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氏和詹姓

詹氏和詹姓

秦漢之前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起於女系,氏起於男系。姓為氏之本,氏自姓出。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周宣王庶子封於詹,建立詹國,為侯爵,稱詹侯,史稱詹文侯。以國為氏,即詹氏。秦漢之後,姓氏合一,詹氏也就稱詹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詹姓
  • 外文名:Zhan
  • 形成時間:秦漢之前
百度名片,基本資料,詹氏,詹姓,宗法制與詹氏淵源關係示意圖,詹史編年輯錄,

百度名片

女子稱姓,用來別婚姻;男子稱氏,用來明貴賤。西周時期,周宣王庶子封於詹,史稱詹文侯,建立詹國,封地詹成為氏號,稱詹氏。詹氏出自姬姓,是姬姓詹氏。秦漢之後,姓氏合二為一,特別到了宋朝,中國的姓氏與現代幾無二致,姓和氏統稱姓或兼稱姓氏,詹氏和詹姓也就成了同義詞,詹氏也就稱詹姓。詹姓是承襲了產生於周代的詹氏。

基本資料

詹氏

秦漢之前的氏,不是現在姓氏意義的氏,在國家產生以後(進入奴隸社會)是“明貴賤”象徵身份和地位的稱呼,是特權和地位的標誌,用以區別貴賤,有氏者為貴。詹氏自姬姓出,是姬姓的支系,為姬姓詹氏。源於周宣王支子姬至弘封於詹,肇封詹侯,西京(鹹陽)築城,建詹國。封地詹成為氏號,稱詹氏。姬至弘,字文、文祿,爵位為侯爵,尊稱詹侯,史稱詹文侯。詹氏是詹文侯這個家族的統稱,即為詹氏家族,詹某某是這個家族個體成員的稱呼。

詹姓

詹姓出自姬姓,由詹氏的稱呼發展演變而來。西周時期, 姓是固定不變的,而氏卻時常變化。氏的變化往往反映了貴族的地位和職權的變更。詹氏為姬姓,首因封地詹得氏號,子孫以國為氏,家即國,國即家,是享有家國職權和地位的稱呼,無尚榮耀。一旦封地失去,侯國爵祿不復存在,有的子孫會以其他方式命氏,而別於詹氏。有的子孫會以居住地詹邑命氏或以祖爵詹侯的詹命氏,延續詹氏,這時的詹氏已不是享有家國職權和地位的稱呼,而是表明延續詹國或詹侯這個家族標誌的稱呼。戰國時期,隨著奴隸制宗法制度的崩潰,舊有姓氏體系也逐漸混亂,出現了姓氏合一的傾向,到秦漢姓、氏合一, 姓、氏通稱姓,詹氏就稱詹姓,詹氏也就由原來別貴賤的稱呼演變成了現代姓氏意義的詹姓。詹姓是承襲了產生於周代的詹氏。
詹文侯詹氏一脈與所有由氏發展演變而來的姓氏一樣同整箇中華民族的姓氏相融相合,按照歷史的規律發展演變到今天已經成為中華姓氏的一員——詹姓(氏)。

