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道不謀食論

謀道不謀食論是春秋末孔子認為統治階級及其附屬階層不應直接參加生產勞動的觀點。語見《論語·衛靈公》:“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 學也,祿在其中矣”。孔子不贊成統治階級及附屬的士人階層直接參加生產,他斥“請學稼”的樊遲為小人,認為統治者只須講究禮、義、信,即可招徠四方的人民為其生產,而不必自己參加勞動。

儒者只要專心從事學問,就可取得高官厚祿,享受榮華富貴,而不致於象從事耕作的下層人民一樣受凍挨餓。戰國時孟子繼承發展孔子上述言論,提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孟子·梁惠王上》)。孔孟輕視勞動,反對上層階級參加勞動的剝削思想,成為後世儒者逃避生產勞動,安享其食的經典依據,起了阻礙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