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間10分鐘(中小學生調節學習狀態的重要時段)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課間10分鐘,俗稱“小課間”,是中小學生調節學習狀態、緩解疲勞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時段。

教育部制定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明確要求,不得對學生在課間及其他非教學時間的正當交流、遊戲、出教室活動等言行自由設定不必要的約束。

社會現狀,法規依據,社會評價,

社會現狀

有關“課間10分鐘”的話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不少學生、家長和網民反映,一些中國小限制學生課間活動,“連樓道都不可以去”“不能隨意離開座位”“不能高聲說話和跑跳”。
“課間10分鐘消失”現象由來已久。2019年一項針對1900多名家長的調查顯示,75.2%的家長認為身邊中國小“安靜的小課間”現象普遍,且在國小最為突出。

法規依據

2021年9月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要求,學校不得設定侵犯學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對學生在課間及其他非教學時間的正當交流、遊戲、出教室活動等言行自由設定不必要的約束;學校應當完善管理制度,保障學生在課間、課後使用學校的體育運動場地、設施開展體育鍛鍊。
教育部辦公廳還曾專門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每節課間應安排學生走出教室適量活動和放鬆”。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這些規定和要求,初衷良好,既體現了對教學、教育規律的尊重,也體現了對孩子成長所需要的呵護。如今課間10分鐘被過分約束的做法違反教育部相關規定,也是學校管理粗放、懶政的表現。嚴格限制中小學生課間活動範圍、活動強度,雖然可以減少意外發生的機率,但不利於廣大孩子的健康成長。
“讓活潑愛動的孩子,猶如生活在‘籠子’的束縛中,不僅會壓抑他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也不利於身體的發育。學校管理者作為教育領域的專業人士,比其他人更明白‘圈養’這種管理方式對青少年天性的壓抑、對身心健康的損害、對‘五育’並舉育人理念的背離。”李一陵說。
根據權威機構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和《2022國民抑鬱症藍皮書》,青少年群體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風險,高於成年群體;18歲以下抑鬱症患者占總人數的30.28%,50%的抑鬱症患者為在校學生。

社會評價

把“課間十分鐘”還給孩子,本不該是個難題。課間活動,安全絕對是第一位的。一方面,老師和家長要多給孩子講講課間活動的安全注意事項,並通過校園廣播、公告欄等渠道多作安全提示,進一步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另一方面,學校要提升走廊護欄、樓道扶手、監控攝像頭等硬體設施的質量,同時安排值班人員維護課間秩序,對課間活動中孩子的一些有安全風險的行為,老師要及時制止、批評教育並告知家長,共同教育。此外,教育部門也要聯合當地學校,共同研究如何建立健全保險機制,儘量緩解家校對課間活動的安全顧慮。
說到底,把“課間十分鐘”還給學生,體現的是教育理念和責任擔當,考驗的是家長、學校和社會協同育人的能力,是真正的“一切從孩子出發”。
2024年3月5日,人民網評課間十分鐘:要“有得玩”還要“玩得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