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和諧社會與市場經濟

《論和諧社會與市場經濟》是由導師夏興國指導王駿所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論和諧社會與市場經濟
  • 論文作者:王駿
  • 導師:夏興園
  • 學科專業:政治經濟學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基於中西方歷史文化比較視角的研究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2007
關鍵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建設 和諧
館藏號:F123.9
館藏目錄:2009\F123.9\1

中文摘要

一、從一般的意義上講,市場經濟所關注的是效率和財富的增長,和諧社會則側重於社會的公平與平等。換言之,市場經濟所要達到的是一種功利性的目標,而和諧社會傾向於社會倫理層面的合理。二者的價值導向不盡相同。有時甚至是相互對立的。效率與平等之間的內在矛盾與衝突是無法否認的客觀存在。在堅持市場化改革的背景下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意味著我們必須回答下列具有遞進邏輯關係的問題: (一)由於和諧社會這個概念本身所隱含的歷史意義,首先必須對當代和諧社會的概念進行較為精準的定義。這個定義必須為大多數民眾和學界所認同、能夠反映中國的現實和未來發展方向,並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一句話,必須體現先進文化的本質要求。這是討論市場經濟與和諧社會關係問題的基礎和前提。
(二)市場經濟與和諧社會的關係究竟是截然對立的矛盾體;還是彼此之間具有相容性?不論答案是肯定還是否定,都取決於對和諧社會以及市場經濟的定義和認識。當然,如何定義和認識市場經濟與和諧社會及其關係,體現了給出定義者所持的政治哲學觀點及其社會價值取向。
(三)如果上述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接下來的問題便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二者是如何互動或者說是怎樣彼此契合和相互體現的。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之上的和諧社會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徵和狀態。 二、和諧社會是一種政治的、社會的、經濟的倫理追求,一個不和諧的社會必然充斥著矛盾、衝突和危機。不幸的是,整個人類的文明史總是在不斷的戰爭與和平、苦難與希望的矛盾運動中實現著文明的積累與進步。這便是歷史總是“在悲劇性的二律背反中進行”的著名命題。歐洲的啟蒙主義大師們在追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有關國家、政府和社會的起源問題時,大都傾向於把人類出現的初期階段描述為“自然狀態”。但是,人畢竟是有理性的,總是在追求自身的利益,人與人之間就不可避免出現為了爭奪生活空間和利益的衝突。按照霍布斯(John Hobbes)的說法,在“自然狀態”下進行著“每個人對每個人的戰爭”。也正是人的理性使然,人們認識到沒有規矩的爭奪只能是兩敗俱傷。為了維護人類的生存秩序,於是人們開始定立契約,希望有一個強大的、完全可以凌駕於任何個人和團體之上的的政治實體作為第三方裁決力量,以利於維護社會秩序,於是,國家、政府等政治形態便產生了。 伴隨著社會由“自然狀態”向“契約社會”的轉化,人類並沒有像原先所期望的那樣進入一個理想的和諧境界。國家強權對個人權利的侵犯,階級之間的矛盾、貧困和戰爭所帶來的巨大苦難也隨之而來。“契約社會”並沒有給人類帶來真正的福社。應該說,從認識到人類苦難的那一天起,人們對於和平安寧與和諧的社會環境進行不懈的追求便開始了。從中國古代的“天下大同”,“天人合一”的思想,古希臘時期柏拉圖的“理想國”到傅利葉的空想社會主義,馬克思的共產主義,都體現了人類對理想社會藍圖的構想與追求。人類就是在這樣不斷的追求與挫折中不斷走向成熟與文明。一個沒有理想的人類是無法想像的。誠如康德(Immanuel Kant)在他的《道德形上學的奠基》一書中所言:“善的意志並不因它造成或達成的東西而善,並不因它適宜於達到任何一個預定的目的而善;而是僅僅因意欲而善,……它也像一顆寶石那樣,作為其自身就具有其全部價值的東西,獨自就閃耀光芒。”然而,人類永遠的困惑在於理想社會與現實社會以及理想社會與實現理想社會的道路之間存在著無法化解的矛盾。至少人類社會發展至今,還沒有出現過哪怕是某些領域內純粹地達到人類所構想的理想的社會狀態的現實。聖西門的“社會主義”試驗工程失敗了,蘇聯按照他們所理解的社會主義在經過七十年的實踐後最終也失敗了。中國在實行了近三十年的計畫經濟之後轉而實行市場經濟改革。這些事實至少在某種程度上驗證了哈耶克關於人類理性的濫用必然會遭致災難性後果的箴言。 和諧社會作為一種觀念物,自古有之,很難有一種絕對客觀的標尺把它固化下來,不同視角、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時代和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對和諧社會的解讀可能是大相逕庭的。