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通譯/語文新課標指定必讀世界名著

論語通譯/語文新課標指定必讀世界名著

《論語通譯(最新版)》由孔丘所著,本書的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它雖非文學著作,但由於歷來為士人所誦習,對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論語》多三言兩語為章,言簡意賅,發人深省。如論為政,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顏淵》〕;論教育,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述而》〕;論為人,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等等。 《論語通譯(最新版)》在漢代有《魯論》、《齊論》與《古論》等不同本子流傳,後來統一於鄭玄。現存舊注有魏何晏注、宋邢爵疏《論語註疏》、宋朱熹《論語集注》及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等,今注本有楊伯峻《論語譯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論語通譯/語文新課標指定必讀世界名著
  • 出版社:希望出版社
  • 頁數:144頁
  • 開本:16
  • 作者:孔丘 朱允文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796093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論語通譯(最新版)》由孔丘所著,是孔子與弟子的語錄結集,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其內容以孔子的倫理、教育思想為主,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文藝等諸多方面,全面地展現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精髓。本書先取《論語》的經典版本,配以精當的注釋和準確的譯文,尤適於中學生閱讀。
打開《論語通譯》,聆聽“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
《論語》作為儒家的經典著作,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最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其思想內容、思維方式、價值取向深深地影響了中華民族幾千年。

作者簡介

作者:(春秋)孔丘 編者:朱允文

圖書目錄


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文摘

學而第一
精彩導讀
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可見《論語》在古人心中何等重要!孔子便是從日常生活、學習入手,循循善誘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告訴了我們一個人應該怎樣讀書、學習以及如何做人,為我們提高自身修養提供了可靠的行動指南。那么,從哪些現象可以認識和掌握真理呢?我們又該怎樣對待真理才是正確的呢?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解詞
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尊稱,這裡指孔子。說:同“悅”。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進行溫習,不是很讓人高興的事情么?有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拜訪,不也是一件很讓人高興的事情么?別人不了解我們,而能夠不生氣,不也是一個君子的風度么?”
名家品讀
人非生而知之者,沒有學習的能力就不能獲得生存的本領,學習本領需要的是艱苦的努力和不斷的進取。而學習的過程,既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樣有趣,但是,也並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樣苦不堪言。人們的知識都是通過不斷重複而得到的,那種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境界,近乎於傳說罷了。也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重複,才能把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斷地消化、吸收.最終掌握這些知識。
朋友是一個人成長曆程中的夥伴,是我們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個人對待朋友一定要真心,而不能虛情假意,那樣獲得的快樂才是真摯和可信的,每個人都需要幫助朋友和獲得朋友的幫助。
有子日:“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解詞
有子說:“一個人在家能夠做到對父母孝順,對兄長尊敬,卻喜歡犯上,這樣的人是不多見的。不喜歡犯上,而喜歡造反的人也是不多見的。君子追求做人的道理,有了根本的做人的原則,也就達到道德要求了。孝順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兄長,這才是一個人能夠實施仁道的基礎。”
名家品讀
父母和兄弟姊妹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在家庭中,父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家庭的支柱,也是一個家庭存在的基石,在漫長的歲月中,也正是父母含辛茹苦地生養育著自己的兒女,並把我們培養成社會上的有用之才。
一個人的每一點兒進步都離不開父母和家庭的支持,作為一個人又怎么能不孝順自己的父母呢?兄弟姊妹們朝夕相處於一個屋檐下,彼此之間應該互相扶助、共患難,又怎么能不尊敬自己的兄長與姐姐、愛護弟弟與妹妹呢?做到了這些,也就能成為社會上遵守秩序的良好公民了。
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
解詞
令色:令,好、善;色,臉色。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不管做什麼事都喜歡用花言巧語來騙人,這樣的人是不會有什麼仁德的。”
名家品讀
語言上的巨人,往往是行動上的矮子。利用語言來欺騙他人,隱瞞自己的真實企圖,這樣的人只會使用花言巧語,難道不是一個典型的偽君子的形象么?一個人不用真誠的心來面對自己身邊的人,而且不用真心付出來換得他人的支持,只是善於利用討好他人的手段,來博得他人好感,獲得利益,對於這樣的人還是敬而遠之為好啊!
要警惕我們身邊存在的偽君子,並且善於保護自己,這樣才能避免受傷害。不然自己很容易被這樣的人引導走上不正確的道路,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
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解詞
曾子:孔子的學生,名參,字子輿。三省:多次自我反省。“三”表示多次,不是實指三次。傳:指老師傳授的學業。
譯文
曾子說:“每天我都要不斷地進行自我反省:想想自己在給人做事情時是不是做到了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的過程中是不是做到了遵守信用?對待自己的學業是不是做到了經常地學習?”
名家品讀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僅要滿足日常的生活需要,同時也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修養。而提高自己的修養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不斷地自我反省,通過內心的體驗重新認識自我,改善自我。
曾子說的一日三省吾身,在過去是這樣,在今天不也是這樣么?自我反省的範圍和深度也不應當僅僅限於以上,而要不斷地伴隨時代的進步而進步,唯有如此,才能把握住時代前進的步伐,與時代共同前進。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解詞
弟子:指學生或年紀幼小的人。入則孝,出則弟:“入”指“入父宮”,即到父母的房間裡去;“出”指“出己宮”,即走出自己的房間與兄弟相處。親仁:親近有仁德的人。
譯文
孔子說:“大家在家裡要孝順父母,出門則要尊敬兄長,說話要謹慎和守信用,博愛卻能對有仁德的人格外親近。只有做到了這些,他才夠資格學習文化。”
P2-4

