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給我們工作》是由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作者陳紫舜等,平裝。
基本介紹
- 作者:陳紫舜 / 等
- ISBN:9787801461803
- 頁數:322
- 定價:18.00
- 出版社:中國社會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9-01
- 裝幀:平裝
序章 誰不給我們工作?
有一個美國人告訴我們:工作機會終結了!
是誰不給我們工作?
朱總理在一次萬人大會上做報告,表達了如下意思:
國企困難的根源在於幾十年的重複建設,尤其是外
貿投資的重複項目,投產一個,一大批國企就得關門,職
工就要下崗。另外,技術在進步,資本有機構成在提高,
因而用人也就越來越少,所以工人不向服務行業轉是不
行的。
朱總理還說,現在,有的地方發生職工遊行、示威的
現象,個別還有臥軌的。無論如何,不該臥軌影響交通啊!
遊行、示威也不是政策造成的,黨中央的政策怎么會造成
遊行、示威?遊行、示威是那個地方、企業的領導的官僚
主義、腐敗墮落、不關心工人死活而造成的。只要清除腐
敗,問題就好解決了。
看來,給不給工作,改革和政府都說了不算!
最終算數的還是自己!
政府已經承諾,國企職工下崗,保證其基本生活,但
工作還是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學習,去找適合自己的門徑
科學預測,未來每十年就要發生一次職業革命,每次
革命都要淘汰一批人,但同樣造就一批新人。要成為新
人 就必須迎接學習挑戰,獲取技能,方能走向新崗
第一章 始料不及的壞事
仿佛昨日,毛澤東、周恩來 朱德等一批年邁的革命
領袖還為工作終老病逝在崗位,一大批被解放的老幹部
以病弱之軀重返工作崗位,忽然間,我們年富力強的部
長、司長、局長們,都在經歷政府大裁官的煎熬。官員下
崗,職工下崗,這是為什麼?
何謂下崗?
三年前,一個外國勞工組織代表團訪問中國,一位老
資格外事翻譯遇到了從未有過的大難題:“下崗”怎么翻
譯?
有人作了這樣一個比喻:
下崗相當於“分居”,失業等於“離婚”
一位經濟學家乾脆說道:
下崗就是失業,只不過人們不願意以“失業”一詞以
蔽之。
看!懸掛在資本主義社會的達摩克利斯劍,正在我們
頭上閃著寒光!
江主席 、朱 總理 為什 么 夜 不能寐
國以民為本,為政之道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體察其疾苦。
“為人民服務”喊了幾十年,現在卻把1000萬人攆下崗位,是
不是打了自己嘴巴?
總書記道出了其中關鍵:
下崗不可避免會給職工帶來困難,但符合職工民眾的長遠利
益。
我的黑夜比白天多
人們習慣了端“鐵飯碗”過日子,一旦打破這個“規矩”,真
不知道該怎么過。
“崗”乃關係到家庭生計之大事,沒“崗”就無處領工資,就
無法餬口。
昔日“主人翁”,今日失業者,“下崗女工莫流淚,擦脂抹粉
夜總會”。知不知下崗工人心裡啥滋味?
社會 感 到 了沉 重和 震 動
前幾年嚴重的通貨膨脹曾令人頭痛不已;
目前職工下崗失業才真正讓人膽戰心驚。
許多人大搖其頭:中國要亂!
農民再窮還能自己生產糧食填飽肚子,下崗工人將形成城市
赤貧階層。
“我的黑夜比白天多,我不能這樣過!”
下崗人員 :
拖著“職工待遇”尾巴的失業者
《現代漢語詞典》中沒有“下崗”一詞。
北京人才交流協會會長韓光耀說道:
下崗職工在經濟學的意義上就是失業人員。
下崗=失業十傳統計畫體制下的各項保障。
這也可以稱作“有中國特色”的失業吧。
下崗職工知多少
零失業神話是靠“城鄉壁壘”創造出來的,實在不行,來一
次上山下鄉!
