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7月-1949年2月),名德鐘、孝先,號高譚,皈依印光大師後,法名德備,晚號海陵老人。祖居江西南昌,後遷江蘇海安鎮,至其為11世。民國時期蜚聲海上書壇,為我國近代傑出書法大家之一。
基本介紹
- 本名:譚組雲
- 別稱:海陵老人
- 字號:德鐘、孝先
- 出生地:江西南昌
- 出生時間:1876年7月
- 去世時間:1949年2月
- 主要成就:近代傑出書法大家之一
人物履歷,成就,主要作品,社會貢獻,人品,
人物履歷
少年時,家境貧寒,從陳西壁、陸子才孝廉研究文學。弱冠為童子師,館同里張氏。暇則臨摹鐘王書跡,漢唐碑版,刻苦鑽研,卓然成家。
1917 年遍游長江沿岸,遠至京師粵閩,後定居上海鬻書。歷與康有為、吳昌碩、高邕之、李叔同、李瑞清、沈曾植、曾熙、于右任等談論藝事,彼此引為知己。與譚延闓(組安)齊名,世稱『南北譚』。張大千、張善孖兄弟常來組雲先生住宅談藝,曾有以數幅古字畫換先生所飼白鶴,而先生只贈不換之趣聞。嘗謂:“雲之力雲也,時而在山,時而出山,其為無定蹤矣。余自民國六年鬻書於大江南北,每歲必一歸省母,居數月即出,誠一片行雲也。余號曰組雲,居海陵之東,去海不百里,因自號海陵雲”。
20年代,與于右任在上海城隍廟書畫會經王一亭介紹相識,於雙手作拱說:“久仰大名當抵掌相談書道,似久有謀交,志同道合,相見恨晚。”其對書法的見解于右任大為心折。此後20年,文字交往不斷。二人均尊碑,尤宗魏碑。無論於南京、上海,他每有得意之作,均登于右任住所請教切磋書藝。 1930 年,譚組雲寓居金陵雞鳴寺,譚延闓時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午後常至寺與之談書法,飲清茶,併合書出版《天馬賦》。于右任為書扉頁題一幀:“試看南北奇書”。譚延闓逝世後,譚組雲以北魏體為其書墓志銘,大氣磅礴,藝林珍之。
成就
初到滬上時,譚組雲由京口王維清介紹至海上題襟館見任伯年、吳昌碩、胡公壽、黃山壽、蒲華、墨呻、翔卿、王一亭、程瑤笙諸先生,後常在館揮毫。蒲華、吳昌碩極贊其書《十七帖》、《書譜》、《爭座位》為最佳,是以終身喜書此三帖。他布衣蔬食,種松飼鶴,以此自娛。家宅滿壁懸古人墨跡,喜取四時之花於一室,朝夕觀摹,陶冶其中。書工各體,融匯南北,汲取王右軍、顏魯公、白陽、青藤、八大、石濤諸家之精華;畫以寫意為多,擅長羅漢,梅蘭竹菊等;印宗秦漢,略參己意;詩以古體擅長。每作書,精神貫注,頃刻若干幅,兼包並蓄,一氣呵成,轉折處最重體法,是其特長,可謂於古集其大成,於今獨樹一幟。常語人學書之法,持羊毫在手,須將其作鐵筆,如此則筆自能健,又何患不力透紙背耶!上海《申報》屢載其各體書作。世人評論為:“魏書則厚同靈廟,草書則氣近顛張,隸書則神似張遷,行書則胎息座位,石鼓則運用鐘鼎峋嶁,可謂各擅其長矣”。著名書畫家曾熙對他的書畫亦十分讚賞,稱“組雲先生書畫之名,久播海上。今是始得讀賜幅梅花與此作,筆疏以健,神韻欲流,信名下不虛也”。
主要作品
畫合版《十人書畫集》一冊。與少雲、小雲合版《三譚書畫集》,於上海大新公司展廳舉辦『三譚書畫展』。首展當日,售出作品數百幅,滬上書畫界傳為美談。世人贊稱:“三蘇而後又三譚,才似晴光氣似嵐。父子比肩擔道藝,橫絕江北復江南。”“堪羨譚家父子兵,筆如弓馬硯如城。神州不少登瀛客,多才多藝莫與京。”南海康有為為《海陵譚家書畫舫》題句:“用筆蒼拙,能客冶峋嶁、毛公鼎、散氏盤諸品,以氣韻幽秀見長,足可貴”。82歲高齡的吳昌碩亦欣然為其主編的《書畫精品》題簽。
社會貢獻
30年代,為弘揚國粹,他採用面授與函授之法,在上海創辦海陵學苑。外埠學生作業寄來,他用彩筆詳加修改,並以文字說明。凡經濟窘迫又酷學者,均不計學費。文教所及遠至扶桑三島,後有成就者,如應貴徵、陳霞銳等。繼於上海開設華商書局,專印名家書畫作品及文字著作,並於南京、丹陽等地設立分發行所。譚組雲還精於鑑賞字畫,上海及通、如、海、泰一帶凡有字畫請他鑑定者定能如願,並將自鐫印『組雲過目』鈐於鑑定確認之字畫上。現以上地區博物館收藏之名人古舊字畫,可時見此印。
人品
他非但書藝卓絕,且品行高尚,常教導子孫:“金錢一節不必苦苦追求”。每逢大年三十更深人靜時,常常往貧民區人家門縫塞紅紙包。諭海上二男:“施送寒衣乃冬季第一善舉。當此嚴寒之際,務必至衣莊購買舊棉襦若干件(以多為要),每夜至街上見檐下乞丐無衣者施之。”家宅春聯每年書:諸惡莫作,從善奉行。 1931 年海安大水,韓紫石發函致滬,他欣然義賣書畫賑故里之災。由於書畫興盛,又較多接觸軍政界人士,手頭漸稱寬裕。然他一再告誡子侄,一不做官,二不買田。晚年家居海安潭園,與韓紫石、陸省吾先生創佛教居士林於鳳山之麓,建築宏偉,清靜莊嚴,與韓紫石被公舉為林長。時海安有東西兩大古寺,均十方叢林,他常往寺中與方丈品論書法,鑑賞字畫。
譚組雲畢生作品及著述甚豐,如《海香詩鈔》、《海陵印存》、《海陵書畫集》、《續藝舟雙楫》等。對蘇、滬地區書畫事業之發展影響頗大。
1949 年正月晦卒於家中,享年7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