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詩錄:實然非實然之間

譚詩錄:實然非實然之間

《譚詩錄:實然非實然之間》是當代作家李瑾創作的文集,首次出版於2020年6月。

該書從心理學、現象學、生存哲學等視角談論詩歌,內容包括詩歌和哲學、烏托邦、世俗化、虛無、死亡、身體、山水、民族主義、啟蒙、自我等五十個核心辭彙之間的關係。該書具有宏闊的視野,深度的思索和凝視,帶給讀者洞見和智慧,完全稱得上是一部詩學沉思錄,甚至會創造出新的詩歌邏輯體系和新的理解範式。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譚詩錄:實然非實然之間
  • 作者:李瑾
  • 文學體裁:文集
  • 首版時間:2020年6月
  • 字數:180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譚詩錄:實然非實然之間》是青年作家李瑾的一部詩論集,內容包括五十篇談論詩歌本體存在問題的短章,涉及詩歌和哲學、烏托邦、世俗化、虛無、死亡、身體、山水、民族主義、啟蒙、自我等五十個核心辭彙之間的關係。不同於常見的從詩歌審美技巧、中西詩歌傳統、詩歌發展歷史與思潮等角度歷史的、學理性的討論詩歌,李瑾將詩歌抽象為一種情感和即時的思維,並以此為基點去接觸詩歌的內心,探討詩歌的本質,對詩歌進行解構和建構。談論問題的切實,思想的深刻,內容的豐富,運思的獨到,文風的特別,使這部作品不同於一般詩藝研究之作,具有獨特的閱讀價值。

作品目錄

導言 一種追問——詩歌的面相和真相
詩歌和“個人”
詩歌和不安
詩歌和哲學
詩歌和烏托邦
詩歌和世俗化
詩歌和思維
詩歌和價值
詩歌和暴力
詩人和知識分子
詩歌和空間
詩歌和時間
詩歌和死亡
詩歌和自媒體
詩歌和語詞
詩歌和批評
詩歌和翻譯
詩歌和極端
詩歌和虛無
詩歌和民族主義
詩歌和視覺
詩歌和心
詩歌和氣
詩歌和道
詩歌和中
詩歌和局限
詩歌和閱讀
詩歌和啟蒙
詩歌和男女之欲
詩歌和真理
詩歌和故鄉
詩歌和音樂
詩歌和形而上之自殺
詩歌和身體
詩歌和審美
詩歌和意識形態
詩歌和作為一種非實然的國家
詩歌和歷史
詩歌和自然權利
詩歌和異化
詩歌和象徵
詩歌和山水
詩歌和先鋒
詩歌和敘事
詩歌和意象
詩歌和意境
詩歌和詩之偏轉
詩歌和結構
詩歌和自我
詩歌和理智
詩歌和虛構
附錄一
個人的、公共的還是終結的
——詩歌的孤島式書寫及其現代性問題
詩歌的終結及其重塑的可能
附錄二
我不是一個“詩人”
詩歌是自由的
詩歌替我們在此間活著
時間是我唯一的“國度”
詩歌是超人間的聲音
形式的還是自由的
詩歌是內心最隱秘的風暴
詩歌的本質
附錄三
對話:詩人是一個純粹的精神實體

