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灶

謝灶

謝灶是傳統民間最傳統的過年習俗之一。農曆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晚,俗稱小年夜,灶君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職,他忙碌了一整年,保佑各家各戶灶火不斷,飲食平安,人們為了表示感謝,給他餞行,叫做謝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灶
  • 別稱:小年夜
  • 節日時間:農曆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晚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節日起源:是澳門保存下來的中國年俗之一
  • 節日活動:給灶神餞行,叫做謝灶
  • 節日意義:保佑各家各戶灶火不斷,飲食平安
供物,灶神,傳說,相關故事,

供物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謝灶的供物有:清水白米各一碗,這是表明灶君與這家人關係一清二白,如果灶君徇私,此二物帶回天上時就會變黑。幾棵帶尾葉的甘蔗,甘蔗有節,用作灶君登天的梯子;甘蔗有尾,祈求做事善始善終,有頭有尾。此外,還有炒米餅、炒米碾、柑、桔、紅糖和一封利是。
有些人家還備有一匹紙馬和一套黑紙袍、靴,給灶君代步和參見玉皇大帝時穿著。灶君不識字,怕他匯報時講漏講錯了話,還得為他準備一份《灶君疏》。這《疏》既然由這家人代筆,自然是隱惡揚善,盡揀好話寫了。也有圖省方便的,到街上買一張預先印好“疏”的黃紙代替。祭拜後把供品放在米缸里,叫做“責缸”。到了團年當晚,還得“接灶”,把灶君接回來,與家人一起團年。
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聖誕老人像,奇怪的是,聖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闆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灶神

灶神,全銜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俗稱“灶王”、“灶君”、“灶王爺”、“東廚司命”、“司命真君”等,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也是古代“五祀”神祇(鬥神、戶神、井神、灶神、土地神)之一。
灶神,傳說是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神農氏以火德王天下,死後托祀於灶神。因此,人們祭祀灶神,就是祭祀神農氏。火的出現使人類脫離了茹毛飲血時代,這是一個特別值得紀念的日子。
傳統民間祭祀灶神有“官三民四 民五”的說法,即是官紳權貴在農曆十二月廿三日、平民百姓在廿四日、水上人家在廿五日。由此可見,在封建社會里, 民是低人一等,連祭祀灶神都要比平民百姓遲一天,實在是太不平等,太不公平。
祭祀灶神,又稱為“謝灶”、“送灶”、“辭灶”、“小年”、“小年節”等。

傳說

兩千多年來,中國一直有十二月二十三日(農曆)祭灶的習俗,以此來感謝灶王爺。
灶王爺是古代神話中的一個神,他是天上的玉皇大帝派到每家每戶來的官吏。灶王爺每年要向皇帝匯報,因此,人們不免對他有幾分敬畏。為了討好灶王爺,在人間就形成了年年祭灶的習俗。 有關祭灶的傳說很多,也頗有意思。

相關故事

從前,有一個叫張生的富翁,他的妻子丁香,生得容貌端莊,性情十分賢慧。開始,夫妻倆的感情還不錯,日子也很和諧。
一天,張生在外做生意,看到一位漂亮女子叫海棠,立刻產生好感。海棠見張生很富有,也主動獻殷勤。不久, 張生便把海棠娶到家中。海棠見丁香長得比她秀氣,又是正式夫人,便產生了嫉妒,逼著張生休妻,把丁香趕出了家們。
從此,張生與李海棠終日吃喝玩樂,不到兩年,就把富裕的家揮霍窮了。海棠見張生成了窮光蛋,也離開張生,另嫁他人去了。 張生孤獨一人,又不會做事,只好沿街乞討。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他又 餓又凍,終於昏倒在一個富戶人家的門前。這家女傭見地上躺著一個乞丐,告訴女主人,並把他扶進廚房。 不一會兒,女主人來看他,張生十分驚訝,原來這位女主人正是兩年前被他拋棄的丁香,頓時,他感到羞愧萬分,無地自容。此時,他想躲藏,又找不到藏身的地方,靈機一動,一頭鑽進灶里了。 丁香到了廚房看不到人,感到很奇怪。後來發現灶堂口有一個東西堵在那兒 ,上前一拉,原來是張生。他已被燒死。丁香認出是自己的前夫,頓時悲憤交加,不久憂鬱而死。 玉皇大帝知道這件事後,覺得張生能勇於認識自己的錯誤,還是好的,便封他為灶王。後來,人們把丁香奉著灶王奶奶,同張生一起供奉在廚房裡。
在古代,人們為了要讓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為自己多說好話,也常用灶糖來謝灶。灶糖是一種又黏又甜的糖,它是用大麥芽熬成的。吃到嘴裡,雖然不太甜,但十分黏牙。人們用它來謝灶,讓灶王爺吃了後,把嘴黏住,多說好話,少講壞話。這當然是既有趣又可笑的一種希望罷了。 傳說,灶王爺是男的,什麼衣服也沒穿,說以拜祭時必須是家裡的男人拜,女人則到一邊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