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長"論"短"中美教育:陶繼新與黃思路的越洋對話》內容簡介:美國教育與中國教育的差異何在?只有親歷其中的人,才能有其“經驗”性的話語。2008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藝術管理碩士學位之後,就職於紐約羅德公關公司藝術與媒體部的黃思路女士,已有了這方面獨特的感觸。而不只一次採訪過黃思路且與之成為文友的陶繼新先生,則在26年的記者生涯中,一直行走於中國教育界,獨自完成了300多萬字采寫文章,對於中國教育相當熟諳。當兩個人通過QQ跨越大洋進行對話的時候,就有了對中美兩個國家關於教育的獨特的視角與思考。讀者通過這樣的對話,既能對兩個國家教育的優與劣、成與敗獲取形象的認知,又可以從形而上層面窺探兩個國度不同教育的本質屙性,從而了解各自的“長”與“短”。知“長”才能改“短”,知“短”方能學“長”。我們堅守中國教育的所“長”,也將美國教育之“長”拿來為我所用,才能夠成為當下中國教育的一個具有獨特價值的參照。
基本介紹
- 書名:說"長"論"短"中美教育:陶繼新與黃思路
-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 頁數:174頁
- 開本:16
- 定價:27.00
- 作者:陶繼新 黃思路
-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5159702, 9787535159700
- 品牌:湖北教育出版社
圖書目錄
一 從北大到哥大
“孤注一擲”上哥大
酸甜苦辣在紐約
二 說“長”論“短”中美教育
敢於大膽嘗試
普遍能讀會寫
個個能言善辯
考試綜合打分
數學能力很低
異乎尋常自信
三 在美國教漢語
識繁寫簡
老師奇缺
重視聽說
獲益良多
四 在百老匯實習
接受職位來者不拒
在百老匯感受魔幻與神奇
今日的收穫來自於往日的付出
“舞動的紅樓”搬上美國舞台
《少林武魂》在百老匯遭遇規則尷尬
美國工會的力量
從非主流觀眾圈裡走出來
五 美國人的應急機制和安全意識
煙火探測器引來的騷動
安全事故突發時秩序井然
杜絕觸發火警的“絕招”
良好習慣從小培養
動物生命受到珍愛
安全教育無處不在
六 家教中的文化差異
小孩的餵養與自會吃飯
為孩子加衣暇與讓孩子‘識冷熱”
包辦代替與尊重孩子的選擇
對孩子疼愛過度與讓孩子經受磨難
父母的含蓄之愛與直露之愛
為孩子準備—切與讓孩子實現夢想
依靠子女與自食其力
七 社會禮儀中的文化差異
餐桌上的文化禮儀
公眾場合的文明禮貌
家庭中的荊艤教育
學校中的禮儀課程
文明禮儀需要內修
坐車也更講究禮儀
正式場合的穿衣禮儀
送禮時的包裝文化
個人隱私受到保護
八 觀念中的文化差異
本國中心
出國留學
文明程度
隨便退貨
誠信體系
法治意識
消費觀念
九 紐約:天堂與地獄
繁華而破舊
擁擠而不文明
開放與競爭
唐人街的中國味
十 美國的窮人與富人
貧富差距拉大
社會福利過高
教育優劣懸殊
跋
文摘
我剛從哥倫比亞大學藝術管理系拿到碩士學位。美國高校中有八萬多名中國留學生,而哥大是招收國際學生最多的高校之一。我在美國有很多中國留學生朋友,但幾乎全是學基礎學科和理工科的朋友,讀文科的朋友只占很小的比例。與我同專業的華人鳳毛麟角,我在哥大兩年期間,來自中國大陸的只有我一個。所以在中國留學生中,我是“非典型”的。
【陶繼新】
這正可以看出你超越他們之處。我一直認為,你是一個很有潛力的人,你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都在一般人之上。
【黃思路】
謝謝陶老師。其實,我當時選擇這個專業完全出於興趣。
【陶繼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過,興趣有的時候也會瞬間即逝。而你的興趣卻是可以持久的。這正是你的優勢啊!
