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啟樹

譚啟樹

1973年3月8日,譚啟樹出生於沙子鎮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譚啟樹很矮小,是個弓背貓腰、手腳並用“爬著走路”、身高不足60厘米的“小矮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譚啟樹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沙子鎮
個人簡介,影響力,兩歲患小兒麻痹,堅持“爬行”上學,拖著殘軀做買賣,主要成就,當上養殖大戶,引領大家致富,

個人簡介

影響力

他很有影響,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海外版》以及中新社人民網等眾多知名媒體,都刊播過他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傳奇故事,他成了感動全國的“一尺男兒”。他,就是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沙子鎮沙子村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38歲的“爬著走路”的養殖大戶譚啟樹。這個不足兩尺高的漢子,用自己的行動證明:殘疾人和健全人一樣,同樣能夠駕馭命運,能夠創造出生命的奇蹟!

兩歲患小兒麻痹

1973年3月8日,譚啟樹出生於沙子鎮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  1975年7月,他不幸患上了小兒麻痹症,從此再也沒有站起來過。  醫生說:“這孩子即使不死,能夠站起來的希望也等於零———除非有奇蹟發生。”  望著昨天還活蹦亂跳、從此就只能癱坐在地上的譚啟樹,父母的心都碎了:“這孩子一輩子怕是完了!”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  在接下來的5年中,父母抱著啟樹四處求醫,期待著奇蹟會光臨。正規醫院不行,就找民間草藥郎中,周邊的所有醫院,都留下了譚啟樹父母的足跡。為籌集醫療費用,譚啟樹母親李光財將自家養的年豬賣掉、雞蛋賣光,但傾盡家中所有,譚啟樹的雙腿仍然一片麻木,並一天天萎縮……  奇蹟沒有來臨,譚啟樹最終還是沒能站起來。

堅持“爬行”上學

對於殘疾的譚啟樹來說,成長是苦澀的。  當別的孩子蹦蹦跳跳的時候,他只能用雙手提著自己的兩條毫無知覺的雙腿一步一步挪動。哥哥姐姐走進了學校,渴望上學的譚啟樹卻只能一個人呆在家裡,向父母要來紙筆寫寫畫畫。  為了不使他寂寞,早已遠嫁的姐姐瞞著外出務工的丈夫賣了家中的年豬,從縣城買回一台14英寸的黑白電視機。譚啟樹覺得十分好奇,一天到晚看個不休,可是,他弄不明白電視裡的人在說些什麼。譚啟樹這才想起要讀書識字,苦苦哀求父母讓他去上學。  1987年9月,15歲的他才終於走進校門,到離家大約兩公里處的碗廠國小讀二年級。出於對讀書識字的渴望,不管颳風下雨,他都每天堅持“爬行”到學校讀書。  十五歲的他和六七歲的孩子同班,卻因為個子太矮不得不坐在第一排,同學們異樣的眼光讓他如坐針氈。就這樣堅持了三學期,譚啟樹能夠看懂電視了,也能夠讀報紙了,還學會了使用字典等工具書了。  正在父母替他高興,可以讀書、看報、看電視的時候,他突然又不去學校了。父母急了:“是不是在學校受了委屈?”“沒有,是我自己不去讀了。”  當時,他沒有給父母說實話。原來,與其它同學年齡的巨大差距,加上孩子們有意無意的隔離,讓他很難融入集體;不僅如此,他奇怪的身體還經常被同學們取笑。  父母為了給他治病,已經四處舉債、家徒四壁。考慮到家裡的沉重負擔,譚啟樹決定不讀書了,回家養雞,給自己找條出路。

