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總體框架,理論課程,實踐教學,教學條件,教師隊伍,設備資源,教學經費,質量管理,培養模式,發展前景,考研方向,就業方向,開設院校,
發展歷程
1631年,西方邏輯學開始傳入中國。
20世紀50、60年代,中共中央黨校、中國人民大學、教育部先後舉辦過邏輯學訓練班,在有條件的大學設定了邏輯學專業。
“文革”期間,大學的邏輯教研室(組)都被撤銷,學校里的邏輯課被取消,專業隊伍被解散。
1978年,先後召開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國邏輯研討會。
1983年,中國邏輯學會主辦第三次全國邏輯討論會,討論中心題目是如何改革中國普通邏輯課程內容和體系。
1992年以後,中國高等學校邏輯學教研遇冷。
1998年,教育部在新修訂發布的《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把邏輯學列為哲學類三個專業之一,專業代碼為010102*,屬於哲學類專業。
2012年、2020年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邏輯學專業代碼都是010102,屬哲學類。
培養目標
邏輯學專業教育教學應堅持以
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培養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紮實的邏輯學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的理論思維能力和能夠運用哲學思維認識、分析理論及現實問題的能力,良好的人文基礎和自然科學素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寬廣的國際視野,良好的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能力,善於合作的團隊意識和一定的創新、創業能力的專門型或複合型人才。
培養具備系統的邏輯學基礎知識,一定的數學素養以及計算機理論和操作能力,能在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國家機關及企事業管理部門從事邏輯學的教學、科研和套用方面的工作,並能從事計算機科學和語言學的科研和套用方面相關工作的邏輯學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規格
基本學制:四年。各高校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實行彈性學制,允許學生因自主創新創業而延遲畢業,採取的方式包括保留學籍、休學等。專業理論課程學分原則上不低於60學分,總學分應根據各高校規定執行。
授予學位:邏輯學專業學生完成專業培養方案規定的課程和學分要求,考核合格,準予畢業。符合規定條件者,可授予哲學學士學位。
學生應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的歷史與理論,以及邏輯學領域的專業知識。
學生應掌握邏輯學專業的基礎知識,了解中國國內外邏輯學專業的相關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具有相關的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
學生應基本具備創造性地學習邏輯學專業知識的能力;具備將所學理論和思維方法用於處理具體問題的實踐能力;具備能夠以邏輯學思維方式進行理論研究的創新能力;具備較強的專業文獻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具備較強的外語聽說讀寫能力。
課程體系
總體框架
邏輯學專業課程體系包括公共基礎類課程、通識類課程、專業理論課程、實踐教學環節、畢業論文。課程應重視課堂教學和課餘討論環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討論環節應當視課程內容占有一定比例。
課程體系中應當包含創新創業類課程,鼓勵學生創造性學習和自主學習,創新創業類課程可以納入學分體系,具體學分比例由各高校自行規定。
理論課程
公共基礎類課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信息技術課程、大學外語課程、公共體育課程、軍事理論與實踐課程等。
公共基礎類課程內容應按照教育部有關規定執行。
通識類課程包括相關的人文學科、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領域課程以及創新創業類課程,其中應包括至少l門自然科學領域課程和1門創新創業類課程。
通識類課程內容由各高校根據自身定位和辦學特色自行設定。
專業理論課程分為專業基礎主幹類課程和專業方向類課程。
專業基礎主幹類課程:均為必修課程,採取"3+X"模式,即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三個領域的課程以及邏輯學基礎主幹類課程。各高校根據自身定位和辦學特色開設邏輯學專業基礎主幹類課程(主要有數學分析、高等代數、抽象代數、機率統計、邏輯導論、數理邏輯、集合論、模態邏輯、歸納邏輯、四論導引(公理集合論、模型論、遞歸論、證明論)、套用邏輯、邏輯史、邏輯哲學、程式·語言設計、作業系統等)。
