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語言學:批判與套用

認知語言學:批判與套用

《認知語言學:批判與套用》是2014年10月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彥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認知語言學:批判與套用
  • 作者:趙彥春
  • ISBN:9787310046492
  • 頁數:402頁
  • 定價:52元
  • 出版社:南開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認知語言學——批判與套用》以批評的視角詳細論述了近些年十分流行的語言學流派——認知語言學的哲學思想及其套用,釐清了自索緒爾以來的各個語言學流派的主要觀點。本書的根本特點在於它不局限於具體的“專業”,而是以人類知識為背景,以科學所要求的邏輯為底色,努力在理論和套用兩個層面對認知語言學進行系統定位和縱深挖掘,從而充分吸收它所揭示的認知因素和功用價值,以期對相關理論問題進行廓清,並打破經驗與理性之間本不應該存在的對壘。全書立論基礎紮實,有論有據,創新程度高,對學科創新的科研方法有指導性意義。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對認知革命的深層關注
1.0 緒論
1.1 人類認知觀照下的認知語言學
1.1.1 語言——大言與小言的統一
1.1.2 認知語言學——認知畫面的前景
1.2 認知語言學的理論淵源
1.2.1 語言與認知的傳統探索
1.2.2 認知重新進入語言研究視野
1.2.3 認知語言學的最終形成
1.3 認知語言學的內涵和研究對象
1.3.1 對認知語言學學理基礎的再認識
1.3.2 認知語言學中的基本命題和概念
1.3.3 句法語義的關係——對認知語法的邏輯探尋
1.4 對認知語言學理論定位的思考
第二章 語言能力——認知因素的協同
2.0 緒論
2.1 隱喻能力及相關能力的界定
2.2 處於有限無限之間的語言能力
2.3 語言能力的內在性體現
2.3.1 體現於語義三角的辭彙能力
2.3.2 語言能力的機制性體現
2.4 語言學習障礙的清除
2.4.1 語言遷移問題及化解
2.4.2 石化現象問題及化解
2.4.3 語據呈現方式的革新
2.4.3.1 引入隱喻機制
2.4.3.2 引入隱喻式創造性思維
2.4.3.3 引入隱喻的形象化效應
第三章 兩種範疇觀的對立及作用範圍
3.0 緒論
3.1 範疇與範疇的爭議
3.1.1 兩種範疇觀的齟齬
3.1.2 分類的動物與構擬的世界
3.1.3 認知語言學的認知範疇
3.1.4 範疇的實質和範疇化含義
3.2 範疇的本質與現象
3.2.1 經典範疇理論的超拔
3.2.1.1 本質之於範疇
3.2.1.2 思維的範疇而非感知的範疇
3.2.1.3 邊界的確定性和成員的平等性
3.2.2 原型範疇理論的淵源及局限
3.2.2.1 家族相似性問題
3.2.2.2 原型理論問題
3.3 範疇理論關鍵字闡釋
3.3.1 所謂“明晰”與“模糊”
3.3.2 所謂“連續體”
3.4 範疇化的深層分析及是非之斷
3.4.1 “簇模型”與範疇化問題
3.4.2 “整數”擴展與範疇化
3.4.3 範疇的根本問題
3.4.3.1 原型與範疇的理論定位
第四章 非範疇化與隱喻問題
4.0 緒論
4.1 隱喻的普遍性與作用
4.1.1 隱喻與隱喻機制在語言中的定位
4.1.2 隱喻與明喻、轉喻等辭格的歸併
4.2 西方隱喻研究史回顧
4.2.1 從“修辭”到“認知”
4.2.2 對隱喻定義的評述
4.3 對隱喻本質的再思考
4.3.1 對傳統隱喻實質觀的質疑
4.3.2 替代理論問題
4.3.3 比較理論問題
4.3.4 “替代論”與“比較論”所涉及的範疇問題
4.3.5 互動理論問題
4.4 認知範式中的隱喻
4.4.1 隱喻與認知的關係
4.4.2 隱喻的認知模式
4.4.3 隱喻的時空映現
4.4.4 隱喻的概念一辭彙化過程
4.4.5 語法隱喻中的隱喻
4.5 隱喻的認知功能
4.5.1 人類組織概念系統的基礎
4.5.2 人類組織經驗的認知工具
4.5.3 認識事物的新視角
4.5.4 隱喻的類推說理功能
4.6 隱喻與詞義變化
4.7 隱喻研究及其在語言體系中的定位
第五章 理據與無理據的張力
5.0 緒論
5.1 語言的“波粒二象性”
5.2 理據性問題
5.2.1 語音理據
5.2.2 詞法理據
5.2.3 語義理據
5.2.4 像似性之於理據性
5.2.5 雅各布森對像似性的錯誤論證
5.3 任意性問題
5.3.1 對任意性問題的回顧
5.3.1.1 任意性的認識論基礎
5.3.1.2 任意性的方法論內涵
5.3.1.3 對任意性問題的系統評價
5.3.2 任意與像似的辯證
5.3.3 符號任意性——以語言系統作參照
5.4 辭彙——語義網路背後的理據
5.4.1 理據——詞源語義學的根據
5.4.2 理據的連線功能——從“打”說起
5.4.3 理據與語義結構
5.4.3.1 理據與義項網路
5.4.3.2 “基本義”——義項擴展的起點
5.3.3.3 義項的擴展路徑與網路
5.4.4 辭彙——語義網路
5.5 理據研究的現實意義
5.6 理據,任意二象性概括性評述
第六章 語言范璃卜語言系統中的單位與紉l階
6.0 緒論
6.1 基於範疇的語言系統
6.2 對詞義不同層面的關照
6.2.1 劃定詞位的必要性
6.2.2 義位在語言共時系統中的確定
6.3 語義組合原則問題
6.3.1 對組合原則界定問題的辯正
6.3.2 泰勒對隱喻式概念一辭彙化的忽視
6.3.3 對語言修辭用法和語用解讀的分析
6.3.4 非組合性的虛妄性
6.3.5 對整合觀的理論判定
6.4 語言範疇的詞典學套用
6.4.1 基本範疇的詞典學處理
6.4.2 詞典對詞義兩個層面的兼顧
第七章 對詞義的認知處理
7.0 緒論
7.1 認知語言學參照下的語義問題
7.1.1 不同方法論對意義的不同把握
7.1.2 詞義與詞典釋義的對接
7.1.3 認知結構對於詞典編纂的意義
7.1.3.1 “框架”的界定與理論定位
7.1.3.2 “框架”的分類及“框架”對詞義的制約和調節
7.2 對百科知識的關照
7.3 認知意義對認知詞典學的啟發
7.3.1 語言框架和語言意義
7.3.2 語言框架的內部結構
7.3.3 認知意義與語言意義的張力
7.4 詞典釋義新框架及其內部結構
7.4.1 範疇與詞典釋義問題
7.4.2 詞典釋義的語義學根據
7.4.2.1 詞典釋義及相關參數
7.4.2.2 詞典釋義的不同類別
7.4.3 動詞配價及詞典釋義方法
7.5 詞典釋義的現實性與理想化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