要全面理解在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和諧社會的意義,首先必須設定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從歷史與邏輯統一的觀點出發,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只能在充分、健全的市場經濟基礎上來完成,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惟一途徑。之所以設定這樣一個前提,絕不是僅僅因為我們現在正在進行市場化改革而“從實際出發”式的演繹出這樣一個前提來為現實政治或政策作出某種實用主義的詮釋。而是基於歷史與現實的邏輯聯繫、從中國經過長期實踐過程總結出來的歷史經驗出發、從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出發、從理論聯繫實際的觀點出發來闡述在市場經濟基礎上構建和諧社會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三、從一個民族的思想根源角度探討經濟社會問題得益於近些年來在中國受到廣泛關注的西方“制度經濟學”的啟發。從對西方經濟學的全面批判和排斥,到對西方經濟學的全盤引進甚至盲目照搬,直至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在面對中國經濟問題時遭遇空前的詰難與尷尬,新制度經濟學重新引發人們對制度因素的思考,這一過程反映的不僅僅是西方經濟理論在中國的命運,而是恰到好處地反映了人們對中國經濟社會問題思考的深化和拓展。新古典主義從斯密理性人的假定出發,推導出一個從邏輯意義上來說十分嚴密但卻遠離社會現實的學術大廈。對於中國和眾多的開發中國家所面臨的複雜的經濟社會問題,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模型無異於一個沒有多少實際意義的精美擺設。新制度經濟學之所以在中國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其重要原因就在於它把制度,文化傳統、產權、法律、道德規範等在新古典主義經濟學中被完全忽略的因素作為分析經濟社會問題的重要參數來考量。這顯然更加符合中國的現實,也符合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現實。 通過對東西方思想的比較分析來討論中國的出路和中國的現代化問題,是東西方思想比較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這方面的研究在中國已經持續了一個多世紀,其歷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從清朝末年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到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的思想解放運動以及近些年不斷升溫的所謂“國學熱”,這方面的討論從來沒有停止過。從筆者所能查閱到的文獻來看,絕大多數涉及的論題屬於政治的社會的和文化的範疇。把特定的文化模式與經濟制度的演進進行相關研究的文獻尚不多見。但有一點不容置疑:那就是不論這些研究的側重點和各自的觀點有多么的不同,實際上都直接或者間接地關乎到傳統與現代的問題。關乎到中國現代化道路的問題。而且不難發現,所有的這些討論與經濟及其經濟形態有著相當密切的聯繫。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過對中西方思想的起源、演化及其核心內容的對比分析,力圖找到思想脈絡與制度變遷的內在邏輯聯繫。通過本文的分析我們會看到:市場經濟與一定的思想文化形態有著緊密地聯繫。現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無論從理論核心還是社會實踐的角度來考察,都是植根或來源於市場經濟的理論淵源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現代和諧社會的核心訴求是民主法治。沒有民主法治,構建和諧社會就缺乏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制度性保障。民主法治的理論和制度設計發端於市場經濟,是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這就為我們從更開闊的視野和更多元的角度來審視市場經濟與和諧社會之間的關係提供了歷史和邏輯依據。 因此,我的研究結論是:市場經濟絕對不是一種可供人們選擇或是不選擇的工具。市場經濟除了它在資源配置方式和經濟運行方式的“具象”之外,包含著深刻的政治哲學思想。民主、自由、法治這些人們今天耳熟能詳的詞語與市場經濟有著天然的聯繫。從更深刻的意義上說,市場經濟不但是一種經濟運行方式,更是一種制度,一種文化、一種思想和哲學。如果不是從這樣的高度來認識市場經濟的本質,把市場經濟視為“工具”或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計,那么,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之上的和諧社會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理論支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