【黃思路】
由於小時候多開發了幾樣興趣,長大後,可供選擇的範圍就相對大了點。上高中時,我決定了不以音樂為生,從那時起直到大三,我給自己設定的是一條傳統意義上、比較典型的北大學生的留學道路。北大和清華的本科畢業生多申請出國讀博士,往往拿到全額獎學金。我在北大國際關係學院讀本科的前兩三年,遵照院裡學長的先例,也計畫畢業後中規中矩地申請個政治學博士。當初大學畢業,如果成功走上這條道路,我的終極目標就是成為一名研究型人才了。
【陶繼新】
研究型人才是要耐得住寂寞的,可是,真正有成就的研究型人才,由於心底的熱愛,在研究中就有了極大的感情投入。在一般人看來寂寞的時候,他卻有了屬於自己的那一方樂園。你儘管沒有選擇做研究型工作,但我相信,你乾什麼,都會投入其中,而且還會樂在其中。
【黃思路】
在學習的路上,我一直是樂此不疲,一直到大學時,都放不下小時候開始喜歡的東西。我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就是文藝積極分子,大一暑假還再次去了愛斯本音樂學校,大二甚至認真考慮過買台舊鋼琴放在宿舍,結果由於電梯裝不下才放棄了。
【陶繼新】
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樂,從遠古時代就是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而音樂從小伴隨著你走到現在,已經成為你快樂行走必不可少的一種審美載體了。
【黃思路】
您說得太對了!我當時就是希望我的興趣成為終身職業,希望工作中永遠有快樂相伴。我一直以為一個人的職業選擇,興趣是第一要素,一輩子做喜歡的事是享受,否則就是負擔。我決定要為自己找個更活潑的職業。於是除了國際政治以外,我在北大又另修了兩個學位,經濟學和藝術學。我的想法也慢慢由“典型”向“非典型”發展——選一個綜合自己學科背景和個人興趣的專業出國留學。
【陶繼新】
在北大拿下三個學士學位,真的了不起。但是,你雖累卻快樂著。這與我有共同的感受。經常有人問我:“你累不累?”我說:“從未感覺累。”因為喜歡,所以幹得越多,反而越快樂。我一直在想,有的人閒起來會得病,有的人甚至閒起來會提前進入暮年。其實,是感到生命沒有了意義。而我們,恰恰是在忙碌之中,感受到了實現自身價值的特殊愉悅,特別是感受到了生命的成長。
現在有的人雖然成了所謂的專家,由於知識太過單一,所以,在教學以及講學中,就會顯得特別拘謹。而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學者,是需要多方面學識的。所以,你在北大學了幾個學位,這是為你未來走向更大的成功奠基。
【黃思路】
不論是否成為專家,我想一個知識淵博、興趣廣泛的人總是—個有趣的人。反思國內很多學生,選擇讀書和職業的時候,從老師、家長到自己都忽略興趣本身,這是件悲哀的事情。
【陶繼新】
這其中涉及到一個人的生命狀態,有的人乾什麼都感到無聊,都沒有興趣。而你不然,我甚至認為,你如果選擇了一個你以前未必特別喜歡的專業,但是,你會在學的過程中,重新燃起濃烈的興趣。這,也許是能夠走向成功的一個必備素質吧!
【黃思路】
我在美國的幾年,發現很多美國學生沒有中國學生聰明,但對自己所做的事情都非常熱愛、自豪。一個成功的人往往喜歡自己的職業,而要真的成為專家更要熱愛自己的專業。
【陶繼新】
你說的熱愛特別重要,它超越了興趣,這裡面還有一定的使命感存在。熱愛事業體現的是一種良好的精神與心靈狀態。而精神與心靈狀態的優劣,恰恰是一個人生命質量高低的試金石。記得你小時候寫過一篇文章,發表在《當代小學生》上,題目是“贏得起,也輸得起”。直到現在,我給校長、老師講課的時候,還在提起你的這篇文章。因為,一個人如果經不起挫折的打擊,或者在榮譽面前忘乎所以,最終還是要失敗的。
【黃思路】
在選擇這個專業的時候,我還真有您說的這種使命感。藝術管理其實是那幾年傳人我國的新概念,國內當時沒有人真正專門做這方面的研究。
【陶繼新】
魯迅先生原本學醫,後來卻棄醫從文。這其中便是使命感使然。
【黃思路】
當時我也沒有什麼人可以請教,因為還沒幾個中國人出國念這門幾乎聞所未聞的專業。不過我立刻就認定這是我的未來。
【陶繼新】
這是一般人難以做到,也是難以想像的。我想,這需要勇氣,需要挑戰精神。攻讀一個未知的學科,恰恰具有挑戰性。
【黃思路】
藝術管理這個專業其實跟MBA(工商管理碩士)挺像的,但我覺得不是學商的都適合念藝術管理,因為藝術領域的管理不同於一般的管理,管理者對藝術品創作及生產傳播最好有專業的判斷力。
【陶繼新】
我對藝術管理沒有研究。可是,我喜歡這個學科。而且,真正高層次高品位的管理,恰恰是藝術管理。我的二女兒今年要考藝術學方面的博士。
她在中國傳媒大學原來學的是電影美學專業的碩士。畢業一年後,今年才想考的。不過,有一個收穫,就是有了一個兒子。
