”,成為大多數人改變命運的有效渠道,才能吸引更多青年才俊勇攀書山、放舟學海。這需要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給大學文憑添點含金量;需要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讓每位大學生都能享有平等的發展機會;更需要全社會重拾對讀書的信心,畢竟,讀書能豐盈思想、豐厚精神、豐富人生。

“投入產出”不划算

山東濟南 中學教師 曲征 認為: 玲玲父親認為,4年大學至少花8萬多元,打4年工至少可賺8萬元,一來一回就是16萬元,拿這些錢去開店做生意又能賺錢。而讀完大學後也許找不到工作,或者每個月工資就兩三千元,要好幾年才能賺回學費投入。
從短期賺錢角度來看,玲玲父親的這一邏輯似乎無懈可擊。對於一個靠做小買賣謀生的人來說,賺來的每分錢都是辛苦錢,考慮一下投入產出比是可以理解的,不值得公眾大驚小怪或大加撻伐。當然,雖然“經濟賬單”顯示上學不划算,但家長還是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儘可能支持孩子完成學業。

讀書並非“買賣”

四川樂山 公務員王錫宏 認為:表面上看,如今部分大學畢業生似乎與沒讀大學的人在找工作、收入等方面沒多大區別,並且讀大學不菲的花銷也暫時回收無望。但是從長遠角度看,讀大學絕非“賠本買賣”,對國家、對個人都有重要意義。
沒有強大的高等教育體系,何來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我國如何與世界強國競爭?讀書學習是提高個人素質的根本途徑,並不簡單地是找工作的“敲門磚”。上大學更重要在於接受人文薰陶,體會一種人生歷練,開闊眼界,更能養成良好的學習工作習慣、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獨立健全的人格,使人終身受益,只是那並不立竿見影罷了。
可獨立完成學業
湖北鹹寧 公務員 玫崑崙 認為:“撿垃圾比讀書強”引發了一個現實的教育問題:父親如何教育子女?在很多已開發國家,父親把孩子養到了18歲,就基本不再大包大攬孩子的生活。但按照我國傳統,孩子考上大學且求學意願強烈,父母如果有經濟能力卻不供其上大學,不僅對不起女兒,也有違為父之道。
玫崑崙建議,玲玲可以和父親商量一下,不妨讓自己通過助學貸款、獲取優秀學生獎學金、勤工儉學等途徑,更加自立地去完成大學學業。這樣一來,不僅省去了金錢對比的煩惱,更能夠讓自己變得堅強,更好地面對今後的生活。
反映社會期待
河南信陽 大學教師 朱四倍 認為: 玲玲父親和部分網友認為,上大學等於將血汗錢打了水漂,直白的話語道出的是一個關乎社會活力的大問題。“撿垃圾的每年都能賺兩三萬元,很多大學生出來都賺不到”之類的經驗判斷表明,一些人上大學後並沒有改變個人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名望。
教育是個人實現社會流動的階梯,也是一個社會充滿生機活力的重要支撐。一個人在通往成功的主要途徑離不開其所受的教育和相關知識儲備。透過此案例,不難看出社會希望教育更好地承擔起階層流動的功能,切實改變或提升生活質量。當然,這需要一個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保障機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