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遏制外交
- 釋義:特指美國在冷戰時期遏制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對外政策與外交活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推行全球擴張戰略,蘇聯努力鞏固二戰勝利成果並擴大勢力和影響。美、蘇由戰時合作逐步走向對抗,在戰後世界秩序安排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展開爭奪。美國總統H.S.杜魯門改變前任總統F.D.羅斯福的對蘇政策,奉行強硬外交。美國的政策行為引起蘇聯的高度警惕。1946年2月9日,史達林在莫斯科選區選民大會上發表演說,指出戰爭是資本主義的必然產物。2月22日,美國駐蘇臨時代辦G.F.凱南向國務院發回一份長達8000字的電報,認為蘇聯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是蘇聯對資本主義世界採取敵視態度的根本原因,建議對蘇聯實施一種長期的、耐心而堅定的遏制政策。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W.邱吉爾應杜魯門邀請,在美國密蘇里州富爾敦發表“鐵幕”演說。邱吉爾在演說中稱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邱吉爾的富爾敦演說被稱為“美英對蘇冷戰的信號”。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向國會兩院聯席會議提交國情咨文,公開對蘇聯發動冷戰,被稱為“杜魯門主義”。1947年7月,凱南在《外交季刊》雜誌上發表了《蘇聯行為的根源》一文,提出了一整套遏制蘇聯的理論和政策,為遏制外交的推行提供了理論基礎。
冷戰開始後,美國開始推行遏制政策。“杜魯門主義”出台後不久,美國國會通過《援助希土法案》,向希臘和土耳其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1947年6月,美國提出馬歇爾計畫,通過經濟援助復興歐洲進而控制西方盟國,並對抗蘇聯。1948年4月~1952年6月,美國共向西歐提供131.5億美元援助。馬歇爾計畫幫助西歐國家渡過了經濟困難,穩定了西歐各國的政治和社會秩序,使美國獲得了遏制蘇聯的橋頭堡。1949年4月4日,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義大利12國簽訂了《北大西洋條約》,正式建立北大西洋條約組織。北約完全是由美國控制的軍事集團,它加強了美國對西歐國家的控制,在歐洲大陸組成了一個遏制蘇聯和東歐的弧形包圍圈。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推行遏制政策。美國策劃建立包圍中國、鎮壓亞洲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的軍事遏制網路。1950年10月,美國與泰國簽訂《泰美軍事援助協定》;1951年8月,與菲律賓簽訂《美菲共同防禦條約》;1951年9月,與澳大利亞、紐西蘭簽訂《澳新美安全條約》;同月,與日本簽訂了《日美安全保障條約》;1953年8月,與韓國簽訂《美韓共同防禦條約》;1954年12月,與中國台灣當局簽訂《美台共同防禦條約》;1954年9月,與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紐西蘭、菲律賓、泰國、巴基斯坦等國簽訂《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1955年,在美國的策劃下,英國、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組成了巴格達條約組織。至此,美國把北大西洋條約組織與亞太地區的軍事體系聯結起來,從大西洋經西歐、地中海、中東、東南亞到西太平洋,建立起一個以美國為首的包圍社會主義國家的軍事包圍圈。20世紀60年代中期,鑒於中國實力增強和國際地位提高,美國對華逐步實行遏制而不孤立的政策。60年代以後,儘管美蘇之間的關係時緊時緩,爭奪與妥協並存,但遏制始終是美對蘇的外交基調。1989年5~7月,美國G.布希政府提出超越遏制戰略,在肯定遏制戰略的基礎上,由從外部遏制蘇聯轉變為推動蘇聯的和平演變。
美國遏制外交的戰略目標是建立全球霸權,它破壞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形成的大國合作關係,使戰後世界長期處於美蘇冷戰和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陰影下,造成局部戰爭連綿不斷,東西方關係危機頻仍,甚至走到核戰爭的邊緣。遏制外交造成一些國家長期處於分裂狀態,其後果至今仍未完全消除,如中國和朝鮮半島依然處於分裂局面。冷戰結束後,美國政府繼續堅持冷戰思維,始終未放棄遏制外交。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