【黃思路】
這可是最大的收穫!如果您女兒對藝術管理有興趣,我可以推薦她讀一本書,叫《向藝術致敬:中美視覺藝術管理》。這是哥大藝術管理系的系主任傑弗里教授和我國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系系主任余丁教授新近合寫的,第一部有關中美兩國視覺藝術管理的書。引用余丁教授的話說:“MBA教給學生一定要計算成本和利潤,但誰能說清藝術管理的成本呢?藝術家的創作在這些藝術管理環節中的關鍵部分是無法計算價值的,所以,管理最重要的是對藝術價值的判斷一在這個前提下管理難度很高。藝術管理的重點是如何掌控藝術家、作品和觀眾的關係。”
……
後記
三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在哥大的時候邊打工邊讀書覺都睡不夠,一畢業氣都沒喘上一口就開始在紐約上班,出國至今還未回過國。回想過去幾年,從八年前進北大開始我好像就在跟時間賽跑,排時間表永遠是見縫插針。
在這幾年裡,常有人問黃思路在幹嘛呢,也一直有人給我寫信,信箱裡堆積著的讀者來信里,有問我哥大好不好紐約怎么樣的,有問我還寫不寫東西的,有問該報考什麼大學的,還有問跟男友分手怎么辦的……來信越積越多,但是我的私余時間卻越來越少。
翻看這幾年的照片,當年的思路姐姐現在已經是阿姨。距離我1999年夏天第一次來美國學古典音樂已經整整十年了,從一個上愛滋病教育課還不好意思的十六歲高中生,到滿懷理想上京求學的北漂大學生,再到遠赴重洋的普通中國留學生,再到現在曼哈頓島上打拚的外籍上班族,我成熟了,硬朗了,開始不願意過生日了,也更懷念“逝去的青春”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而我感謝每一份經歷,不論大小與否,不論成功或挫折。
於是在陶老師的提議下就有了這本“對話”。從今年農曆大年初三開始,持續十天與陶老師每天兩小時網上對話,每天一個主題,總結在紐約見聞心得的同時也算是一次性地給大家一個更新——黃思路挺好,一如既往地忙並快樂著。
陶老師是良師亦是益友,我講故事他點評,隔著大洋才思泉涌,火花進射。陶老師下筆快,我的文字一傳送出去,聊天視窗就會顯示對方在不停地打字,不一會兒螢幕上就跳出一大段,其中少不了孔孟的語錄。陶老師更像時鐘般精準,每次對話準時開始,準時結束。就這樣,在他的鼓勵下,短短几天竟把幾年來一直沒有時間記錄的思想梳理了出來。
真心感謝陶老師百忙之中整理我們的書稿。多年未見,陶老師仍舊是當年那個神采奕奕雷厲風行的陶老師。以至我也不敢偷懶,加班加點校對修改。形式隨意,時間倉促,箇中錯誤誠望大家見諒。
是為跋。
黃思路
2009年8月於美國紐約曼哈頓
序言
對於美國教育,雖然也看過一些報刊圖書,可是,總覺得只停留在若即若離的感知層面。我想,沒有自己親歷的經驗,就形不成屬於自己的感悟。但是,對於美國教育,我又有著特別的興趣。而北京大學畢業後,在美國學習生活了三年多的黃思路,曾不止一次地接受過我的採訪,是一個十分值得信賴的忘年交。她也在尋找一個契機與載體,希望能與我交流她對美國教育的感受。
於是,我們的“對話”一拍即合。
既然是“對話”,就相對比較隨意與活潑,不過,說事論人,絕然尊重事實;抒情達意,純然發自心聲。不是故意誇張所“長”,也不有意掩飾所“短”。這屬於我們兩人的共同性格與人格操守,同時,也想讓讀者從某些側面比較真實地了解中國和美國的教育。
知“長”才能改“短”,知“短”才能思“長”。我們堅守中國教育的所“長”,也將美國教育之“長”拿來為我所用。但願我們的這個“對話”,能夠為一些有心人提供一點借鑑,對中國教育的發展有所裨益。誠如是,心愿足矣。
黃思路遠在美國,我身處中國。“QQ”,就成了我們‘對話”的唯一載體。2009年春節過後,每天上午一次對話,兩個小時,成文一萬多字。凡十次對話,共二十個小時,總計十萬多字。於是,就有了這本《說“長”論“短”中美教育——陶繼新與黃思路的越洋對話》。
“對話”結束後,黃思路沒作太多修改,稍作整理,就陸續發給了我。我一貫主張寫作的生態化,除了個別地方調整了一下順序,為每個部分起個題目,並加了小標題之外,幾乎是原汁原味地“端”了出來。可是這點“工作”,竟然拖延了幾個月。因為我每月在外採訪講課十五六天,還要獨立完成四萬多字的文章,幾乎是見縫插針地在這些必須完成的任務的空隙中完成的。所以,今天才將全部“對話”集結成書稿。總覺得對不起思路,她定然有一個期盼,那就是讓這個我們兩人共同的作品早日問世。但是,她含蓄而不加責於人,每次來信反而還總是有“感謝”的話語。所以,這令我自責的同時,又多了一份敬意。
陶繼新
2009年8月於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