職工下崗、政府官員下崗,充其量不過1000多萬,搞得草木
皆兵,人心動盪,卻沒有幾個人問一問:農民會不會下崗?
胡鞍鋼博士認為:中國最突出的就業壓力,是農村剩餘勞動
力數量異常之大!
巨大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向何處去?
二到三億多,完全可以組建世界第三個人口大國!
第二章 未必不是好事
下崗的人看見這句話不氣死才怪。
一句話:流水不腐,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從哪裡來?
下崗是中國勞動力的一次大解放!這么說絕不過分!
朱總理大講“三個到位”:下崗問題解決得好壞 是
國企改革成敗的關鍵!
減人增效,國有企業的起死回生術
有沒有人問:減人一定會增效嗎?減人怎么才能增
效?
1000萬下崗職工,相當於一個中小國家的人口。
讓這些人填飽肚子並不難,難的是通過下崗,治癒中
國的痼疾,把“壞事”變成“好事”,否則“下崗”豈不
是白“下”了?
假如沒有人下崗,才是現代中國的悲哀
冗員,是當今中國的“怪現狀”,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冗員,
毫不誇張。
冗員,敗壞風氣,渙散人心,侵蝕效率,已為中國一大公害!
要么企業消滅虧損,要么消滅虧損企業。
經濟學家警告:
如果不儘快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國有企業將面臨滅頂之災!
下崗是社會進步的標誌
中國企業是永遠也斷不了奶的孩子,連奶都斷不了,怎么會
自己走路?
“三鐵”決不是什麼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的表現,恰恰是舊體制
的劣根性的遺存!
國企改革,“鐵”字當頭。
鐵字破去,海闊天空!
社會保障的大堤該築起來了。
下崗:政府把社會保障提上重大議事日程
百年不遇的九八大洪水一過,各地修壩築堤,好不熱鬧。
社會保障體系是現代國家的保命大堤,堤沒修好,洪水突發,
怎么能不泛濫成災?
國際勞工局局長米歇爾・漢森告誡世界各國:
如果一個國家缺少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產業工人的
社會保障出現紕漏,那么這個國家構建任何一種市場經濟體系都
是不可能的。
下崗也有正效應
百分之百就業率就是好事嗎?
一定數量的失業人員可以是市場經濟勞動力的“蓄水池”。
我國人口素質堪憂!把這次下崗當成對職工的一次素質大檢
查,可以說是一樁好事。
從某種意義上說,下崗給中國提供了一次契機:企業可以換
血,人可以換腦!
第三章 歷史深處的透視
反思歷史不能推卸責任。
富國強兵,中國人一百多年的夢想。
人多力大,白手起家,超英趕美。多么豪邁,多么激
昂!
沒想到:後起趕超型現代化 省了時間多了負擔
“錯批一個人 多生幾億人”。
人口壓力,造成了舊的就業結構,舊的生產結構,是
今天下崗、失業的主根源。一談到人口,人們就搖頭,沒
治了。殊不知,最多的人口提供了最大的市場,外國“資
本家”們望著這塊肥肉滿口流涎。中國的企業,怎么能身
在福中不知福?最多的人口→最大的市場→最發達的經
濟→最多的就業機會。這個推論能不能成為現實?
從下放、下鄉、下海到下崗
60年代“下放”,70年代“下鄉”,
80年代“下海”,90年代“下崗”。
中國人不但不缺少幽默感,幽默中還閃著智慧之光。
都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們怎么一“下”再
“下”,“水性”十足?
不同的“下”,內涵不同,從“下”到“下”的變化,正反映
了我國發生的巨大變化和進步。
毛澤東的 “人海戰術”
“人口爆炸”。
美國人類學家赫茨勒的比喻多么形象。
“人多力量大!”“只要有了人,什麼人間奇蹟都可以創造出
來!”
