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樓(詞語)

譙樓(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譙樓,是指古代城門上建造的用以瞭望的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譙樓
  • 外文名:watchtower
  • 拼音:qiáo lóu
  • 注音:ㄑㄧㄠˊ ㄌㄡˊ
引證解釋,基本含義,安慶譙樓,襄陽譙樓,代縣譙樓,南通譙樓,臨潁譙樓,

引證解釋

指城門上的瞭望樓。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詔諸郡縣治城郭,起譙樓,穿塹發渠,以備盜賊。”
唐彥謙 《敘別》詩:“譙樓夜促蓮花漏,樹陰搖月蛟螭走。”
西遊記》第六二回:“此時滿天星月光輝,譙樓上更鼓齊發。”
郭風 《我與散文詩》:“我忽地想念起故鄉縣城裡的那一座譙樓來。”

基本含義

古代城門上建造的用以高望的樓:譙樓鼓角晚連營。
襄陽譙樓襄陽譙樓
世之築城,必建譙樓。此乃漢之遺風。譙樓者,謂門上為高樓以望也。譙樓內每懸巨鐘,昏曉撞擊,使臣民聞之而生儆惕之心。天下晨昏鐘聲,數皆一百零八,而聲之緩急、節奏,隨方各殊。杭州歌曰:“前發三十六,後發三十六,中發三十六,聲急通共一百八聲息。”薊州歌曰:“緊十八,慢十八,六遍湊成一百八。”益州歌曰:“前擊七,後擊八,中間十八徐徐發,更兼臨後擊三聲,三通湊成一百八。”此三種擊法,為天下南北譙樓鳴鐘擊奏之藍本。
擊鐘之數,為何一百零八,此乃暗合一年氣候節律也,蓋一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氣,七十二候,三者相加,正得此數。釋氏念珠亦一百零八,轉藉此義也。又紫禁城譙樓每次擊鐘前,必先奏以畫角三曲。曲有三弄,乃曹子建所撰。初弄曰:“為君難,為臣亦難,難又難。”次弄曰:“創業難,守成亦難,難又難。”三弄曰:“起家難,保家亦難,難又難。”此畫角三弄,蓋提醒君臣,不忘創業守成之義,一言一行,必欲盡忠國事。摘自熊召政著《張居正》第四卷《火鳳凰》。

安慶譙樓

安慶市現存的明代建築,除了盡人皆知的振風塔迎江寺以外,還有一座就是明初修建的譙樓,譙樓巍然屹立在司下坡之上,儼然一座雄關。
譙樓初建於明洪武元年(1368)。清初,知府王延賓加以修葺,是知府衙署大門前的望樓。下為拱形門洞,深約20多米。上為雙檐樓閣,氣勢雄偉。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原駐南京(江寧)的安徽布政司,移至安慶,即以安慶府署為司署(俗稱藩台衙門)並加以擴充。鹹豐年間毀於兵焚,而譙樓獨存,同治六年(1867)布政司吳坤修重修,題寫“白日青天”四字刻石,嵌於樓外門洞之上。民國十一年(1922),安徽省第一任省長許世英,把譙樓當作自己的辦公地點,許調離以後,譙樓又曾作為當時財政廳的所在地。隨後譙樓又歸迎江寺,在如今的譙樓上還有“閱經樓”的字樣。 600餘年歷史的譙樓當之無愧地是安徽建省1760年的標誌性建築。無論從政治從歷史從文化角度來看,它都無可爭議是安慶古城的靈魂。 最早在譙樓創辦學校的,是開安徽近代中等教育先河的全皖中學。全皖中學創辦於1912年3月,首任校長為葛襄,先期召甲乙丙丁四班共60人,設有外國語,地理,數學,博物等新課程,後又開物理、化學、法制、經濟等。中間因軍閥混戰一度停辦。1915年學生規模擴大到200餘人,校址也東遷到高等學堂舊址。後經多次演變,最後定名為安徽省立第一初級中學,1928年併入安徽省立第一中學(現安慶一中)。安慶一中校史將其源頭分為三支,此為重要的一支。 1949年解放後,譙樓包括後面大院,一直為池州軍分區部隊所用。1990年5月,譙樓又先後被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譙樓與安慶一中毗鄰而居,正因為有了譙樓的所在,在其旁邊的安慶一中也多了一份文化底蘊。
譙樓

