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謁金門1
秋已暮,重疊關山岐路2。嘶馬搖鞭何處去,曉禽霜滿樹。
夢斷禁城3鐘鼓,淚滴枕檀4無數。一點凝紅5和薄霧,翠蛾6愁不語。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謁金門:原為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雙調,仄韻,四十五字。
- 關山;泛指關塞和山嶽。歧路:岔道。
- 禁城:宮城。
- 枕檀:即檀枕。
- 凝紅:指溶有脂粉的眼淚。
- 翠蛾:指女子黑而細長的眉毛。
白話譯文
分別時正是秋暮,關山重重連著條條遠路。征馬嘶鳴,你揮著鞭兒將馳向何處。鳥兒默默地看著你遠去,清曉的寒霜滿樹。
紫禁城中的聲聲鐘鼓,驚斷夢憶往事的追溯,夢醒時檀枕上淚滴無數。一點紅日如血的殷紅,殷紅凝和著薄薄的晨霧,翠眉鎖愁卻無人相訴。
創作背景
此詞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就內容來看,當是作者為抒發羈愁離懷而作。關於本詞作者,一說是牛希濟,一說是成幼文,一說是馮延巳,據湖北大學中文系教授曾昭岷考證,當是馮延巳。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描繪了一幅“秋林曉行圖”:有人穿行於重重疊疊的崇山峻岭之間。行走在崎嶇不平、縱橫交叉的道路之上。揮鞭催馬,前程一片迷茫,不知何處是終點,唯見曉禽鳴啼,寒霜滿樹。文約意豐而言簡意賅地遊子行旅的時間、環境、動作和目擊的情景作了十分形象的描繪,透出一種陰冷、淒清、孤獨的情感。其中,“秋已暮”,不僅點明節令已是深秋,而且意味著其時四野正籠罩著一片秋日的暮靄;“重疊關山歧路”,點明遊子行旅的空間環境,關山重疊的崎嶇與“歧路”的漫長悠遠已把旅途跋涉的苦況泄露了出來。“嘶馬搖鞭”寫出了馬行的踟躕與馬嘶的悲涼,而這也正是從側面寫出遊子遲遲不忍前行而又不得不搖鞭催馬的矛盾情懷。“何處去”這一小小的設問更道出遊子飄泊的景況,這種在人生道路上無目的的追尋,其內心的悲涼自不待言。“曉禽霜滿樹”描繪出一幅象徵著正是遊子景況和命運的“晨霜鳴禽圖”:黎明時分,禽鳥啼叫在結滿霜花的樹枝上。此句以五字三“象”(禽、霜、樹)濃縮了遊子的所見,又與“秋已暮”相呼應,更見旅人暮行而復曉行的旅途的辛苦與勞頓,短短的語境涵蓋了眾多的意象和豐富的意蘊,有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之妙,同時留下主人公何以如此的疑問。
下片以“夢斷”領起,寫主人公思念閨閣中人僅用一“夢”字帶過,筆墨都用於寫閨閣中人的思念羈旅之人,突出了抒情主人公的離懷之情。“夢斷禁城鐘鼓,淚滴枕檀無數。”夢中,似乎在京都鐘鼓的撞擊聲里,閨閣中人正轉輾反側,深夜不寐,眼淚不停地滴落在枕檀之上。“一點凝紅新薄霧”,女主人公在熒熒淚光中瞥見室內的孤燈,猶如一團紅光隱在薄霧之中,寫得極工極巧;或者是主人公滴淚到天明,紅日的光影透過窗欞射到主人公迷漾的淚眼中,主人公也覺得有一團凝聚的紅光在薄霧中閃爍,正如《滄浪詩話》所說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鏡中之象”、“無跡可求”、“言有盡而意無窮”。尾句“翠娥愁不語”極工麗蘊藉,詞人抓住蛾眉顰蹙含愁不語的情態,以突現出美人外貌的憂鬱美和內心的哀靜美,一如影象的定格,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筆觸細膩,真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