這種情結使我們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30年間人口翻了一番,人間奇蹟真的創造了出來!中國人的
生殖能力實在讓人佩服。
“低生育率高增長率”,中國人口問題並沒有徹底解決!
原始工業化與僵化的結構
百年來,工業化的夢想令數代中國人前赴後繼。
職工下崗是國有企業改革深化的問題,但卻不是企業改革造
成的,而是經濟建設和經營機制深層次矛盾積累的結果。
這次大變革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最簡單的常識:小病不治,積
重難返,就得動大手術,受更大的痛苦!
體制問題與非體制問題
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人類的絕大部分災難,乃是根源於人類的無知。
西方各國完成工業革命,多則幾十年,少則十幾年,無不水
到渠成。
中國歷經一百多年,至今仍在聲嘶力竭召喚“現代化”!一個
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盲目和無知,其中最大的盲目,就是對
計畫經濟模式的盲目推崇,最大的無知,就是對自由競爭的市場
機制和自由企業制度的無知。
重複建設:乾出的是虧損和下崗
“阿里斯頓現象”。
人們恐怕永遠不會忘記80年代一窩蜂上馬又紛紛落馬的那
出悲喜劇。
重複建設扼住了我國經濟建設的咽喉!
經常能聽到這樣的論調:
搞市場經濟重複建設不可避免。
有關認識估計:我國無效投資大約占總投資的1/3,也就是
3.2萬億元。
為禍大矣!
痛罵“社會主義沒有失業”
失業,仿佛一個幽靈,徘徊在地球上空。
歐盟執行主席雅克・桑特絕望地說道:失業正成為侵害我們
社會的癌症。
中國政府於1958年鄭重宣布:
中國已經徹底消滅了失業現象!
“低工資,廣就業”,我們打腫臉充了20多年胖子。
“由於不承認失業,就有了待業,就有了待業的說法,大家心
里都明白,待業就是失業。”
著名經濟學家董輔�揭“胖子”的“底細”。
市場轉型走了人
市場經濟的魅力在於競爭。
競爭是一把利劍:它可以化腐朽為神奇,也可以滋生罪惡,毀
滅良知……
市場造就企業,市場也毀滅企業,優勝劣汰,這就是鐵面無
私的生存法則。
“亞都現象”告訴我們:
沒有淘汰就沒有進步,沒有破產就沒有繁榮;
尋求生路,早下水的早上岸。
“破產”驚雷大震盪
有人曾這樣毫不客氣地說:“市場造就企業,市場也毀滅企
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這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市場法則。
企業停產、半停產、 破產,成千上萬的職工下崗了,失業了,
他們被無情地推向社會。
企業兼併潮湧華夏
這曾是一個十分敏感的“雷區”,令人望而卻步。這曾是一個
在改革進程中,人們試圖迴避可又迴避不了的問題。
然而,無論是理論的演繹還是現實的發展,都明明白白地指
出這樣一個邏輯:市場經濟只對競爭的強者微笑,市場經濟從來
不會無原則地保護弱者!
“窮廟”緣何窮:三分外因七分內患
按理說,和尚六根清靜,“公僕”只求奉獻不求索取。
“富廟”里有“富方丈”這還不算奇怪,奇怪的是“窮廟”里
也有“富方丈”。
沒有好“方丈”,再好的“經”也會被歪嘴的和尚念砸了。
西方:“企業破產,老闆跳樓”;
中國:“企業破產,廠長高就”!
虧損企業首先下崗的該是廠長!
經濟形態轉變要高人
許多企業都有同感:中國最缺乏的是高級管理人員,最盛產
的是肥頭大耳的官僚。“獵頭公司”盛行一時,驗證了一句老話:
物以稀為貴。
中國面臨知識經濟的挑戰!
有人說得好:
企業領導者對知識經濟缺乏認識,帶來的是企業的下崗;民
眾對知識經濟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帶來的將是民族的下崗。
這是又一次革命!