專業方向類課程:均為選修課程。課程設定應注重經典閱讀、問題導向和跨學科研究。鼓勵開設跨專業的交叉課程。課程應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索靈活多樣的考試形式。
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環節包括專業類實習和專業科研活動。各高校可根據具體情況設定一定的創新創業學分。各院系必須為學生指定專門的指導教師。實踐教學環節中的所有活動必須在指定教師的指導下進行。
專業類實習:包括各類社會實踐類活動、邏輯學專業暑期學校或夏令營、冬令營等活動。實習時間原則上累計不少於2個月。
專業科研活動:包括參加指導教師的科研項目或哲學類學術會議,或學生自主科研、發表邏輯學專業論文以及其他相關學術活動。創新創業活動也可併入專業科研活動中計算學分。
畢業論文:選題應立足於邏輯學專業的理論或現實問題,對相關學術文獻(基本文獻、已有研究成果、相關理論與方法)有較為系統的掌握。畢業論文必須以哲學理論問題或社會現實問題為導向,以相關學術文獻為基礎,以哲學反思為特徵,主題明確,論證清晰。
教學條件
教師隊伍
各高校應根據本校邏輯學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設定和教學時數等具體情況確定師資規模。根據教育部對本科專業的生師比要求,邏輯學專業的生師比原則上不高於16:1。專任教師一般應不少於12人。
根據專業教學需要可聘請一定數量的兼任教師。兼任教師資格必須具備專任教師的水平並符合教學要求。
(1)50歲及以下的專任教師一般應具有博士學位;
(2)應有具有海外研修經歷或海外學位的專任教師,具體比例由各高校根據自身具體情況確定;
(3)專任教師具有非本校最高學歷背景的教師不少於50%,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不少於20%,55歲及以下的專任教師不少於30%。
(1)教師的專業背景應覆蓋本專業知識體系所含領域;
(2)教師應能獨立講授專業基礎主幹類課程或專業方向類課程1-2門;
(3)在中國國核心心期刊或境外相關期刊發表邏輯學專業論文,或主持省部級及以上的研究課題等。
(1)專業課教師應當注重引導學生閱讀專業經典和相關文獻,培養學生的哲學問題意識和研究能力;
(2)應當積極開展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
(3)應當努力將國際前沿學術發展、最新研究成果和科研經驗融入課堂教學;
(4)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生創新創業靈感。
教師應制定個人發展規劃,參加相關培訓及研修,追蹤學科前沿,更新知識結構,拓展學術視野,提高教學技能、教學水平和科學研究能力。
各高校和院系應重視與鼓勵教師進一步深造,制定相應發展規劃,在時間、經費等方面予以支待。
設備資源
各高校應當為邏輯學專業學生和教師提供能夠滿足教學科研需要的信息資源,配備邏輯學專業圖書資料,訂購一定數量的中外文邏輯學專業期刊,購買一定數量的邏輯學專業數字資源庫。
各高校和院系應當為教學提供必要的設施和設備,包括必要的教學場所、教學設備以及安排一定數量的專業教學輔助人員等。
教學經費
各高校應保證為邏輯學專業本科教學提供每年不少於學校其他文科專業經費平均數的經費投入,且能逐年有所增加。
質量管理
各高校應根據教育部有關規定和自身實際,制定專業教學質量保障、監控與評估辦法及實施細則。對專業定位、辦學思路、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定、教學評估、公眾監督以及教學質量監控機構、責任人和職責等予以明確規定,建立起對教務運行、教學過程、教學經費、設施建設、教學改革與研究、教學計畫修訂、實踐教學環節等全方位、分層次的質量管理體系。
各高校應定期進行全面的教學質量檢查與評估。
充分發揮院系教學指導委員會或學術委員會的作用。建立日常管理、定期管理、過程管理和質量評估相結合的管理機制。
日常管理:由院系本科教學負責人對本科教學質量保證項目實施情況進行日常管理,指定專人對教學運行與質量進行管理。
定期管理:由學校和院系組織定期的管理評審、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專業評估或專項評估。
過程管理:建立和實施院系負責人聽課制度、專家督導制度、同行評議制度、學生評教制度。
質最評估:注重對本專業畢業生的追蹤調查,特別注重畢業生創新創業成就,積極收集意見反饋,以此作為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重要依據。
培養模式
3+X模式是邏輯學本科專業基礎主幹類課程體系,其中的3是指3門哲學類專業必修基礎課程,即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X是指哲學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
發展前景
考研方向
邏輯學專業相近的考研方向主要有邏輯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法律等。
就業方向
學生畢業後能在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國家機關及企事業管理部門從事管理、教學、科研和套用方面的工作;並能從事計算機科學和語言學的科研和套用等方面的相關工作。
開設院校
(資料來源:中國高校之窗;摘錄時間:2020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