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美英公斷條約>》是宋教仁所著作品,出自於《宋教仁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論《美英公斷條約》
- 作者:宋教仁
- 作品出處:宋教仁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論<美英公斷條約>》是宋教仁所著作品,出自於《宋教仁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論<美英公斷條約>》是宋教仁所著作品,出自於《宋教仁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作品原文自四國借款成立與日英盟約改訂以來,世界之國際政局已大變化。識者皆謂,自是日美將益交惡,日英將益反目,美英將益趨於接近,...
條約還規定:“1911年7月13日英國和日本在倫敦締結的協定應予終止。”簽約同日,四國共同發表的聲明指出,締結上述條約,不能認為美國同意委任統治條款。此舉表明美國不受凡爾賽體系約束。主要影響 《四國條約》的簽訂是美國外交的勝利。它不僅藉此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在遠東爭霸的一個障礙,而且成功地使該條約只...
論《美英公斷條約》(1911) 民族元氣安在(1911) 英國之國會革命(1911) 中葡澳門劃界問題(1911) 論川人爭路事(1911) 葡國改革之大成功(1911) 救災平議(一)(1911) 救災平議(二)(1911) 今年資政院之難關(1911) 湖北形勢地理說(一)(1911) 中華民國鄂州約法及官制草案(1911) 在武昌議和會議上的發言(1911)...
論《美英公斷條約》(1911)民族元氣安在(1911)英國之國會革命(1911)中葡澳門劃界問題(1911)論川人爭路事(1911)葡國改革之大成功(1911)救災平議(一)(1911)救災平議(二)(1911)今年資政院之難關(1911)湖北形勢地理說(一)(1911)中華民國鄂州約法及官制草案(1911)在武昌議和會議上的發言(...
此時期,美國同英屬加拿大不斷發生邊界糾紛。1837年,許多美國志願者參加了威廉·麥肯齊領導的加拿大人的反英暴動,英加軍隊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製造了卡羅琳號事件。雖然美英雙方進行了談判,但衝突仍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兩國關係。到韋伯斯特出任國務卿時,形勢出現了轉機:新任英國外交大臣阿伯丁伯爵主張與美國和解,而他...
2022年4月20日,據塔斯社報導,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說,英國倫敦一家法院作出的向美國引渡阿桑奇的裁決是對美英自己宣揚的言論自由和多元化的審判。2022年5月17日,由於擔心英國內政部不久將批准向美國引渡“維基揭秘”網站創始人朱利安·阿桑奇,數百名英國民眾在內政部大樓門前舉行示威活動呼籲阻止將阿桑奇引渡至...
1814年,麥迪遜總統指派小亞當斯率領五人代表團與英國進行談判,以結束1812年開始的美英戰爭。小亞當斯在財政部長艾伯特·加勒廷等人的協助下,與英國簽訂了《根特條約》,恢復了戰前兩國原來的邊界狀態。1815年小亞當斯出任駐英公使。1818年,小亞當斯被詹姆斯·門羅總統任命為國務卿。任職期間,小亞當斯協助起草《門羅宣言...
新書詳述了美英石油帝國為達到控制世界石油的目的,從覬覦中東等國儲量豐富的石油,到一步步通過外交、經濟、戰爭等手段達到在這些國家駐軍、將其據為己有的目的。為了達到這些目的,美英石油帝國還通過操縱石油供給量等手段來操縱石油價格,根據自己的利益需求,任意使其升高或降低。這一切背後的原因是:作為第二次工業...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對華政策和台灣問題上,美英之間一直存在較大分歧。還在危機爆發之前,英國外交大臣艾登就曾向杜勒斯明確表示,如果美國決定承諾協防沿海島嶼,英國將無法給予支持;美國防守金門、馬祖的承諾可能會使北約組織處於一個“極為可怕的境地”。艾登建議美國應說服國民黨從沿海島嶼撤出,以換取中國不進攻台灣...
8月16日,美英兩國政府聯合發表和約最終草案。1951年9月4~8日,在美國的操縱下,對日和約會議在美國舊金山召開。共有52個國家出席,正式簽訂了《舊金山對日和約》,於1952年4月28日生效。在對日戰爭中犧牲最大、貢獻最多的中國被拒之門外。印度和緬甸拒絕參加會議。所有拉丁美洲國家以及盧森堡、希臘等一些完全...
也沒給庭審提供具體的量刑依據,庭長韋伯主張將戰犯們統統流放荒島;印度法官巴爾在他對《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所發表的異議意見中,認為戰爭犯沒有制裁的先例,主張無罪開釋全體戰犯,理由是“世人需以寬宏、諒解、慈悲為懷,不應該以正義的名義來實施報復”,為此也就全面否定了東京審判的合法性;美英法官支持...
英國人在海上占盡了優勢,美國在加拿大前線占據主動,誰也無法戰勝誰。1814年對戰爭感到索然無味的美英雙方簽訂《根特條約》。英國海軍元帥甘比爾與美國駐俄羅斯大使約翰·昆西·亞當斯相互握手。1814年聖誕前夜,英美兩國在比利時簽訂《根特條約》,恢復戰前狀態。這場戰爭是第一次、當前為止也是僅有的一次,使美國首都...
其次,美國完全擺脫了同法國的同盟關係,從而使其真正做到“對交戰各方採取友好的和一視同仁的態度”(普拉特:《美國外交政策史》)。最後,它既阻止了以漢密爾頓為首的聯邦黨人發動反法戰爭的打算,也使得美國體面地結束了與法國的衝突,保全了其榮譽。而在法國方面,條約的締結使得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地免除了遭到美...