第四章 是誰下了崗
現在很多人沒下崗,往往有話外音:下崗的當然是最
差的,優勝劣汰嘛。
有人據1000萬下崗者情況分析 絕大多數屬於“結
構性失業”。
錢從哪裡來,企業向哪裡去。這不是“拜金主義”,這
是市場經濟
一產、二產、三產、鈔票像河水沿著“等高線”逐漸
下流。
“老一輩”企業吃不消了 五大行業紛紛使出了“最
後一著”:減人!
共和國經濟到了“更年期”中老年人受到了強烈的
同頻震動。
女工們發出了這樣的疑問:“工作還有我的一半嗎?”
結 構調整下了人
經濟結構迅速變革是現代經濟成長的主要特徵之一。
著名經濟學家西蒙・庫茲茨總結道。
每次經濟結構調整,都會產生大量“結構性失業人員”。
今天沒下崗,並不意味著永遠不會下崗。
增長方式換了人
整個20世紀,中國經濟社會不是沒有增長,而是沒有實現有
效增長。
孫冶方感嘆道:
對資本家來說:生產不計財務成本,簡直是不可想像的。但
是在我們,不惜工本似乎是社會主義建設應有的氣魄。
劉光國指出:
中國應從過去以粗放方式為主逐漸轉向以集約方式為主。
第五章 為什麼國外不怕失業
外國人真的不怕失業嗎?
怕:普通人,沒有飯吃誰不怕?政府 解決不了失業
問題,丟面子,丟烏紗,怎能不怕?
但中國人更怕:在外國能“自由”失業,也能“自
由”就業。在中國,好不容易撈到一個崗位,就像抓住了
一根救命稻草,怎么能說放就放?在外國,失業是家常便
飯,不值得大驚小怪;在中國,吃的是鐵飯碗,稍有風吹
草動,就會草木皆兵。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多米尼克・莫伊西警
告
:失業是西方世界當今面臨的最大安全問題;如果我
們找不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的整個制度將會垮台
中國:我們能找到答案嗎?
失業問題,環球同此涼熱
施洛德擊敗了“不倒翁”科爾,靠的是最有力的王牌:提出
優先解決國內失業問題的口號。
法國前總理巴拉迪爾焦頭爛額:
四個法國青年中就有近一個失業。
一個29歲的青年登出了一則廣告:哪個企業雇用他,他就提
供一個腎臟。身體,是失業者唯一有價值的東西了。
國外開發就業崗位的政策取向
多了擇業的自由,也就多了失業的風險。
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從根本上決定了人的命運。
曠日持久的NBA勞資談判使我們想起了美國的職務契約雇
傭制;
日本人發揚“忠義”精神,創造了騰飛的奇蹟;
新加坡“滾動的鐵飯碗”,別出心裁,令人刮目相看
各國是怎樣再就業的?
90年代,美國創造了4000萬個就業機會,被稱為“悄然興起
的一場就業革命”。
兩德統一大快人心,德國人沒想到背上東德這個大包袱。
法國,歷屆政府都把解決失業問題列為頭等重要任務。
“可就業性”概念取代“就業”概念,意味著什麼?
第六章 誰給我們工作――下崗的對策
工人階級當家作主,主人怎么能被解僱?
國企工人養成了怪脾氣:
寧願呆在國企不願“降格”去集體,寧願呆在集體不
願“委屈”自己下個體、進私企
農民進城使大城市一些人變成了大老爺,髒活累活
不願乾,很多人只想發財,不想幹活。擇業觀不改變,就
業就不了。朱�基這席話可謂戳中了某些人的痛處
1000萬人找飯吃,找市長還是找市場?
職業無貴賤,唯有變觀念。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他救不如自救;有為才能有
位。
再就業工程蓬勃興起。
下崗工人:你準備好了嗎?
轉變觀念:丟下面子,拿起勺子
擺下攤子開個小鋪,是就業嗎?
