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是201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俄)普列漢諾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
- 作者:普列漢諾夫
- 譯者:王蔭庭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出版時間:2010年12月
- 頁數:152 頁
- 定價:15 元
- 裝幀:平裝
- ISBN:9787100072915
《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是201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俄)普列漢諾夫。
《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是俄國政治家格奧爾基·瓦連廷諾維奇·普列漢諾夫編著的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98年。普列漢諾夫在《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中,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結合大量典型史例,批駁了各種反馬克思...
《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是201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俄)普列漢諾夫。內容簡介 戈·瓦·普列漢諾夫(1856—1918),俄國革命家,最早在俄國和歐洲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家,俄國和國際工人運動著名活動家。本書是普列漢諾夫1898年發表的代表作,全面充分地反映了普列漢諾夫關於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的觀點。在...
普列漢諾夫文集(第4卷)·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 《普列漢諾夫文集(第4卷)·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是202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蔭庭。
一 馬克思主義承認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一)歷史必然性的思想絲毫不損害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二)唯物史觀認為歷史首先是勞動民眾的歷史,同時也承認個人的歷史作用 1.歷史首先是勞動民眾的歷史,唯物史觀在承認民眾創造歷史的同時,也承認個人的歷史創造作用 2.歷史上任何一個階級都需要推舉出自己的領袖,才能取得...
麥金德認為,當遙遠的未來的歷史學家回顧人們目前正在經歷的這些世紀,並像我們現在研究埃及曆代王朝那樣把它縮短來看時,他們很可能把最近這400年描述為哥倫布時代,並且說這個時代1900年以後很快就結束了。哥倫布時代的地理探險已經過去,20世紀的世界又進入了封閉式政治體系時代,而這仍將是世界範圍內的問題。世界上某...
這一時期思想活躍性堪比戰國,與戰國時代不同的是,戰國時期關心的是治國之道,魏晉則關心個人的人格自覺。玄學家善於辨名析理,圍繞著有無、本末、體用、言意、動靜等命題展開熱烈討論,各學派爭論都十分激烈,形成中國歷史上對宇宙理論探討最活躍的時期。而論辯這種形式對促使中國產生了理性的哲學。這種哲學的理論性...
第一節,社會革命的起源、實質和作用;第二節,革命的客觀形勢和主觀條件;第三節,革命的形式;第四節,革命的類型;第五節,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第八章,人民民眾和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第一節,人民民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第二節,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第三節,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對革命事業的重大作用;...
如:他的歷史很不簡單。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么,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作用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
一、關於創造歷史 二、社會歷史在人民大眾居主體地位上創造 三、人民民眾在創造歷史中居主體地位作用 四、以不同社會制度對比說人民在主體地位上創造歷史 五、過渡期人類史與真正人類史 六、傑出個人在創造歷史上的作用 第十五章特色社會主義與主體 一、主體與客體 二、客體:社會形態的多樣性 三、客體反作用於主體...
人民民眾是一個歷史範疇,人民民眾從質上說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從量上說是指社會人口中的絕大多數。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民眾有著不同的內容,包含著不同的階級、階層和集團。人民民眾的最穩定的主體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民眾及其知識分子。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人民民眾起著決定...
他的三部主要著作《社會分工論》《自殺論》《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都緊密圍繞著秩序和整合的主題,分別回答社會團結和整合靠什麼達到、社會整合與個人是什麼關係、團體意識對社會和個人起什麼作用三個問題。涂爾幹認為,傳統力量統治的社會靠“機械的團結”來維繫。特別是在文明程度較低的社會中,同一團體的成員們採取...
進:指在朝。不能:一作“不”。稱:說。往古:指歷史上的興亡事。厲:激厲。主意:君主的意志。退:指居外。揚:宣揚。怪:驚疑。獲:得到。先人:先祖。功:事業。寄:寄託。夙(sù):早。興:起。率然:飄然。高舉:遠走高飛。集:《國語·晉語》韋昭註:“集,至也。”輔治:輔助疏導。嘉:讚美...
接著,杜爾凱姆拓展了現代社會之形成的歷史資源,從希臘、羅馬和中世紀的歷史研究中拓展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解釋鏈條。與此同時,他也開啟了社會自成一 類的神聖性研究向原始宗教加以引申的問題線索,顯露出從整體上回應和重建盧梭和康德等人奠定的現 代問題的理論志向,從而最終從道德個人主義、群體組織和國家政體的總體...
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根據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大階級的鬥爭實踐和無產階級在歷史上的巨大作用而總結出來的。列寧指出,在成熟的馬克思主義的最初著作《哲學的貧困》和《共產黨宣言》中就有許多關於國家問題的論述。列寧還分析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專政思想的科學依據。首先,列寧指出,馬克思和...