拖著殘軀做買賣

光陰荏苒,逐步成人的譚啟樹開始思索自己的未來。  他通過收聽收音機、看電視等方式多方收集信息,決心找到合適的“營生”自食其力,讓自己的人生變得不像一般殘疾人那么單調和乏味。  譚啟樹初次創業是從養雞開始的。那年他只有十七歲,他用自己家的雞蛋和母雞,根據電視上的講解進行操作,由於技術有限,10個雞蛋只能孵出8隻小雞。拋開浪費的兩個雞蛋,一次只有8隻小雞,一個月左右的孵化周期,何時才能擴大自己的養殖規模,達到電視中的規模化養殖呢?無奈之下,他只好暫時放棄養雞的打算。  隨後,他又在電視上看見廣州某軍區的養豬學習的函授廣告。1991年,他參加了廣州某軍區生豬養殖函授學習班,並開始試銷廣州軍區生產的“翠竹牌”生豬飼料添加劑,後來又擴大到豬飼料銷售。  更令人稱奇的是,1994年1月,連走路都是問題的他,竟然離開家鄉,遠赴四川資陽推銷豬藥。可惜出師不利,剛去不久,就因當地一場大規模整治風波失去發展空間,只好鎩羽而歸。被迫回家後,譚啟樹轉而經營起了黃連、農副產品買賣之類的小本生意。  拖著殘疾的雙腿,走路都不容易,四處奔波做生意就更難。“在做生意的過程中,我遇到不少辛酸的事,尤其是乘車,幾乎每次都要等兩三個小時才有車願意讓我爬上去。”譚啟樹說。  “1997年7月28日,我在一個前不著店、後不挨院的地方買下73公斤黃連,正在等待僱請的車輛搬運時,陡降飄潑大雨。我自己搬不動黃連,只好把外衣脫下來蓋在上面,自己蜷縮在旁邊,全身都被雨水濕透了。”譚啟樹話里充滿了辛酸,“由於行動不方便,我在雨中起碼淋了三個小時。”  “他做生意很老實,鄉親們都願意和他交往。”譚啟樹的鄰居說,後來,要賣黃連、白果等東西的鄉親,就預先通過電話聯繫上譚啟樹,談妥價格後,主動送貨上門。那些年,靠著自己的誠信經營,譚啟樹每年能賺3000多元。

主要成就

當上養殖大戶

做了幾年小買賣後,經銷過豬飼料的譚啟樹,決心轉而通過養殖生豬賺錢。  2000年首次養豬,他餵養的10頭豬就給他帶來了4000多元的利潤。在隨後的飼養過程中,頗有商業頭腦的他敏銳地注意到,本地仔豬大都是從外地引進的,就地大規模繁殖仔豬,創收空間很大。  再三謀劃之後,2007年2月,他拿出2.7萬元,開始動工修建自己的仔豬繁育場。為節省開支,把有限的資金用於購買種豬,從地基開挖到圈舍澆鑄、屋頂搭蓋、門窗製作以及建設消毒池、排污管道等,幾乎都是譚啟樹一個人拖著殘軀獨立完成。“回想起修繁育場那幾個月,我至今還為自己喝彩!”譚啟樹為此很自豪。  2007年9月10日,譚啟樹從彭水引進了第一批種豬23頭。為了進一步擴大規模,手裡資金告罄的他,不得不向信用社申請貸款,但由於相關政策的限制,信貸員的答覆讓他很失望———“一分錢也不能貸!”  貸不到款,他就四處借錢,硬是將種豬增加到了56頭。  為了實施生態養殖、合理利用資源,譚啟樹又在琢磨新的養殖項目。天道酬勤。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中央電視台農業頻道《致富經》欄目看到《漫山遍野找雞蛋》的節目後,深有感觸。於是就去找沙子鎮政府經濟發展辦公室的工作人員,探討在當地科學規模養殖的可行性。經濟發展辦的工作人員給他找了大量的科學養殖資料:湖中養魚、湖面餵鵝、湖邊養雞、林中養豬,並刻錄成光碟送給了他。他深受啟發,趕緊回去與村支書商量,想把知青農場的100畝地租來辦生態養殖場。雖說在當地他也是小有名氣的的生意人,可是沒有幾個農戶願意把土地轉租給他。因為,他是僅有0.6米高的殘疾人。而他要辦的是大規模的養殖場,如果虧本,誰來保證土地上一年的收入,而土地是農民所有的產出所在。  眼看自己實現夢想的機會又要從身邊溜走,政府給他吃了一顆定心丸。原來經濟發展辦公室工作人員早就把這個殘疾人想搞規模養殖的想法上報給了相關領導,石柱縣領導聽說了他的的事跡之後,特意派縣扶貧辦的同志來給知青農場的農戶做工作。政府工作人員耐心解釋並以政府的名義作出擔保,農戶們終於答應將土地承包給他,解決了他養殖場的場地問題。  “養雞收入雖然不多,但讓我掌握了一手較完善的養雞技術!”譚啟樹說。  普通人舉手之勞的餵豬活,對譚啟樹來說也是個不小的挑戰。筆者看到,在餵豬時,他要用手支撐在圈欄上,“爬”進豬圈添加豬食。  “他啥子都會,不僅能餵豬、蓋房子,打毛衣、做鞋墊都會,學東西快得很。”譚啟樹的母親說。  2008年2月,譚啟樹與縣畜牧獸醫局簽訂了生態養殖協定書,由畜牧獸醫局提供技術,按照豬糞餵雞、雞糞肥林、每天打掃進過濾池、3天清理進化糞池、全部糞便廢水進沼氣池、沼渣種植玉米洋芋、沼液淋灌綠色菜的模式,由他自己經營,實現年出欄超過300頭豬的目標。  2009年3月,經過縣畜牧獸醫局招標的驗收機構檢查驗收,譚啟樹所建標準化養殖場合格。2009年,譚啟樹飼養的350頭肥豬銷售到了重慶涪陵、四川成都等地,仔豬占領了沙子鎮、金鈴鄉、金竹鄉30%以上的市場。當年,譚啟樹的年收入達到了30多萬元。按沙子鎮黨委書記黃懷林的話說,他已經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致富能人了。  “我是殘疾人,這是沒法改變的事實。但別人是人,我也是人,別人能做到的,我一樣可以。”譚啟樹說。

