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書

《謝書》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作。此詩前兩句說自受知令狐楚以來,未有絲毫報效,感到慚愧,入幕原是為了幹事,可是令狐楚先讓他學習;後兩句謂自己得到令狐楚親自教誨寫章奏,掌握了寫作今體文的本領,勝過王祥之得寶刀與爵祿。全詩表達了詩人對恩師的感激和躊躇滿志的心境,語言簡潔凝練,感情深切真摯。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謝書
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攜筆硯奉龍韜
自蒙半夜傳衣後,不羨王祥得佩刀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謝書:為表達謝意的書信。
⑵微意:指自己報效恩師令狐楚之意。一毫:比喻極小或很少。
⑶龍韜:古代兵法《六韜》之一,泛指兵法戰略、軍機大事。六韜指文韜、武韜、虎韜、豹韜、龍韜和犬韜。
⑷傳衣:謂傳授師法或繼承師業。佛教禪宗自初祖至五祖皆衣缽相傳,作為傳授佛法的信證,六祖以後不再傳。此指令狐楚秘授章奏之法。
⑸王祥佩刀:王祥是東漢末年琅邪臨沂人,事繼母朱夫人,以孝著稱,隱居十年。魏徐州刺史呂虔召為別駕。呂虔有佩刀,工匠相之,以為必登三公可佩此刀。虔以刀贈王祥,祥以大功封萬歲亭侯,遷太尉。入晉,拜太保。佩刀,佩在腰間的刀。古代男子服飾之一,佩之以示威武。

白話譯文

心中慚愧絲毫也未報您的深恩,只能空拿著筆硯侍奉在您身邊。
自從您傳授了我為文的大法後,王祥得到佩刀也不能讓我慕羨。

創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十一月,令狐楚為天平軍節度使,請李商隱到幕府中做巡官。李商隱曾經跟堂叔學做古文,而當時官私文書皆尚今體,擅長今體是文士從政和升遷的必要條件。令狐楚是擅長寫作,尤其以今體章奏馳譽士林的大家,他發現李商隱才學深厚,但不善於當時草書奏章常用的今體文,於是親自指教李商隱和令狐綯一起學今體文,李商隱感激不已。《謝書》可能是李商隱落第之後再受令狐楚太原幕府之聘時為表達謝意而創作的一首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李商隱以詩的形式寫給令狐楚的書信,表達他對令狐楚的感謝之情,並試圖修補他們之間的裂痕。
此詩前兩句起追敘天平幕得令狐楚恩遇,而未曾有些許報謝,故下雲“空攜”。時詩人任巡官,當亦兼文字之役。因是節鎮,而有“奉龍韜”之喻。這句深執謙謙,自稱不德。令狐楚對詩人實有再造之恩,多年的關愛,資助他隨計應試,無微不至。自恃文才又頗有些傲氣的詩人,面對博學位高的老師自稱“空攜筆硯奉龍韜”,並非客套,而是心悅誠服。詩的後兩句借五祖傳衣,比自己得令狐楚章奏真傳,心存感激,勝過王祥之得呂虔佩刀。前面的深執謙謙同後面的高自期許看似相矛盾,而對於他們師徒來說卻是矛盾的統一。因為前面的謙虛是對博學位高恩師的大恩而言,後面的自信是表示決不辜負老師的期望。詩人敢於在短短四句里將兩種矛盾對立的思想統一於一篇之中,不只是詩思之精巧,而是有其幸逢恩師栽培的特殊緣由的。
詩人對恩師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同時側面反映出詩人躊躇滿志的心境。全詩語言精練而意蘊悠長。

名家點評

清代文學家紀昀《抄詩或問》:應酬中之至下者,起句尤不成語。
近代史學家張采田《李義山詩辨正》:未至下劣至極,亦未至不成語,此等評語皆太過分。吾不知紀氏所作之詩,能勝過古人否?妄言不慚,真足齒冷耳。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約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二年(837)進士及第。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被人排擠,潦倒終身。詩歌成就很高,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諷,“無題”詩很有名。擅長律、絕,富於文采,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過多,意旨隱晦之病。有《李義山詩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