該書核心觀點如下:第一,馬克思的自我實現思想並不是空泛的概念累積或抽象的邏輯推演,而是一個基於人類歷史發展具體過程的現實理論,是囊括作用於人類發展多種因素(經濟、政治、歷史、觀念)、涵蓋不同個體自我實現異質性要素的思想。馬克思研究的人是現實的身處一定的社會關係之中的個人,雖然現實個人實現自身的目標...
(二)人生理想和完美人格問題。孔孟、墨子、老莊、佛教、近代儒者等分別就此做出不同的理論探索。(三)人生準則和人生態度。在中國古代人生理論中,究竟以什麼作為人生準則,人在日常生活中應抱什麼態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彼此差距甚大。(四)人生修養和養生之道。中國古人既重視個人內在的心性修養,又顧及外在...
他首先拿具有理性的哲學家開刀,他指出:哲學家的第一特性是缺乏歷史感,幾千年來,凡是經哲學家處理的一切都變成了概念木乃伊。理性所起的作用無非是把流動的歷史僵固化,用一些永恆的概念去框定活生生的現實。結果是扼殺了事物的生滅變化過程,扼殺了生命。這個世界是一個充滿了偶然性的,動盪不定的,從而無法捉摸...
檔案學產生初期,學科是單一的,主要是研究檔案的整理與編目問題。隨著各種類型檔案的大量增長和檔案工作實踐、檔案事業建設的發展,檔案學分化和發展出多門分支學科,分別擔負著某一方面的研究任務。1980年增訂本《蘇聯檔案工作理論與實踐》把檔案學分為下列專門科目:檔案工作理論與實踐、檔案工作的歷史和組織、文獻編纂學...
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與經濟利益、物質生活的關係、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係問題。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甚至相互對立的倫理學派別。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將道德作為社會歷史現象加以研究,著重研究道德現象中的帶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問題,從中揭示道德的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強調...
他又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並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明於天人相分”的自然主義天道觀 天、天命、天道的問題一直是先秦時期各家關切的問題。殷商西周時期,“天”、...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於個人的成長曆程中,而且表現於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這種作為合力存在的公共利益,一般來說總是在不同程度上表達著不同階級、階層、集團、個人的利益,所不同的只是它表達不同階級、階層、集團和個人的利益的程度是不同的。這也就是說,在不同程度上體現著公共利益的國家利益中,不同階級、階層、集團、個人所占的利益份額是不同的。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不同...
6月30日致丘哲信,談論關於社會發展的動力等問題,認為社會歷史的發展"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9月初離開柏林,到德國南部進行考察旅行,以便從中吸取經驗,指導今後行動。9月18日從紐倫堡致信丘哲,說離開柏林已快三周時間了,訊息閉塞,請丘哲及時為他提供有關新聞。10月發表《我們對現在中國時局的宣言》一文,指出...
戰國時期,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表各自的主張,並逐漸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別,歷史上稱之為“諸子百家”。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批評別人,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荀子是戰國後期...
但這裡的文化繁榮只是局限在少數幾種文化形式上,如神話、史詩、哲學思想等,這是因為某些文化形式對物質生產水平和物質條件要求不高,主要是文化生產者個人對歷史、現實生活的描述和反思。文化發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國家分裂、政局動盪時期,統治者對人的管控能力下降,為個人自由發揮和創新留出了空間。在這種情況...
關於哥倫布是否最早“發現美洲”及其在歷史上的作用,是學術界爭論的重要問題之一。1982年底,聯合國在討論紀念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500周年的活動時,發生了一場辯論。冰島代表團說哥倫布並不是“發現”美洲大陸的第一人,一個叫列夫·阿列克辛的挪威航海家在公元1000年就登上了美洲。愛爾蘭代表團則宣稱早在哥倫布...
這不僅關係到是否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根本觀點和根本方法的問題,而且關係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能否保持正確方向、從而健康發展的根本問題。“三個有利於”標準指明了在看待一切社會歷史問題中生產力和人民利益的角度是比階級關係、社會制度更根本的角度,從而為我們科學地認識一切社會歷史問題包括中國與外國的關係...
在這篇他的教育思想代表中,他還用了足夠的篇幅論述教師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問題,梅貽琦認為,教師不單要能“以己之專長之特科知識為明晰講授”,而且要為學生的“自謀修養、意志鍛鍊和情緒裁節”樹立楷模。其中的一段話至今多為人們所徵引:“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
艾伯特(S.Albert)認為個人間橫斷面的比較可能轉變為個人內縱斷面的比較,據此他提出暫時比較的概念。我們把自己看成認識對象,這是通過和他人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通過社會比較來評價自我意見、能力等屬性,顯然是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可是除此之外,為了自我概念的明確化,有必要超越時間而形成自我同一性,使現在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