序言

書一直都是人類的朋友——不過,這位朋友與我們每個人的交情都不大一樣。也許是泛泛之交,也許是心心相惜的難求知音。這其中的原因就太多了,正所謂書海無涯,許多人往往望洋興嘆。時至今日,我個人對書的認識也不外乎“書非借不能讀”之類的。
不過,一說到讀書,我就很容易想起我的童年。
童年時代,沒有什麼書可讀——我經歷過完完整整的十年“文革”——那個時候根本無暇顧及學習,更不用說讀什麼中外名著了。好不容易“文革”結束了,才意識到這事兒的重要性,於是乎馬上開始惡補,其內容卻是最為簡單、最為普通的基本文化知識。上了大學,才真正意識到知識海洋的寬廣、博大、精深,於是乎便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什麼書都讀,什麼書都看,什麼書都買——買不起的就抄!由於時間緊迫,對於我所讀的、所看的、所買的、所抄的所有的書都來不及進行深入思考,落得個“博聞強記屬第一”的稱號,卻沒有從這些書中感悟出什麼。這固然遺憾,但總算把該讀的歷史書基本上都讀過了。
說實話,大家能夠認識我這么個其貌不揚的人,也多虧我當初一直堅持不懈地讀書。正因為如此,我才真正地感覺到讀書的重要。
說到讀書的重要,我覺得,古今中外的名人對此的論述可比我說得精彩多了。
比如在一千年前的中國,有位叫做趙恆的皇帝,曾經寫過一首名為《勵學篇》的詩,詩中說到了讀書的益處:“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這話雖然俗了點,但卻是大實話。
又比如,宋真宗趙恆之後六百年的英國,著名哲學家和科學家弗朗西斯·培根,也曾經說過同樣意思的話。不過,這話從人家哲學家和科學家的嘴裡說出來,那就文雅多了。他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Histo—ries make men wise,poets witty,the mathemat:ics subtile,natural philosophydeep,moral grave,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呢,那就是“知識就是力量”——附帶說上一句,“知識就是力量”也是培根說的。這話說得還真不假。
話說到這裡,你一定會說:您這話說得雖好,“知識就是力量”,這不假;可是,您還應該聽說過那句話——學海無涯,就是我天天以苦作舟,我也看不過來啊。在當今這個知識爆炸的年代裡,這好書未免也太多了點兒吧?我看得過來嗎?光是世界文學名著就有成千上萬本,更別說您所學的專業——史學——的世界名著了。這要是都看完了,估計我這輩子就交待在這裡了——我就甭乾別的了,就是生命不息、看書不止,我也看不完啊。
你說的話,也是一句大實話。你思考的問題,也的確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我知道你的意思——如果有人能夠精選出一些我們必須要讀的文學名著,最好再加上一些當今名家對這些文學名著的精彩點評,這樣就最好啦。
你還別說,還真的有人這樣做了。由希望出版社推出的這套“中外名著·名家品讀版”叢書正好與你的想法吻合,而且,這套叢書還有一個值得大家推崇的地方,那就是:名家與讀者一起品讀名著,名家對名著的精髓部分、重點、難點、經典對白以及精彩段落進行了批註,這樣更有利於讀者快速掌握名著的精髓,提高文學素養,從而達到閱讀快、記憶深的目的。
是為序。
紀連海
2008年5月18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