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詞目:誓江
後為矢志收復失地、安定國家的典故。
詳細釋義
典源
《晉書》卷六十二〈祖逖列傳〉~694~
逖以社稷傾覆,常懷振復之志。賓客義徒皆暴桀勇士,逖遇之如子弟。時揚土大飢,此輩多為盜竊,攻剽富室,逖撫慰問之曰:「比復南塘一出不﹖」或為吏所繩,逖輒擁護救解之。談者以此少逖,然自若也。時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進說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爭權,自相誅滅,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遺黎既被殘酷,人有奮擊之志。大王誠能發威命將,使若逖等為之統主,則郡國豪傑必因風向赴,沈溺之士欣於來蘇,庶幾國恥可雪,願大王圖之。」帝乃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招募。仍將本流徙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辭色壯烈,眾皆慨嘆。屯於江陰,起冶鑄兵器,得二千餘人而後進。
典源譯文
祖逖看到社稷傾覆,山河淪喪,常懷振興朝廷、恢復故土的壯志。他所收募的賓客義士多是一些剛烈忠勇的猛士,祖逖對他們就如同對待自己的兄弟子女一樣。當時揚州地面正鬧大饑荒,這些門客時常去打劫富豪之家,祖逖安撫勸慰性地問道:“你們又到南塘外面跑了一趟嗎?”若有人被當地差吏抓獲,祖逖則想辦法把他們救回來。好議論的人就因此說他的壞話,他卻像沒事一樣。當時皇帝剛剛在江南站穩腳跟,顧不上北伐,祖逖向皇帝進言道:“晉王室的動亂,並非是君王無道導致下面的叛亂,而是由於諸藩王爭奪權利,自相誅殺,遂使北方的夷狄有了可乘之機,致使他們得以橫行中原。現在遺留在中原的百姓備受欺凌,人人都有奮擊抗敵之志。若君王能興發國威,詔命諸將,讓如祖逖我這樣的人為統領,則各郡國的豪傑必定風從前往,那些沉溺於悲觀失望中的人也會振奮甦醒過來,復國雪恥就有了希望,願大王勉力圖之。”元帝便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領豫州刺史,給一千人的糧米,布三千匹,但不發鎧甲兵器,讓他自己籌集。於是祖逖帶領著當年一起流徙江南的部曲莊戶百餘家渡江北上,船到江中,以楫擊水而發誓說:“祖逖如果不能恢復中原而又再次渡江,就如同這江水。”嚴辭正色,悲壯激昂,大家都為之慨嘆。過江後屯於江陰,開始冶鑄兵器,招募到兩千人後繼續北上。
釋義
祖逖帥兵伐苻秦,渡江於中流,祖逖手敲船槳(中流擊揖),向眾人發誓說:“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驅逐敵寇,則如這濤濤江水,一去不返!”後遂以“誓江”等指晉祖逖統兵北伐,渡江中流,拍擊船槳,立誓收復中原的故事。後為矢志收復失地、安定國家的典故。
同源典故
擊中流楫 擊楫誓 擊楫誓中流 有如大江 誓擊中流楫 誓江
運用示例
宋 蘇軾 《表忠觀碑》:“仰天誓江 ,月星晦蒙。強弩射潮,江海為東。”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和龐佑父》詞:“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元 戴良 《懷宋庸庵》詩:“祖逖念時空擊檝,仲宣多難但登樓。”
明 趙震元《為袁石寓(袁可立子)復開封太府》:“冠八樞而奠中原,夾鹿犬麒麟之瑞。惟擊楫多當年之士。”
清 顧炎武 《京口即事》詩之一:“祖生多意氣,擊楫飛中流。”
清 徐釚 《晚發京口》詩:“已從擊楫悲荒壘,更想沉舟聽鼓鼙。”
明 韓守益《蘇武慢·江亭遠眺》詞:“擊楫中流,投鞭思濟,多少昔時豪傑。”
清
孔尚任《桃花扇·爭位》:“ 長江 不限天南北,擊楫中流看誓師。”
宋
范成大《滿江紅·千古東流》詞:“擊楫誓,空驚俗,休拊髀,都生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