宗法制與詹氏淵源關係示意圖

宗法分封→詹國→用姓稱氏姓氏並存(姬姓詹氏)→姓氏合一(專以詹為姓)→詹(姓氏)
姓氏(詹姓)演變示意圖姓氏(詹姓)演變示意圖

詹史編年輯錄

1、公元前807年,周宣王21年,詹文侯元年
周宣王庚午(甲午)封次子至弘為詹侯,邑安西。——《建峰詹氏宗譜》
詹氏始祖 詹文侯詹氏始祖 詹文侯
(說明:周宣王時期無庚午年,公元前807年是甲午年。原譜有誤。)
2、公元前702年,周桓王18年,詹文侯106年
(桓公十年春),虢仲譖其大夫詹父於王。詹父有辭,以王師伐虢。夏,虢公出奔虞。——《左傳》
【(桓公十年春季),虢仲在周桓王那裡進讒言誣陷大夫詹父。詹父有理,帶領周天子的軍隊進攻虢國。夏季,虢公逃亡到虞國。】
(說明:此處虢仲是指虢公林父。)
3、公元前675年,周惠王2年,詹文侯133年
(莊公十九年),王奪子禽祝跪與詹父田,而收膳夫之秩。故蒍國、邊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作亂,因蘇氏。秋,五大夫(詹父五大夫之一)奉子頹以伐王,不克,出奔溫。蘇子奉子頹以奔衛。衛師、燕師伐周。冬,立子頹。——《左傳》
【(莊公十九年),周惠王又奪取了子禽、祝跪和詹父的田地,收回了膳夫石速的俸祿。所以蒍國、邊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發動叛亂,依靠蘇氏。秋季,五位大夫擁戴子穨攻打惠王,沒有得勝,逃亡到溫地。蘇子擁著子穨逃亡到衛國。衛國、燕國的軍隊進攻成周。冬季,立王子穨為周天子。】
4、公元前674,周惠王3年,詹文侯134年
(莊公二十年)冬,王子頹享五大夫,樂及遍舞。——《左傳》
【(莊公二十年)冬季,王子穨設享禮招待五位大夫(詹父五大夫之一),奏樂及於各個時代所有的舞蹈。】
5、公元前673,周惠王4年,詹文侯135年
(莊公二十一年)春,胥命於弭。夏,同伐王城。鄭伯將王,自圉門入,虢叔自北門入,殺王子頹及五大夫。——《左傳》
【(莊公二十一年)春季,鄭厲公和虢公在弭地會談。夏季,一起進攻王城。鄭厲公擁著惠王從圉門(王城的南門)入城,虢叔從北門入城。殺了王子穨和五個大夫(詹父五大夫之一)。】
(說明:據部分詹氏宗譜記載,詹父是詹文侯四世孫。據史籍資料,詹父即詹國的詹侯,具體指哪一代詹侯,待考。)
6、公元前637年,周襄王15年,詹文侯165年
三十六年,晉公子重耳過,文公弗禮。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賢,且又同姓,窮而過君,不可無禮。”文公曰:“諸侯亡公子過者多矣,安能盡禮之!”詹曰:“君如弗禮,遂殺之;弗殺,使即反國,為鄭憂矣。”文公弗聽。——《史記 卷四十二 鄭世家第十二》
【(鄭文公)三十六年,晉公子重耳路過鄭國鄭文公沒有禮待他。文公的弟弟叔詹說:“重耳是賢人,又與咱們同姓,受窮困經過您處,您不能對他無禮。”文公說:“諸侯中逃亡的公子路過此處的有很多,怎么都能按禮招待他們呢!”叔詹說:“您如果不禮待他,就殺死他,不殺,他假使返回國內,就是鄭國的憂患了。”文公不聽從叔詹的意見。】
(說明:叔詹,又稱詹伯。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庶弟友於鄭,即今陝西華縣東,傳五世至鄭文公。詹伯為鄭文公之弟,別於詹文侯世系。)
叔詹前鄭氏一世至五世世系叔詹前鄭氏一世至五世世系
7、公元前前630年,周襄王22年,詹文侯172年
四十三年,晉文公與秦穆公共圍鄭,討其助楚攻晉者,及文公過時之無禮也。初,鄭文公有三夫人,寵子五人,皆以罪蚤死。公怒,溉逐群公子。子蘭奔晉,從晉文公圍鄭。時蘭事晉文公甚謹,愛幸之,乃私於晉,以求入鄭為太子。晉於是欲得叔詹為僇。鄭文公恐,不敢謂叔詹言。詹聞,言於鄭君曰:“臣謂君,君不聽臣,晉卒為患。然晉所以圍鄭,以詹,詹死而赦鄭國,詹之願也。”乃自殺。鄭人以詹屍與晉。——《史記 卷四十二 鄭世家第十二》
