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順應論

語言順應論

語言順應論順應(adaptation)原本是生物進化論中的一個概念,其被作為一種視角引入語用學研究,便出現了語言順應論。語言順應論(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或作為一種語言順應理論的語用學。

是比利時著名語言學家、國際語用學會秘書長Jef Verschueren創立的一種語言學理論。在他看來,語言使用是語言發揮功能的過程,或者說,是語言使用者根據交際語境的需要不斷選擇語言手段,以達到交際意圖的過程。這裡,順應就體現為語言的使用環境和語言結構選擇之間的相互適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語言順應論
  • 外文名: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
  • 創立人:Jef Verschueren
  • 領域:語言學
簡介,理論來源,核心概念,語言選擇,選擇保證,研究視角,

簡介

順應(adaptation,又譯為適應)原本是生物進化論中的一個概念,其被作為一種視角引入語用學研究,便出現了語言順應論。從順應出發,語言使用被看作是發話人與受話人不斷作出選擇的過程。選擇既在語言結構層面上發生,也在策略層面上展開。選擇的過程是語境和語言選擇二者相互順應的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語言使用者對交際過程的意識程度通過語言選擇突顯出來。

理論來源

維索爾倫 (Verschueren,1999) 認為,語用學是“聯繫語言現象在諸種活動形式中的使用,從認知、社會和文化入手對語言現象的綜合性觀照。”這個定義表明了語言順應論的理論來源和理論視角。

核心概念

維根斯坦將語言順應論的重要概念概括為:1)作出選擇;2)變異性;3)協商性;4)順應性;四個研究角度。這些概念組成了語言順應論的基本理論框架,同時也反映了他關於語用問題的理論視角。

語言選擇

語言使用過程是語言使用者在語言內(即結構)、外(如交際意圖)動因的驅動下不斷作出選擇的過程。這種選擇不僅體現在語言結構層面上,還同時在語言策略上進行;它不是發話人單方面的活動,而是受話人也參與的活動;選擇並非總是完全有意識的,不同的選擇在意識程度上存在差異,構成一個從完全有意識到完全無意識的量級。

選擇保證

語言選擇的範圍是變動不定的(變異性,variability),選擇的過程又是不確定的、需要不斷協商的(協商性,negotiability)。語言的順應性(adaptability)使得人們得以從一系列不定的可能性中選擇可協商的語言和策略,以便逼近交際需要達到的滿意位點。變異性和協商性是基礎,為順應性提供實質內容;順應性是語言表意功能的發揮,是語言選擇的功能性指向。

研究視角

以順應性為基點,語言順應論從以下四個方面描寫和解釋語言使用現象:順應的語境關聯成分、順應的結構對象、順應的動態性以及順應過程的意識突顯性。
語境關聯成分(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包括交際語境中必須和語言選擇相互順應的全部要素(物理維度、社交維度和心智維度)。結構對象(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包括任何一個組織層面上的語言結構和結構組織過程中所遵循的原則。動態性(dynamics of adaptability)反映的是交際原則和交際策略在協商過程中的運作,體現了選擇過程的實際運作方式。意識突顯性(salience of adaptability)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語言使用中的自返性意識,這種意思在語用層面上又叫元語用意識(metapragmatic awareness)。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