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評價

認知評價

認知評價是指個體從自己的角度對遇到應激源的性質、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況作出估計,同時也估計面臨應激源時個體可動用的應對應激源的資源。對應激源和資源的認知評價直接影響個體的應對活動和心身反應,因而是應激源是否會造成個體應激反應的關鍵因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認知評價
  • 關鍵因素:應激源
  • 意義:個體對遇到應激源的性質
  • 認知評價步驟:兩步
  • 學科:心理學
  • 領域:基礎心理學,社會心理學
步驟,影響因素,

步驟

Folkman和Lazarus(1984)將個體對生活事件的認知評價過程分為兩步:初級評價和次級評價。初級評價是個體在某一事件發生時立即通過認知活動判斷其是否與自己有利害關係。一旦得到有關係的判斷,個體立即會對事件的是否可以改變即對個人的能力作出估計,這就是次級評價。伴隨著次級評價,個體會同時進行相應的應對活動:如果次級評價事件是可以改變的,常常套用針對問題的應對;如果次級評價為應激源不可改變,則往往採用針對情緒的應對。許多研究證明,對事件的認知評價在生活事件與應激反應之間確實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影響因素

人在認識客觀事物時,其認知的結果並非完全反映客觀現實,人們產生的認知結論常常與自己的認知特徵相關,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是這個道理。當環境發生變化時,個體的主動注意與知覺選擇密切相關,而個體既往建構的認知模式、當時的情緒狀態、對變化的期望、主觀主導尋求信息的方面或對不完整信息猜測的填補、受主觀影響的記憶選擇和重組等均影響個體對客觀事件的客觀評價。
此外,個體的人格特徵、價值觀、宗教信仰、健康狀態和既往經歷均會影響對應激源的評價。社會支持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個體的認知過程,而生活事件本身的屬性與認知評價關係密切。
在對事物的認知評價中,一些學者認為持悲觀歸因模式者對消極事件作內部的、穩定的和一般的歸因,降低了個體的自尊和自信,增加了對環境變化評價為應激源的可能性。
個體對客觀事物的認知評價並非一成不變,某一事件可能被某人認為是應激性的,而對別人並非如此;同一個體可能在某時認為某事件是應激性的,而在另一時候卻不這樣認為。
由於認知評價在應激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得認知因素在疾病發生髮展中的意義已越來越被肯定。近年來已有許多心理病因學的研究工作證明,個體的認知特徵與某些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甚至軀體疾病的發生、發展和康復有密切的關係。
在應激過程中,影響個體對環境變化的認知評價除與上述因素有關外,心理防禦機制在評價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防禦機制是精神分析理論的概念,其運作過程是潛意識的,當本我的欲望與客觀實際條件出現矛盾而造成潛意識心理衝突時,個體會出現焦慮反應,此時潛意識的心理防禦機制就起到減輕焦慮的作用,此時個體的認知評價受心理防禦機制的影響。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能夠使人保持健康,而不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可能影響人際關係或損害個體的健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