【(鄭文公)四十三年,晉文公與秦繆公共同包圍鄭都,討伐鄭君幫助楚國攻打晉國,以及文公路過鄭君的無禮罪行。當初,鄭文公有三位夫人,五個寵愛的兒子,都因罪早死。鄭文公厭惡子瑕,趕走了各位公子。子蘭逃到晉國,跟從晉文公包圍鄭都。當時子蘭事奉晉文公很恭敬,晉文公十分寵幸他。他在晉暗中活動,藉機要求回鄭做太子。晉國這時想得到叔詹並殺死他。鄭文公很害怕,不敢對叔詹說,叔詹聽到這個情況,告訴鄭君說:“我曾對您說,要殺死重耳,您卻不聽從我的意見,晉國終於成為我國的憂患了。可是晉國之所以包圍鄭都就是因為我,我死了而能赦免鄭國,這是我的心愿。”於是叔詹自殺了。鄭人把叔詹屍首送給晉國。】
8、公元前前630年,周襄王22年,詹文侯172年
文公誅觀狀以伐鄭,反其陴。鄭人以名寶行成,公弗許,曰:“予我詹而師還。詹請往,鄭伯弗許,詹固請曰:“一臣可以赦百姓而定社稷,君何愛於臣也?”鄭人以詹予晉,晉人將烹之。詹曰:“臣願獲盡辭而死,固所願也。”公聽其辭。詹曰:“天降鄭禍,使淫觀狀,棄禮違親。臣曰:‘不可。夫晉公子賢明,其左右皆卿才,若復其國,而得志於諸侯,禍無赦矣。’今禍及矣。尊明勝患,智也。殺身贖國,忠也。”乃就烹,據鼎耳而疾號曰:“自今以往,知忠以事君者,與詹同。”乃命弗殺,厚為之禮而歸之。鄭人以詹伯為將軍。——《國語 卷十 晉語四》
【晉文公因討伐偷看他肋骨的曹共公,隨後又攻打鄭國,摧毀城上的矮牆。鄭國用名貴的寶物來乞和,晉文公不答應,說:“你們把叔詹交出來,我就退兵。”叔詹請求前往,鄭文公不答應,叔詹再三請求說:“用我一個人可以救百姓,安國家,君主何必對小臣如此愛惜呢?”鄭國將叔詹交給了晉國,晉人將要烹煮叔詹。叔詹說:“我希望把話說完而死,那是我的心愿。”晉文公聽他陳辭。叔詹說:“上天把災禍降給鄭國,如同曹共公偷看肋骨的事那樣,拋棄了禮儀,違背了宗親關係。我勸阻說:‘不可以這樣。晉公子十分賢明,他的左右隨從都具有做卿的才幹,如果一旦返國即位,必然得志成為諸侯的盟主,那末鄭國的大禍將無法解除。’今天大禍果然到來了。我當初尊重公子的賢明,預先覺察到禍患而加以遏制,這是聰明。現在不避個人的犧牲,挽救國家,這是忠貞。”說罷便去就刑,用手抓住鼎耳大聲呼喊:“從今以後,忠心耿耿事奉君主的人,都要落得和我叔詹一樣的下場。”晉文公於是下令不殺叔詹,待以厚禮,將他送還了鄭國。鄭文公因此任命叔詹為將軍。】
9、公元前614年,周頃王5年,詹文侯188年
(文公)十三年春,晉侯使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左傳》
【(文公)十三年春季,晉靈公派詹嘉住在瑕地(今河南陝縣西南),以防守桃林這個險要的地方。】
(說明:據詹氏宗譜載,詹嘉為晉大夫,護國大將軍,是詹文侯九世孫。)
10、公元前562年,周靈王10年,詹文侯246年
(襄公十一年),楚子囊乞旅於秦。秦右大夫詹帥師從楚子,將以伐鄭。鄭伯逆之。——《左傳》
【(襄公十一年),楚國的子囊向秦國請求出兵,秦國的右大夫詹率領軍隊跟隨楚共王,由楚王率領進攻鄭國。鄭簡公前去迎接表示順服。】
(說明:這個詹,也許是詹氏的詹,也可能是一個人的名或字。待考。)
11、公元前533年,周景王12年,詹文侯275年
(昭公九年)周甘人與晉閻嘉爭閻田。晉梁丙、張趯率陰戎伐穎。王使詹桓伯辭於晉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吾何邇封之有?文、武、成、康之建母弟,以蕃屏周,亦其廢隊是為,豈如弁髦而因以敝之?先王居檮杌於四裔,以御螭魅,故允姓之奸,居於瓜州,伯父惠公歸自秦,而誘以來,使逼我諸姬,入我郊甸,則戎焉取之。戎有中國,誰之咎也?后稷封殖天下,今戎制之,不亦難乎?伯父圖之。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原,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餘一人?」——《左傳》