其後不久,美英之間出現戰爭危機,為保持達到美國推行中立政策的目的,漢密爾頓又積極活動,華盛頓在1794年4月任命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約翰·傑伊為赴英特使,簽訂了美英《傑伊條約》,使戰爭危機得以和平解決,維護了美國的獨立。漢密爾頓為美國早期外交注入了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他告誡國人:沒有固定的朋友,也沒有固定不變...
""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則在美國的適用與美英引渡條約的發展吳海文 國際人權條約""非相對應性""及其特徵辨析谷盛開 論聯合國經濟制裁的立法及其在會員國的適用劉孝堂 試析日內瓦四公約共同第3條在當今非國際性武裝衝突中適用的若干熱點問題周雯 《國際刑事法院法院條例》第55條適用之檢討 郭晶 國際環境法中的風險預防...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冷戰方酣,作為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原宗主國的英國勢力江河日下,難以承擔《英馬防務協定》帶來的責任,有意退出東南亞地區;而美國也拋出“關島主義”,在東亞尤其是東南亞進行重大戰略調整,美國承擔條約義務但鼓勵亞洲盟友自己承擔國內安全和軍事防務的責任,美國避免捲入越南式的戰爭。美英的戰略調整...
1794年,美英陷入戰爭危機,國內對英戰爭的呼聲空前高漲。美國政府派遣約翰·傑伊與英國人談判,雙方簽訂了《傑伊條約》。該條約使美國避免了與英國交戰,但由於許多人認為美國做出的讓步太大,因此在國內受到嚴厲批評。在國務卿倫道夫的勸說下,華盛頓暫時沒有簽署。但後來英國轉來了截獲的法國公使富歇的公文,公文中說...
此前,中國外長周恩來於1950年12月4日在《關於對日和約問題的聲明》中指出:“對日和約的準備和擬制如果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參加,無論其內容與結果如何,中央人民政府一概認為是非法的,因而也是無效的。”1951年8月15日,中國在《關於美英對日和約草案及舊金山會議的聲明》中又重申了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同時...
八月,出征滿洲,不過只幹了四個月就被轉到教育總監部,在同美英開戰前回到了日本。順便一提,昭和十七年秋,第五十一師團從中國大陸轉戰紐幾內亞,死傷慘重。戰敗那會,李王擔任軍事參議官,此前兩年則是第一航空軍的司令官。他在視察各地航空隊的時候,總要去參拜當地的土地廟,據《英親王李垠傳——李朝最後的...
邱吉爾的富爾敦演說被稱為“美英對蘇冷戰的信號”。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向國會兩院聯席會議提交國情咨文,公開對蘇聯發動冷戰,被稱為“杜魯門主義”。1947年7月,凱南在《外交季刊》雜誌上發表了《蘇聯行為的根源》一文,提出了一整套遏制蘇聯的理論和政策,為遏制外交的推行提供了理論基礎。冷戰開始後,美國開始...
他們認為:根據《朴茨茅斯和約》和《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中的規定,南滿鐵路“僅限於為工商業目的經營”。因此,以私營公司的名義經營更適宜,而不應以政府的名義採取官營方式來加以經營。否則,明目張胆地違反國際條約,很可能要遭到美英等債權國的干涉,中國政府也可能會藉機提出新的要求,如果採取公司形式...
戰時同盟條約在戰後媾和中的作用 和平的締造者 與法國的和約(1814年)塔列朗的作用 第一個《巴黎條約》美國與拿破崙戰爭:路易斯安那、佛羅里達與1812年美英戰爭 維也納和會 《維也納條約》拿破崙的“百日王朝”第二個《巴黎條約》神聖同盟與四國同盟 對1814—1815年和平進程的總體評價 第2章 維護和平(1815—1823年...
1998年末美英未經聯合國授權出動空軍對伊拉克進行70小時空襲,並公開支持伊國內反對派推翻薩達姆政權;1999年3月以人道主義干預為名,繞過聯合國,對主權國家南聯盟實施78天空襲,並轟炸中國駐南使館。表現之二是無視國際關係基本原則,以世界領導自居,實行單邊主義,在國際事務中一家說了算。柯林頓政府公布赫爾姆斯—...
但昭和天皇裕仁對這種所謂舉國一致的政治體制有些遲疑,他一方面接受了近衛組閣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對近衛不放心,向他提出了三個條件,一是遵守憲法,二是與美英協調,三是穩定財政。於是近衛讓木戶去做天皇的工作,通過木戶向天皇轉達了他的看法。他對木戶說,對憲法的解釋必須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陸軍希望加強與...
1956年夏,在美英相繼宣布退出向亞斯文大壩提供資金援助的協定之後,確認得到蘇聯支持的納賽爾宣布了蘇伊士運河的國有化,以資助大壩的建設。這引起了在運河中有股權的英國和法國的不滿。在以色列的幫助下,英國和法國公開向埃及宣戰。英法聯軍在一周內橫掃了西奈半島及賽義德港,使得埃及軍隊全面撤退。因美國與蘇聯的...
關於孫中山死前向美英求助一事,他從美國駐廣州領事館採得了第一手資料,是全球報導此事的第一人;濟南慘案發生時,阿班是置身現場的唯一非日籍記者,對事件的陳述,具極高史料價值;九·一八事變前,阿班事先得了日本人的提示,走遍東北,最早作了預報。關於中美兩國關稅條約的簽署,阿班也為讀者補充了細節,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