引領大家致富

譚啟樹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有錢人,他並沒有把錢用來揮霍,除了用於擴大養殖規模和添加相關設備外,他首先想到的是讓老人過上好日子,自己獨自承擔了家庭的所有花銷,還給老家買了冰櫃、彩電、電飯堡。  “從小父母把我背來背去,四處求醫,弄得家裡一貧如洗。現在,在政府的支持和關心下,我的事業也算略有小成,他們也該安享晚年了。”譚啟樹說得很是實在。  譚啟樹不僅把自己的父母想在心裡,而且還把沙子中心幸福院的老人們也記在心上,一有時間就去和他們拉家常,看一看他們缺點什麼,儘自己最大的力量解決。2010年春節前,譚啟樹把一頭200多斤重的肥豬送進沙子鎮幸福院,並和幸福院老人們一起吃“刨豬湯”,讓那些老人們感動不已:“啟樹啊,你餵個豬很不容易,白白送給我們吃了,我們啷個感謝你喲。”  這個憨厚的農村黨員知道:默默無聞的他在希望即將再次破碎的時候,是黨和政府圓了他的夢想。“政府無私的幫助了我,現在該是我回報社會的時候了,更何況我是個共產黨員?”譚啟樹坦然說道。  重慶市“兩翼”農戶萬元增收工程啟動以後,譚啟樹的養豬場又多了一批特殊的主顧。原來,作為當地小有名氣的致富帶頭人,譚啟樹經常為貧困家庭免費提供豬仔和母豬配種等業務。  附近十里八鄉的鄉親,只要哪個說暫時拿不出錢,不管是誰,隨時都可以在譚啟樹的圈中把豬牽走,等他們家裡經濟條件好轉了,再給他本錢就是。  “共產黨講的就是奉獻。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沒有理由不為社會作貢獻,沒有理由不關心幫助他人,更何況我曾經得到過不少人的關心和幫助呢。”譚啟樹無比自豪地說。  當問及他以後有何打算時,譚啟樹說:“我希望能發揮帶頭作用,引領大家共同致富。同時,作為殘疾人,我深知殘疾的痛苦,所以如果有殘疾人需要我幫助的話,我願意免費提供技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