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謬
- 讀音:mù
- 人物:謬彤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
基本介紹
謬[謬、繆、嘐,讀音作mù(ㄇㄨˋ),亦可讀作liǎo(ㄌㄧㄠˇ),就是不可讀作miù(ㄇㄧㄡˋ)]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在上古時期指麻,或絞麻的行為。後來也當作形容詞,指麻絲混亂,延展至形容差、錯、誤。據史籍《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以謚為氏》記載:“春秋時,秦穆公稱霸西戎,諡號為‘繆’。”春秋時期,秦國君主秦穆公(公元前?~前621年)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周襄王時期,他出兵攻打古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地千里,使秦國國界南至秦嶺,西達狄道(今甘肅臨洮),北至朐衍戎(今寧夏鹽池),東到黃河,周襄王派遣召公過帶了金鼓送給秦穆公,以表示祝賀,並任命他為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史稱“秦穆公霸西戎”。秦穆公位期間功績彪炳,後使秦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三十九年(公元前621年),秦穆公逝世後,其太子罃即位,是為秦康公,尊其諡號為“繆”。秦穆公病逝後,安葬於雍(今陝西鳳翔),殉葬而死的臣子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輿氏的三個兒子子輿奄息、子輿仲行、子輿針虎。因為這三個人十分善良、勇武,得到了國人普遍的愛戴,所以秦國人對此都悲痛萬分,專為其事賦有《黃鳥》之詩,詩中唱道:“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其意是,青天呵,怎么將這么善良的人給殉葬了?如果可以贖命,我們寧願出一百條命將他們換回來!在秦穆公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諡號位姓氏者,稱繆氏;在春秋戰國時期,“繆”、“謬”二字時常通假通用,因而有稱謬氏者,世代相傳至今,與繆氏、穆氏同宗同源。
嬴姓謬氏、繆氏、穆氏皆尊奉秦穆公嬴任好為得姓始祖,正確姓氏讀音作liǎo(ㄌㄧㄠˇ)。
註:
謬字讀音:謬,在上古時期同“繆”,指麻,或絞麻的行為。繆字作名詞使用時讀音作miào(ㄇㄧㄠˋ),作動詞使用時讀音作lù(ㄌㄧㄡˋ),只有當作形容詞指差錯時讀音方為miù(ㄇㄧㄡˋ)。
《黃鳥》原詩:
黃鳥黃鳥,無集於榖,無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轂。言旋言歸,復我邦族。
黃鳥黃鳥,無集於桑,無啄我粱。此邦之人,莫可與明。言旋言歸,復我諸兄。
黃鳥黃鳥,無集於栩,無啄我黍。此邦之人,不可於處。言旋言歸,復我諸父。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燕國之後,屬於以先祖諡號為氏。在史籍《路史》中記載:“燕後有謬氏。”在史籍《續通志·氏族略》中亦記載:“明有謬讓者,於永樂時進士。”燕國,是周召公的封國(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鎮一帶),侯爵。周召公就是姬筮,字奭,傳說他是周文王的庶長子,史書中多稱其為召公奭,但他留在周王室輔佐周成王姬誦,因此實際上第一個赴燕國就任君主的,是召公奭的兒子,史稱燕惠侯。按史書的記載,到了春秋初期,燕國君主為燕繆侯姬□□(名字待考),亦稱燕穆侯,是召公奭的五世孫,燕鄭侯之子,公元前728~前711年在位,是燕國第七位君主,他在位期間多次揮軍北征南討,吞併了古薊國,之後將燕國都城由琉璃河遷到了薊(今北京海淀),並將國境北拓至今遼寧到朝鮮江原道一帶。燕繆侯於周桓王姬林九年(燕穆侯十九年,公元前711年)病逝後,其子燕宣侯即位,將父王葬於故封地琉璃河。為念先父拓境之榮,上父王諡號為“繆”。在燕繆侯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諡號為姓氏者,稱繆氏。
在上古時期,“繆”、“謬”二字時常通假通用,因而有稱謬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姬姓謬氏、繆氏、穆氏皆尊奉燕繆侯為得姓始祖,正確姓氏讀音作mù(ㄇㄨˋ)。
得姓始祖
燕謬侯(燕穆侯、燕繆侯)、秦謬公(秦繆公、秦穆公、嬴任好)。
遷徙分布
謬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沒有,多以鹹陽、太原為郡望。
今河北省的承德市圍場區,山西省的太原市、大同市,湖北省的武昌市,安徽省的貴池市,江西省的金谿縣,廣東省的新會市、吳川市等地,均有謬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鹹陽郡:鹹陽是享譽海內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周郝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在涇渭之交營建宮城,並遷都於此。因“地處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陽”,故名鹹陽。中經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五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直至西漢初年,這裡作為戰國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長達一個半世紀之久。將鹹陽解讀為中國第一帝國都是當之無愧的。嗣後,歷經西漢、新、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到隋、唐,鹹陽因毗鄰京城長安,而被當作京畿之地和塋藏之野。宋明以下,鹹陽作為西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作為溝通中原和西部邊疆的交通孔道,其軍事戰略地位仍然相當顯著。如今,在西安-鹹陽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戰略框架下,一個具有重要經濟戰略地位的大都會城市帶正在崛起,鹹陽作為西安的後花園,它的建設和發展正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鹹陽境內的政區建置,始於夏代。商王朝時期,發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國。周朝,以豐、鎬為中心,周圍分布有戈、秦等國。周顯王十五年(辛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鹹陽,在秦國全面建立了郡縣政區體制。秦統一後,設內史管理都城鹹陽,奄有整個關中地區。秦朝末期,被項羽分為雍、翟、塞三國,號“三秦”。市區以西屬雍,以東屬塞。西漢時期在關中設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郡,號“三輔”。市境屬扶風、馮翊兩郡,今長武一帶屬上郡。東漢時期遷右扶風郡治於槐里(今陝西興平)。三國曹魏時期屬扶風、新平(郡治漆縣,今陝西彬縣)和馮翊郡,西晉屬雍州扶風(郡治池陽,今陝西涇陽)、始平(郡治槐里)、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長陵設鹹陽郡。北朝時分屬雍州鹹陽、安定、北地三郡。唐屬京兆府、邠州。五代時期分屬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朝時期分屬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國時期分屬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慶原府的邠州。元朝時期屬陝西行中書省奉遠路及其所屬的耀州、乾州,省直屬的邠州。明、清時期屬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國初屬陝西關中道,後分屬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專區,北部屬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鹹陽分屬三原、縣、鹹陽分區,1950年合併為鹹陽分區,1953年癸巳撤銷鹹陽分區,1961年復置,1968年改為地區。1983年10月撤銷地區,設立鹹陽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