這個不是問題的問題,卻難住了成千上萬的下崗職工。
――在哈爾濱,30萬職工下崗沒活,卻養活了大批進城淘金
的浙江黃岩人。
――在杭州,一家頗有名氣的涉外飯店面向下崗女工招收30
名服務員,卻只有30人來應聘。
要“面子”還是要“飯碗”?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這似乎不
應該再成為一個問題。然而,目前發生在下崗職工中種種擇業風
波,卻不得不再一次引起人們對這個話題的關注和深思。
再就業工程: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往後得學會自己養活自己了”,有的宣傳媒體如是“開導”下
崗工人。
一位學者質問道:
仿佛過去工人是被“養活”的,如今不“養”了?
十個指頭難按一百隻跳蚤,政府有苦難言。
“無情調整,有情操作”,道是無情勝有情。
再就業工程是個大系統,政府、企業、社會、個人,四個輪
子一起轉才行!
法治社會,再就業,更需要法律保障。
三百六十行,還缺職業開發這一行
潤訊公司在京招聘“尋呼嫂”,100多名應聘者,無一達標上
崗!
無情的事實揭示:再就業培訓要走出誤區。
市場不相信眼淚,市場經濟不養閒人,不留廢人!
“嫁”不出去,不能只怪“紅娘”不熱心,更要從“相貌”上
找原因。
人力資本,新時代就業新概念。
一技在身,扭轉乾坤!
發展是硬道理:
經濟發展了,大家才有飯吃
告別舊飯碗不易,尋找新飯碗也難。
吳委員分析說:抓大放小,我們已放了60%小企業,還有
40%,也應放出去。
中小企業,吸納下崗職工的生力軍。
不要小看個體經濟,草莽英雄,這是中國經濟正要闖出的一
匹“黑馬”。
昔日孔雀東南飛,今朝人才走“西口”:西部開發戰略已成規
模!
工作機會真的終結了嗎
有個美國人告訴我們:工作機會真的終結了。
果真這樣嗎?
中國究竟是供大於求,還是有效需求不足?
處處無“崗”處處“崗”
溫州人說“能合法賺錢的地方就是崗”。
世界正面臨全球性的人才饑荒。
多一技就多一條生路。
下鄉去: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城市下崗,鄉村就業。
過去的“上山下鄉”運動是“要我去”,現在的“上山下鄉”
現象是“我要去”。
放下“鐵碗”,捧上“泥碗”,躋身農村唱“農歌”。
“農村是一個廣闊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這條毛
主席語錄能否再次撥動年輕人的心弦?
請到西部來淘金
西部,“風吹草低見牛羊”,“撒開黃土見黃金”。
中國的寶庫在西部,這是國情。
中國的沉寂在西部,這是現實。
昔日,不僅“孔雀東南飛”,連“麻雀也東南飛”。
而今,現實正在被改變。
一股“西進淘金”的熱浪湧向了富饒而貧困的大西部。
西部不乏各種機會,真正缺乏的是:
能正確把握這些機會的人。
外國人進來 ,中國人 出去
境外打工,其實並不是什麼多稀奇的事,就是工作崗位離家
稍遠些罷了。
全世界跨國就業者達2000萬人,而我國只有20萬人不到。
多一些人去境外打工,又有何妨?
有志青年,都應樹立四海為家思想,儘可能爭取去境外大顯
一下身手。
境外打工必將成為就業的熱點,讓我們勇敢地搶先一步跨出
國門吧。
面對我國不容樂觀的就業形勢,人們都在苦苦尋求減輕就業
壓力的良策。中國社會科學院最近提出“擴大對外勞務輸出”的
新思路,已引起了廣泛關注,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投向海外,投
向那個廣闊的國際勞務大市場。境外打工,能成為就業熱點嗎?
“你有我有全都有”
“均平”是中國人追求幾千年的生存境界。
均平≠公平,“大鍋飯”告訴我們這個不等式。
下崗、失業,是市場經濟“成長的煩惱”。
“人字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三三制”為下崗問題提供了最
佳方案。
下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反失業:跨世紀的戰略大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