襄陽譙樓

襄陽譙樓2002年11月列為湖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譙樓整體建築結構嚴謹,莊嚴雄偉,氣勢恢弘。
襄陽城繁華的南大街西側,這裡有一座古代城樓式建築物,這就是有名的襄陽市古譙樓。這裡雖居襄陽的鬧市,一進院門,卻感到幽深靜謐。古譙樓位於襄陽城南街中段,又稱滴漏台。它是古代用來觀望和打更報時的。
據史料記載,在我國明成化年間,知府何源築層台,修兩扇門,立譙樓於台上,下有基座,基座上建一重檐雙層磚木結構房屋。基座南北長40米,東西寬16米,高6.4米。樓高9.6米,東西向,為2層重檐硬山式木結構。面闊5間,進深3間。末被毀。清雍正五年(1727年)於舊址復建,後經多次修繕。
古譙樓坐西朝東,為磚石台基木結構樓。下層前後檐下用隔扇,上層前後檐下開窗。樓的南側設一日圭。明嘉靖時,內置銅壺滴漏,以計時報更。
抗日戰爭時期的前後,這裡設立了一所國小校。新中國成立後,該樓被重加修繕。後來,這裡曾做過襄陽市博物館。
據相關資料記載,在我國南宋時期,襄陽保衛戰始於1267年,元軍圍城數年,卻始終未能攻克。1273年正月,元軍以力量很強大的投石機攻樊城,一舉拿下該城。接著,軍移炮以向襄陽城。元軍造炮師亦思馬因根據他對地勢的細心觀察,在襄陽城東南角安置巨炮(襄陽炮)。“機發,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第一炮就射中了襄陽譙樓,“聲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洶洶,諸將多逾城降者”。
宋將呂文煥自知不敵,遂納城歸順了元軍。相持數年之久的襄陽保衛戰,就這樣在投石機的怒吼聲中宣告結束了。
襄陽古譙樓的記時作用雖然已被機械鐘、石英鐘等所代替,但是,譙樓卻成了文物,成了永恆的歷史文化,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里。

代縣譙樓

亦名邊靖樓、鼓樓,在代縣城中央,始建於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明成化7年(公元1471年)火焚,後成化十二年(一四七六年)重建,清康熙、雍正、嘉慶、道光年間均加修葺。一九五八年定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邊靖樓外觀雄偉、大方、古樸,樓基高聳,梁架精巧,結構嚴密、合理、歷經數百年風雨侵蝕和多次地震衝擊,至今完好無損。

南通譙樓

南通譙樓是古代城門上的望樓,有報警和報時兩大功能。
譙樓始建於元代至正九年(1349年),重建於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歷代經多次重修。譙樓建成後一直是南通元、明、清歷代州縣署的前門,是南通古代封建政權的象徵。它的前身是宋淳熙年間建造的用以瞭望的戍樓。由於它建在州署前的所謂“子城”的城門之上,在當時通州城(今南通)內屬最高建築,因此在明代還有人把“譙樓月曉”列為“通州八景”之一。譙樓內設有計時的刻漏,並採用更鼓來報時。清道光八年,通州知州周燾將譙樓維修一新,撤去原來懸掛的“海山要郡”匾額,換上新命名的“星樞樓”樓匾。樓名星樞,是依星相學說,希望因此使通州文化發達、人才興盛。
譙樓和它前面的鐘樓一起,兩座中西體態各異的建築緊密相連是清末明初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這樣的具有象徵意義的組合在全國實屬罕見,鐘樓譙樓是南通城市千年發展史的標誌,是“南通——中國近代第一城“標誌性建築。1995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臨潁譙樓

譙樓,又名鐘鼓樓。始建於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位於老縣衙門前,占地140平方米。譙樓在明景泰三年重修,占地140平方米,為磚築樓台式建築。
譙樓(詞語)
台高6米,平台東西長14.7米,南北寬9.5米;飛中拱門洞寬3.5米,高4米,深9.5米[1];架層樓高五丈,鑄鐘二千斤,增置鼓大十圍,民興寢之便焉。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知縣李馥先在景泰舊址重建。
它是周邊縣市僅存的一座反映古文化的標誌性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1973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