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七絕

詠史七絕

《詠史七絕》是宋朝詩人寫的詩。這首詩主要講述了陸游東下過忠州後,又到歸州,有感而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詠史七絕
  • 創作年代:南宋
  • 文學體裁:七絕
  • 作者:陸游
作者簡介,作品原文,作品鑑賞,

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紹興(宋高宗年號,1131—1162)年間應禮部試,被秦檜罷黜。宋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公元1170年(乾道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工詩、文,長於史學。與尤袤楊萬里范成大並稱南宋四大家。其詩今存九千餘首,清新圓潤,格力恢宏,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作品原文

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塵到兩京。
扈蹕老臣身萬里,天寒來此聽江聲!
【其二】楚城
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

作品鑑賞

少陵先生,杜甫。杜甫曾在長安西南的少陵住過,自稱少陵野老。公元765年(唐代宗永泰元年)五月,杜甫離開成都,沿江東下,入秋抵忠州,曾在龍興寺住了大約兩個月。公元1178年(南宋淳熙五年)正月,宋孝宗召陸游東歸。這首詩是他四月間路過忠州時寫的。中原,黃河流域中下游的泛稱。兩京,唐西京長安和東京洛陽。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安祿山在范陽(今北京大興)叛變,攻陷了洛陽,次年又陷長安。安祿山本是雜種胡人,所率部隊又為契丹、奚、突厥等族,故稱其叛變為胡塵。扈蹕(bì音畢),隨從皇帝車駕。蹕本指帝王出行時禁止行人,清除道路。老臣,指杜甫。安祿山陷長安後,玄宗逃往四川,太子在甘肅即位,史稱肅宗。公元757年(至德二年),杜甫由長安奔赴鳳翔謁肅宗,並隨駕回返長安。後又因救房琯事棄官西走,輾轉流離,在忠州時已五十四歲,而陸游寫此詩時,也是五十四歲,可謂巧合。身萬里:指杜甫身在忠州,距長安很遠,不是實數。陸游原註:“以少陵詩考之,蓋以秋冬間寓此州也。寺門聞江聲甚壯。”
詠史七絕
楚城,即楚王城,遺址在歸州(今湖北秭歸)境內長江南岸。公元278年(淳熙五年),陸游東下過忠州後,又到歸州,作此詩。歸州北岸有屈原故宅,後人就其地建祠堂。從楚懷王到宋孝宗,其間大約一千五百年。
陸游在四川遊宦多年,也曾參與軍事活動,但恢復大業迄無所成,終於奉詔東歸了。他經過平生敬愛的、一生都作為學習榜樣的屈原杜甫的遺蹟,想到自己和他們類似的命運,不禁感慨萬分。這是他此行所寫這類詩中的兩首。上一首從空間著想,下一首則從時間著想,略有不同。
屈原杜甫在我國歷史上,無論從思想還是從藝術說,都是最偉大的。他們最難以企及之處就在於,生活在皇帝是天然尊長的時代,心中永遠有人民。司馬遷曾表示對屈原的不理解:“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他似乎忽略了,在列國紛爭的時代,作為服務對象的君主是可以改變的,而任何時代,與自己血肉相聯的人民則是永遠不可分割的。基於同樣的原因,杜甫在人民被統治者殘害的時候,他永遠站在人民一邊。陸游當然不會不看到這一點。同時,屈原生活的時代,楚國受秦國的欺凌;杜甫生活的時代,漢族中央政權正受到帶有民族鬥爭性質的地方叛亂的威脅,陸游更不能不想到自己和兩位先輩的境況何其相似。
古代詩歌中有詠史一類。從晉左思以來,詠史已經成為詠懷的一種常見手法。而以七言絕句詠史,則在陸游之前,唐之李商隱、宋之王安石在這方面成就尤高。陸游在他們的啟發之下,也寫過一些詠史的七言絕句。這兩首對屈原杜甫的不幸遭遇,寄予了無限同情,實際上是為自己年過半百而壯志難酬所發出的長嘆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