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生理學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諾貝爾生理學獎一般指本詞條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根據已故的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遺囑而設立的,目的在於表彰前一年在生理學或醫學界做出卓越發現者。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章正面為諾貝爾的半身側面像,右邊為諾貝爾的生卒年(羅馬數字),左下角有作者簽名“E.LINDBERG 1902”

獎章背面圖案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健康女神許癸厄亞,正在從岩石中收集泉水,為生病的少女解渴。獎章上刻有一句拉丁文,大致翻譯為:新的發現使生命更美好。

該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由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醫科大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負責評選,頒獎儀式於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的周年紀念日)舉行。

2018年10月1日,2018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詹姆斯·艾利森本庶佑共同獲獎,以表彰他們“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方面的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外文名: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 設立人:諾貝爾
  • 首次頒發:1901年
  • 評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
  • 頒獎時間:每年12月10日
  • 表彰對象:在生理學有重要的發現發明的人
  • 通常簡稱:諾貝爾醫學獎
  • 瑞典語:ellermedi cin
獎項來源,評選過程,評選程式,歷屆獲獎者,中國籍得主,

獎項來源

諾貝爾獎是根據諾貝爾遺囑所設基金提供的獎項(1969年起由5個獎項增加到6個),每年由4個機構 (瑞典3個,挪威1個)評選。1901年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5周年時首次頒發。諾貝爾在其遺矚中規定,該獎應授予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領域內“在前一年中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評選過程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評選由瑞典的醫科大學卡羅琳學院(也叫做卡羅琳斯卡醫學院)負責。根據諾貝爾基金會的相關章程,評選由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會(Nobel Assembly)負責,大會由50名選舉出來的卡羅琳醫學院名教授組成。

評選程式

1. 卡羅琳醫學院的諾貝爾大會任命一個工作委員會——諾貝爾委員會(Nobel Committee)負責前期工作。
2. 邀請生理醫學領域的代表提名候選人,提名截至日期為每年2月1日。
3. 諾貝爾委員會對提名進行初步篩選,然後候選人提交給諾貝爾大會。
4. 諾貝爾大會最終決定得主,並對外公布(一般在每年10月)。
5. 每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頒獎儀式。