作品鑑賞

《譚詩錄:實然非實然之間》對詩歌創作的探究,視域深廣,哲思睿辯,風格別具。該書不是通常文藝評論範式中的詩論,而是從心理學、社會學、生存哲學的視域,在現象學、存在哲學的思考方式和語境中,對詩歌創作的一種反思和探尋。這種反思和探尋立基於生命的在世狀態,對人的精神主體或內在自我的展開、擴張,從不同的層面和向度加以剝解離析和擇別,不僅是要辨析、詮釋詩歌與生命存在的同一性關聯,也意圖要在詩歌中檢索出生命的超越性展開路徑。如果要給該書一個思想特徵上的定性,可以約略地稱之為“生命在世界場景中的詩論”。
把通常屬於文藝學討論的詩歌創作問題,轉換成心理學、社會學、生命存在哲學和現象學背景及語境中的詩論,李瑾在對事物的認識上採取了溯源和抽離剝取的思維方式。他把詩歌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從文藝學或文學創作的具體形態中抽離出來,並溯源成一種生命在世開顯的精神現象,這樣,對詩歌本體的審視就轉換成了對人心理意識、精神活動的審視,對詩人創作的審視就轉換成了對詩歌創作主體心志心意狀態的審視,對詩歌種種文化屬性或文化關聯的審視就轉換成了對詩人內在自我的開顯向度、呈現面相、價值取向等種種精神(或心靈)建構的審視。上述的種種轉換,是解讀和領會李瑾詩論的“密碼”。
有了這個“密碼”,讀者便能理解李瑾在文論中何以會如此詮釋詩歌:“詩歌即人”“詩歌為即時的思維和情感”“詩歌是內在個我的一種行動”“詩歌此在個體本心,是個體之‘我’察覺世界的情感悸動和隱秘體驗”。這些界說或詮釋詩歌的表述既“另類”又入木三分。有了這個“密碼”,讀者也能領會文論中“詩歌和山水”“詩歌和故鄉”“詩歌和極端”這類“詩歌和××”的話題指向、話語邏輯及其話語的意蘊意旨。概而言之,李瑾詩論的要義是把詩歌本己確立在主體的心志心意活動中,把詩歌的生成界定為主體內心的精神事件。在這樣的認知視域中,對詩歌的審視與思考就有了許多超越文藝學範式的深識深見。
李瑾在《詩歌和意境》這個話題中,對詩歌中“意境”的詮釋,正是基於認知心理學精神分析學的認識:“‘境’是‘意’之‘境’,是‘意’造成的精神空間/場域”——這是對“意境”的主體性和精神性的澄明;進而他又斷言:“在詩歌這裡,這個世界的本源只有一個,即內在個我,或曰‘心’——感受是惟一的存在和實在”。他無非要申明:一、詩歌中的景象或意境,是詩人(生命主體)心理意識狀態、精神自我的外向投射所建構的;二、人的生命存在是感受性、體驗性的存在——人感受著、體驗著什麼,就構成他實際、實在的生命世界和生命狀態;三、詩歌中景象、意境所呈現的各種審美特徵和精神作用力的高低強弱,根源於詩人的精神趣向、人格境界。如果這樣理解李瑾的“意境”觀,那么,詩歌的生成和主體內在自我的開顯又膠結為一體了,詩歌作為社會精神文化產品的價值高低就取決於主體精神品格修養的高低。
李瑾的詩學觀中,有一個處於核心位置的觀點,即“詩歌是一種即時的思維、情感”,這等於說詩歌是一種屬於時間性的主體心理意識活動或精神情感活動。這自然是作者基於心理學、現象學和生命存在哲學對詩歌進行深度考量後得出的深刻認識。圍繞著這一詩學觀念,李瑾在書中通過諸多話題對詩歌與詩人展開了多方面的辨析,思維敏銳,思想犀利,揭示出了一些通常被忽略的問題。例如,在《詩歌和詩之偏轉》一文中,他申明:“必須指出,思維和情感中有地獄,有天堂”,這絕不是故作高深的玄談之言,而是以人心人性的本來面目澄明了詩歌可以伸張的陰陽兩極,是對詩人和讀者的醍醐灌頂之語。

作品影響

相關活動
2020年7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作家協會、北京大學等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山東、雲南、黑龍江等地的詩人,以及人民文學出版社等出版界編輯線上研討《譚詩錄:實然非實然之間》這部作品。
榮譽表彰
2022年6月15日,《譚詩錄:實然非實然之間》入選第八屆魯迅文學獎參評作品公示目錄。

作品評價

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作為一個形同哈羅德·布魯姆所說的“詩人內心的詩人”,李瑾需要表達自己感性的、有價值指向的聲音,但作為一個類似卡夫卡所說的“無法擺脫自己”的讀者,李瑾又看到了“詞語的憂傷”。顯然,這種衝突推進、加深了他的思考:我們正在談論或創作的詩歌究竟是什麼,假如她的確可以被當作樸素的遊戲,是否能夠滿足詩人“證實自己的存在”的願望?我想,李瑾的《譚詩錄》回答的就是這樣一些基本性問題。
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吉狄馬加:李瑾的探討既拋棄了評論家固有的成見,也迴避了作為詩人對個體創作的單向度自譽,他將對詩歌的理解引向哲學和社會倫理學——按照李瑾的說法:“詩歌是內在個我的一種行動,但這種行動並非只發生在‘我’的內部,而是有充裕的外部性的。亦即,詩歌包含了自我,也包含了他者”。因此,李瑾的這部作品完全稱得上是一部學術價值很高的詩學沉思錄,某種意義上,甚至會創造出新的詩歌邏輯體系和新的理解範式。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我讀到李瑾的《譚詩錄》文本時,有一種極大的驚喜。他是很有文學追求的,在這部沉思錄式的詩學談話中,以某種我們早已陌生的先秦諸子的思考方式和古代希臘哲人探源世界的詰問與回答的方法,具體而犀利地探討了詩歌和哲學、烏托邦、世俗化、思維、價值、空間、時間、自媒體、啟蒙等五十個核心辭彙之間的關係,帶給了我們洞見和智慧。這么宏闊的視野,深度的思索和凝視,都令我感到他的這本書價值非凡。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譚詩錄:實然非實然之間》
2020年6月
人民文學出版社
978-7-02-016232-1

作者簡介

李瑾,山東沂南人,史學博士。曾在《人民文學》《詩刊》等百家報刊發表作品,獲得東麗文學大獎、李杜詩歌獎、海燕詩歌獎、中國詩歌網年度十佳詩人、華西都市報·名人堂年度十佳詩人和年度十佳詩集、《中國詩人》年度成就獎、《延河》最受讀者歡迎獎、第三屆全國職工詩詞創作大賽獎等獎項。出版詩集《孤島》《人間帖》《黃昏,閉上了眼》《落雪,第一日》,故事集《地衣——李村尋人啟事》,評論集《紙別裁》,兒童文學《沒有胳肢窩可怎么生活啊》,學術著作《未見君子——論語釋義》等多部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