【(昭公九年)周朝的甘地人和晉國的閻嘉爭奪閻地的土田。晉國的梁丙、張趯率領陰戎進攻潁地。周天子(周景王)派詹桓伯去譴責晉國說:“我們在夏代由於后稷的功勞,魏國、駘國、芮國、岐國、畢國,是我們的西部領土。到武王戰勝商朝,蒲姑、商奄,是我們的東部領土。巴國、濮國、楚國、鄧國,是我們的南部領土。肅慎、燕國、亳國,是我們的北部領土。我們有什麼近處的封疆領土?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建立同母兄弟的國家,用來護衛周室,也是為了防止周室的毀壞衰落,難道只是像不用的東西因而就拋棄了它?先王讓檮杌住在四方邊遠的地方,來抵禦山中的精怪,所以允姓中的壞人住在瓜州。伯父惠公從秦國回去,就引誘他們前來,讓他們逼迫我們姬姓的國家,進入我們的郊區,戎人於是就占取了這些地方。戎人占有中原,這是誰的罪責?后稷締造了天下,現在為戎人割據,不也很難嗎?伯父考慮一下,我們對於伯父(指晉平公)來說,猶如衣服之有帽子,樹木流水之有本源,百姓之有謀主。伯父如果撕毀了帽子,拔掉樹木塞斷水源,專斷並拋棄謀主,即使是戎狄,他們心裡哪裡會有我這天子?”】
(說明:詹桓伯,周大夫。成語“裂冠毀冕”和“拔本塞源”就是出自他的這段話。前者有三層意思:1.比喻背棄王室;2.比喻絕意仕進;3.比喻毀滅華夏文化,背離民族傳統。後者意思是:拔掉樹木的根,堵死水的源頭。比喻毀滅根本忘本叛逆。)
12、公元前?年,周赧王?年,詹文侯?年
楚王問為國於詹子,詹子對曰:“何聞為身,不聞為國。”詹子豈以國可無為哉?以為為國之本,在於為身。身為而家為,家為而國為,國為而天下為。故曰以身為家,以家為國,以國為天下。此四者,異位同本。故聖人之事,廣之則極宇宙,窮日月,約之則無出乎身者也。慈親不能傳於子,忠臣不能入於君,唯有其材者為近之。——《呂氏春秋 卷十七 審分覽第五 執一》
【楚王向詹何問如何治理國家,詹何回答說:“我只聽說過如何修養自身,沒有聽說過如何治理國家。”詹何難道認為國家可以不要治理嗎?他是認為治理國家的根本在於修養自身。自身修養好了,家庭就能治理好。家庭治理好了,國家就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了,天下就能治理好。所以說,靠自身的修養來治理家庭,靠家庭的洽理來治理國家,靠國家的治理來治理天下。這四種情況,所處的地位雖不一樣,可根本卻是相同的。所以聖人所做的事情,往大處說可以大到天地四方、日月所能照到之處,往簡要處說沒有離得開修養自身的。慈父慈母不一定能把好品德傳給兒子,忠臣的意見不一定能被君主聽取,只有修養自身的兒子和君主才接近於做到這一點。】
13、公元前?年,周赧王?年,詹文侯?年
中山公子牟謂詹子曰:“身處江海之上,心在魏闕之下,為之奈何?”詹子曰:“重生。重生則輕利。”中山公子牟曰:“雖知之,猶不能自勝。”詹子曰:“不能自勝,則從之;從之,神無怨乎!不能自勝而強弗從者,此之謂重傷。重傷之人,無壽類矣。”——《淮南子 卷十二 道應訓》
【中山公子魏牟詹何說:“我雖身處江湖過著隱居避世的生活,但心中還是老惦記著朝政,我該如何辦才好呢?”詹何回答說:“就珍惜生命吧!能珍惜生命也就能輕視利慾。”中山公子魏牟又說:“我雖然知道這個重生輕利的道理,但還是無法戰勝這名利的慾念。”詹何回答說:“你不能自制慾念,那么就聽其自然、順隨它。聽其自然、順隨它,你的精神就不會出毛病。反過來,你既不能自制慾念,又要勉強壓制不願順隨,這才會受到雙重損傷;如受到這雙重損傷的人就不會長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