歷屆獲獎者

時間得主國家得獎原因
1901年
德國
對血清療法的研究,特別是在治療白喉套用上的貢獻,由此開闢了醫學領域研究的新途徑,也因此使得醫生手中有了對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
1902年
英國
在瘧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顯示了瘧疾如何進入生物體,也因此為成功地研究這一疾病以及對抗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礎
1903年
丹麥
在用集中的光輻射治療疾病,特別是尋常狼瘡方面的貢獻,由此開闢了醫學研究的新途徑
1904年
俄羅斯
在消化的生理學研究上的工作,這一主題的重要方面的知識由此被轉化和擴增”
1905年
德國
對結核病的相關研究和發現
1906年
義大利
在神經系統結構研究上的工作
西班牙
1907年
法國
對原生動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1908年
俄羅斯
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
德國
1909年
瑞士
對甲狀腺的生理學、病理學以及外科學上的研究
1910年
德國
通過對包括細胞核物質在內的蛋白質的研究,為了解細胞化學做出的貢獻
1911年
瑞典
在眼睛屈光學研究上的工作
1912年
法國
在血管結構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
1913年
法國
在過敏反應研究上的工作
1914年
奧地利
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學與病理學研究上的工作
1919年
比利時
免疫性方面的發現
1920年
丹麥
發現毛細血管運動的調節機理
1922年
英國
在肌肉產生熱量上的發現
德國
發現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謝之間的固定關係
1923年
加拿大
發現胰島素
加拿大
1924年
荷蘭
發明心電圖裝置
1926年
丹麥
發現鼠癌
1927年
奧地利
發現在治療麻痹性痴呆過程中瘧疾接種療法的治療價值
1928年
法國
在斑疹傷寒研究上的工作
1929年
荷蘭
發現抗神經炎的維生素
英國
發現刺激生長的維生素
1930年
奧地利
發現人類的血型
1931年
德國
發現呼吸酶的性質和作用方式
1932年
英國
發現神經元的相關功能
英國
1933年
美國
發現遺傳中染色體所起的作用
1934年
美國
發現貧血的肝臟治療法
美國
美國
1935年
德國
發現胚胎髮育中的組織者(胚胎髮育中起中心作用的胚胎區域)效應
1936年
英國
神經衝動的化學傳遞的相關發現
奧地利
1937年
匈牙利
與生物燃燒過程有關的發現,特別是關於維生素C和延胡索酸的催化作用
1938年
比利時
發現竇和主動脈機制在呼吸調節中所起的作用
1939年
德國
發現百浪多息(一種磺胺類藥物)的抗菌效果
1943年
丹麥
發現維生素K
美國
發現維生素K的化學性質
1944年
美國
發現單神經纖維的高度分化功能
美國
1945年
英國
發現青黴素及其對各種傳染病的療效
英國
澳大利亞
1946年
美國
發現用X射線輻射的方法能夠產生突變
1947年
美國
發現糖原的催化轉化原因
美國
阿根廷
發現垂體前葉激素在糖代謝中的作用
1948年
瑞士
發現DDT是一種高效殺死多類節肢動物的接觸性毒藥
1949年
瑞士
發現間腦的功能性組織對內臟活動的調節功能
葡萄牙
發現前腦葉白質切除術對特定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療效果
1950年
美國
發現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其結構和生物效應
美國
瑞士
1951年
南非
黃熱病及其治療方法上的發現
1952年
美國
發現鏈黴素,第一個有效對抗結核病的抗生素
1953年
英國
發現檸檬酸循環
美國
發現輔酶A及其對中間代謝的重要性
1954年
美國
發現脊髓灰質炎病毒在各種組織培養基中的生長能力
美國
美國
1955年
阿克塞爾·胡戈·特奧多爾·特奧雷爾
瑞典
發現氧化酶的性質和作用方式
1956年
美國
心臟導管術及其在循環系統的病理變化方面的發現
德國
美國
1957年
義大利
發現抑制某些機體物質作用的合成化合物,特別是對血管系統和骨骼肌的作用
1958年
美國
基因能調節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
美國
美國
發現細菌遺傳物質的基因重組和組織
1959年
美國
發現核糖核酸和脫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機制
美國
1960年
澳大利亞
發現獲得性免疫耐受
英國
1961年
美國
發現耳蝸內刺激的物理機理
1962年
英國
發現核酸的分子結構及其對生物中信息傳遞的重要性
美國
英國
1963年
澳大利亞
發現在神經細胞膜的外圍和中心部位與神經興奮和抑制有關的離子機理
英國
英國
1964年
美國
發現膽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謝機理和調控作用
德國
1965年
法國
在酶和病毒合成的遺傳控制中的發現
法國
法國
1966年
美國
發現誘導腫瘤的病毒
美國
發現前列腺癌的激素療法
