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經典作品研讀

《諾貝爾文學獎經典作品研讀》是西安交通大學提供的慕課課程,授課老師是張勇、李紅、翟楊莉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諾貝爾文學獎經典作品研讀
  • 類別:慕課
  • 提供院校:西安交通大學
  • 授課老師:張勇、李紅、翟楊莉
課程簡介,課程大綱,

課程簡介

本課程精選15位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的經典作品進行研讀,涵蓋不同時代、不同大洲、不同性別的作家,同時又凸顯1980年代以來的新近作家,以及與中國問題的相關性。課程選取的獲獎作家有:托馬斯·曼(德國,1929)、賽珍珠(美國,1938)、福克納(美國,1949)、加繆(法國,1957)、川端康成(日本,1968)、索爾仁尼琴(前蘇聯,1970)、馬爾克斯(哥倫比亞,1982)、索因卡(奈及利亞,1986)、戈迪默(南非,1991)、辛波斯卡(波蘭,1996)、帕慕克(土耳其,2006)、莫言(中國,2012)、愛麗絲·門羅(加拿大,2013)、阿列克謝耶維奇(白俄羅斯,2015)、石黑一雄(英國,2017)。
課程內容圍繞20世紀的人類歷史和現實,圍繞科技、革命、戰爭、冷戰、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社會主義、種族平等、後殖民主義等議題,幫助學生理解優秀作家對於現代和人類狀況的反思、審視;幫助學生理解現代文學新興技巧,激發學生閱讀經典文學作品的興趣;幫助學生學會觀察、分析中國及20世紀的人類發展道路,以及當下和未來人類仍然面臨的緊迫問題,形成真正的世界性視野。

課程大綱

01
概述——諾貝爾文學獎的“傳統”
諾貝爾文學獎經典作品與20世紀的科技發展、社會動盪緊密相關,既探索著文學表現的新形式,也反映了傑出作家對於人類現實的省思。
課時
1.1 世界性的文學獎項與世界性的文學視野
1.2 20世紀技術革命與現代主義的興起
1.3 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對於20世紀歷史和現實的審視
02
什麼是合格的“病人”——托馬斯·曼《魔山》研讀
《魔山》洞察了現代社會統治的秘密,揭示了合格的“病人”——缺乏反思自身和現實能力的人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課時
2.1 《魔山》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2.2 《魔山》中的日常生活世界
2.3 技術統治與現代精神危機
03
賽珍珠的幾個世界——《大地》《我的幾個世界》研讀
本章從介紹諾貝爾文學獎女性獲獎者陣營入手,著重講解賽珍珠的成名作《大地》這一文學世界中的人物,並討論了她對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宗教世界的認識。
課時
3.1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女作家小世界
3.2 賽珍珠的中國文學世界
3.3 賽珍珠眼中的宗教世界
04
作家中的作家——福克納《喧譁與騷動》研讀
本章從福克納對中國作家的影響入手,以《喧譁與騷動》為例,從題材內容和表達技巧兩方面講述了福克納何以被視為“作家中的作家”。
課時
4.1 福克納與80年代的中國文學
4.2 福克納小說的基本主題:失落的世界
4.3 福克納的小說藝術
05
在荒誕的世界裡孤獨行動——加繆《局外人》研讀
本章從加繆在“法國人”和“阿爾及利亞人”之間的身份危機入手,通過分析以《局外人》為主的加繆筆下的特殊人物形象,旨在闡明“局外人”加繆“在荒誕的世界裡孤獨行動”這一認識。
課時
5.1 法國人還是阿爾及利亞人?
5.2 局外人
5.3 認識到荒誕只是一個開始
06
日本文化的印記——川端康成《雪國》《千隻鶴》《古都》研讀
本章將從文學與文化的角度解讀《雪國》、《千隻鶴》、《古都》三部作品,分析其中的日本傳統文化印記。
課時
6.1 日本藝伎與《雪國》中的駒子
6.2 《千隻鶴》中的茶道
6.3 《古都》中的京都風物
07
“紅色人類”的“二手時間”——索爾仁尼琴和阿列克謝耶維奇
本章將197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索爾仁尼琴和晚於他四十多年拿到這一獎項的阿列克謝耶維奇放在一起,通過比較閱讀他們的成名作,探求他們真實觀的異同之處,並嘗試思考曾經生活在蘇維埃共和國的紅色人類的當下命運。
課時
7.1 兩部成名作
7.2 接近真實的不同方式
7.3 對人類命運的共同思考
08
是魔幻還是現實?——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研讀
儘管《百年孤獨》被認為是“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但馬爾克斯本人並不完全認同這一說法。《百年孤獨》描寫的事物究竟是現實的還是魔幻的?
課時
8.1 什麼是魔幻現實主義?
8.2 《百年孤獨》的魔幻與現實
8.3 魔幻的現實何以呈現?
09
“文明者”的傲慢——索因卡《死亡與國王的侍從》研讀
索因卡的劇作《死亡與國王的侍從》揭示了殖民者的傲慢,以及這種傲慢如何粗暴地割裂了殖民地的文化與傳統。
課時
9.1 作為第三世界的非洲
9.2 非洲民族傳統與西方殖民文化的衝突
9.3 “文明者”的傲慢
10
種族隔離與內心區隔——戈迪默《保守的人》研讀
南非作家戈迪默的作品《保守的人》,揭示了種族隔離制度存在的心理基礎及其後果,展現了“保守者”沒落的必然命運。
課時
10.1 戈迪默——“南非的良心”
10.2 種族隔離及其表現
10.3 “保守者”的沒落
11
如此陌生的現實世界——辛波斯卡詩歌研讀
辛波斯卡的詩歌展現了當代日常生活陌生的一面,讓詩歌重新回到生命是什麼、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何在等原初性的問題上。
課時
11.1 20世紀人類現實的困境
11.2 關於戰爭與政治的沉思
11.3 “寫詩的荒謬”與“不寫詩的荒謬”
12
伊斯坦堡的“呼愁”——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紅》研讀
帕慕克的作品《我的名字叫紅》以細密畫及細密畫家的命運,彰顯伊斯坦堡的“呼愁”這一主題,批判了真理和藝術在現代的失落。
課時
12.1 “呼愁”——理解帕慕克作品的關鍵字
12.2 通過細密畫折射奧斯曼帝國的命運
12.3 什麼是“紅”?
13
當歷史成為笑談——莫言《生死疲勞》研讀
莫言《生死疲勞》描寫了中國20世紀後半葉的歷史變遷,揭示了歷史苦難未被認真對待,就有重演的可能。
課時
13.1 莫言與20世紀中國歷史變遷
13.2 歷史的斷裂與反覆
13.3 被消費的歷史與苦難
14
女孩和女人們的生活——愛麗絲·門羅《傳家之物》研讀
本章以門羅自選集《傳家之物》為中心,從“女性的成長”“循規與逾矩”和“短篇的技巧”三個方面簡單介紹了門羅式以女性為主角的短篇小說的特點。
課時
14.1 女性的成長
14.2 循規與逾矩
14.3 短篇的技巧
15
對抗“忘卻的政治”——石黑一雄《遠山淡影》《浮世畫家》研讀
石黑一雄的《遠山淡影》《浮世畫家》考察日本戰後社會的轉變,戰爭記憶被壓抑或扭曲,美國化進程迅速清除了戰爭廢墟,再次延續了其優等生文化,戰爭責任、戰後責任被懸置。
課時
15.1 被遺忘與扭曲的戰爭記憶
15.2 美國化——日本優等生文化的延續
15.3 知識分子的政治責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