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譚家埡村
- 面積:26平方千米
- 人口:1270人
- 耕地面積:2278畝
簡介,發展概述,教育,歷史,
簡介
省: | 湖北省 | 村域面積: | 26平方千米 |
市: | 宜昌市 | 全村人口: | 458戶/1270人 |
區: | 夷陵區 | 耕地面積: | 2278畝 |
鄉 | 鄧村鄉 | 茶葉產量: | 358噸 |
發展概述
譚家埡村經濟以種植茶葉為主,早在1974年,為發展集體經濟,紅岩廠大隊、兩河口大隊興辦了200多畝的陽坡茶場,如今轄區內有茶場四個,年加工乾茶能力45萬多斤。該村資源豐富,有廣闊的森林資源,僅退耕還林面積就達3200畝,享受國家退耕還林補足每年73.6萬元;此外礦產資源也不少,鐵礦石、銅礦石、石灰石、黃金、硫鐵等遍布轄區,1958年太平溪、鄧村、三斗坪共三千多人會聚紅岩村,架起36座高爐煉出大量生鐵。這裡土地肥沃,適宜種植包穀、茶葉、魔芋、土豆、蘿蔔、紅苕等多種植物,60年代便開辦糖廠兩處,年產蘿蔔糖、苕糖近萬斤。這裡風光秀麗,林木蔥鬱,無污染、空氣清新,自東向西有許多讓人流連忘返的風景,烏龜石、關門山、關門石、偏橋、猴子洞、硝洞、響水洞、朝天嘴等。這裡地形奇特,傳說多多,相傳上古神牛耘地,耘到此處耙齒被堅硬的岩石碰斷兩根,便留下現在的兩嶺,齒斷用力不均便留下一衝;大約六七千年前,這裡的人們就開始煉鐵,在關門山裡的壩子裡架起48座高爐,煉鐵的火焰烤紅了對面的山岩,於是紅岩便出了名,因有煉鐵廠,於是紅岩廠也聞名於世,爐子河壩就此誕生。
教育
該村早年便重視教育,私塾開辦得多且早,向氏、朱氏、黃氏等多人辦學。清嘉慶年間,向國庠等辛酉科拔貢、向鴻翥等癸酉科拔貢,後又出多位秀才;1937年7月兩河口大壩就開辦了國小,招生四個班,開設語文、算術等課程,全國珠算協會理事朱世浩、教育前輩向文海、革命烈士黃必開等都是從這裡起步。解放以來,譚家埡村先後送出60多名大學生(其中在校生16人)。
該村平均海拔800米,地勢兩邊高中間低,地形主要為兩嶺一衝,高低起伏較大,海拔差距約500米。除4個組地理條件特殊外,其他村組公路已全部實現硬化,7個組已實現集中供水。
到2010年,全村有機車72輛,手機263部,電話56台,還有27戶建起磚混結構的住房,30戶安上太陽能,轄區內14名五保對象已有5人集中供養,分散9人也得到妥善安置。
歷史
該村歷史上屬紙坊前鄉36保,下轄8個甲,包括紅岩廠、兩河口、水田坪、熊家埡。新中國成立後,廢除保甲制,組成4個初級社,自1958年先後更名為紅岩廠大隊、兩河口大隊、水田坪大隊、譚家埡大隊,1983年改制為四村,2003年四村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