1967年
瑞典
發現眼睛的初級生理及化學視覺過程
美國
美國
1968年
美國
破解遺傳密碼並闡釋其在蛋白質合成中的作用
美國
美國
1969年
美國
發現病毒的複製機理和遺傳結構
美國
美國
1970年
美國
發現神經末梢中的體液性傳遞物質及其貯存、釋放和抑制機理
瑞典
英國
1971年
美國
發現激素的作用機理
1972年
美國
發現抗體的化學結構
英國
1973年
德國
發現個體與社會性行為模式的組織和引發
奧地利
英國
1974年
比利時
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組織方面的發現
比利時
美國
1975年
美國
發現腫瘤病毒和細胞的遺傳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
美國
美國
1976年
美國
發現傳染病產生和傳播的新機理
美國
1977年
美國
發現大腦分泌的肽類激素
美國
美國
開發肽類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
1978年
瑞士
發現限制性內切酶及其在分子遺傳學方面的套用
美國
美國
1979年
美國
開發計算機輔助的斷層掃描技術
英國
1980年
美國
發現調節免疫反應的細胞表面受體的遺傳結構
法國
美國
1981年
美國
“發現大腦半球的功能性分工”
美國
“發現視覺系統的信息加工”
瑞典
1982年
瑞典
“發現前列腺素及其相關的生物活性物質”
瑞典
英國
1983年
美國
“發現可移動的遺傳元素”
1984年
丹麥
“關於免疫系統的發育和控制特異性的理論,以及發現單克隆抗體產生的原理”
德國
英國
1985年
美國
“在膽固醇代謝的調控方面的發現”
美國
1986年
美國
“發現生長因子”
美國
1987年
日本
“發現抗體多樣性產生的遺傳學原理”
1988年
英國
“發現藥物治療的重要原理”
美國
美國
1989年
麥可·畢曉普
美國
“發現逆轉錄病毒致癌基因的細胞來源”
美國
1990年
美國
“發明套用於人類疾病治療的器官和細胞移植術”
美國
1991年
德國
“發現細胞中單離子通道的功能”
德國
1992年
美國
“發現的可逆的蛋白質磷酸化作用是一種生物調節機制”
美國
1993年
英國
“發現斷裂基因”
美國
1994年
美國
“發現G蛋白及其在細胞中的信號轉導作用”
美國
1995年
美國
“發現早期胚胎髮育中的遺傳調控機理”
德國
美國
1996年
澳大利亞
“發現細胞介導的免疫防禦特性”
瑞士
1997年
美國
“發現朊病毒——傳染的一種新的生物學原理”
1998年
美國
“發現在心血管系統中起信號分子作用的一氧化氮”
美國
美國
1999年
美國
“發現蛋白質具有內在信號以控制其在細胞內的傳遞和定位”
2000年
瑞典
“發現神經系統中的信號傳導”
美國
美國
2001年
美國
“發現細胞周期的關鍵調節因子”
英國
英國
2002年
英國
“發現器官發育和細胞程式性死亡的遺傳調控機理”
美國
英國
2003年
美國
“在核磁共振成像方面的發現”
英國
2004年
美國
“發現嗅覺受體和嗅覺系統的組織方式”
美國
2005年
澳大利亞
“發現幽門螺桿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潰瘍中所起的作用”
澳大利亞
2006年
美國
“發現了RNA干擾——雙鏈RNA引發的沉默現象”
美國
2007年
美國
“在利用胚胎幹細胞引入特異性基因修飾的原理上的發現”
英國
美國
2008年
德國
“發現了導致子宮頸癌的人乳頭狀瘤病毒(HPV)”
法國
“發現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即愛滋病病毒,HIV)”
法國
2009年
澳大利亞
“發現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護染色體”
美國
英國
2010年
英國
創立了體外受精技術,被稱為“試管嬰兒之父”
2011年
美國
"他們對於先天免疫機制激活的發現”
法國
拉爾夫 ·斯坦曼
美國
"他發現樹突細胞和其在獲得性免疫中的作用”
2012年
英國
“發現成熟細胞可被重寫成多功能細胞,細胞核重編程技術”
日本
2013年
美國
發現了細胞囊泡運輸與調節機制。
蘭迪-W.謝克曼
美國
托馬斯-C.蘇德霍夫
德國
2014年
英國
發現構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
挪威
挪威
2015年
愛爾蘭
發現治療絲蟲寄生蟲新療法
日本
中國
發現治療瘧疾的新療法
2016年
日本
發現了細胞自噬的機制
2017年
美國
發現了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美國
美國
2018年
美國
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方面的貢獻
日本

中國籍得主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愛爾蘭醫學家威廉·坎貝爾、日本科學家大村智、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分享。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如何將青蒿素青蒿中更高效率地提取出來,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