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點

評點

評點,文言文教學的傳統方法之一。對作品的寫作技巧和思想內容進行畫龍點睛式的評論、指點。例如,評論立意選材、布局謀篇的優劣,指點遣詞造句、技法風格的長短。要求評論中肯,言簡意賅,一語破的,發人深省,能夠培養鑑賞能力和寫作能力。可以採取多種形式:眉評(亦稱眉批),在豎排作品的上方寫上評點文字;夾評,在作品行文中間插進評點文字;段評, 在作品的每一個段落之後寫上評點文字;旁評,在橫排作品的旁邊寫上評點文字。評點的容量大,形式活,密切聯繫作品實際,激發人們積極思維。現代文教學,也可採取評點的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評點
  • 外文名:pingdian
  • 簡介:古人研讀文章的一種重要方法
  • 要義:是對話,是交流,是再創造。
  • 注意:局部與整體的關係
  • 歷史沿革:中國古代文學評論的一種形式
簡介,歷史沿革,

簡介

從方法上講,評點的要義是對話,是交流,是再創造。評點作為對話,是讀者與文本、與作者、與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讀者的交流。文本肯定是對話的第一個對象,與文本的對話是構成其他對話的前提和基礎。
在與文本的對話中,要注意局部與整體的關係。實際上,在閱讀中,作品的局部與整體是不可分割的,因為對整體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礎上的,而且,從閱讀的過程看,也是由局部到整體次第展開的,有時,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實際上關係到作品的全局,是理解作品整體的關鍵。古人講詩有“詩眼”,文有 “文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些“眼”有的關係到全篇的結構,有的關係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轉換,甚至是給全篇寫作方法和風格定調子的地方,我們在評點時就要注意到。
另一方面,對局部的理解又離不開作品的整體,局部只有在整體中才能理解,整體是局部的語言環境
與文章對話的進一步就是與作者對話,孟子講“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說可以通過對作品意義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歷史沿革

中國古代文學評論的一種形式。濫觴於南宋,如呂祖謙的《古文關鍵》就是一本評點文章的著作,宋人劉辰翁評點的《世說新語》則是以後小說評點之濫觴。葉德輝《書林清話》有劉辰翁及元人方回曾“評點唐、宋人說部、詩集”的記載。但影響還不大。影響較大的是明代歸有光的《史記》五色圈點本,對於“若者為全篇結構,若者為逐段精采,若者為意度波瀾,若者為精神氣魄”(《文史通義·文理》),各有義例。歸有光又有《評點史記》,分段加以評論。小說評點始於余象斗的《水滸志傳評林》、《批評三國志傳》、《列國志傳》等,每頁上都有一欄很短的評語。但評點都很簡單,見解也比較平庸。小說評點產生了廣泛影響的為署名李贄的兩部關於《水滸傳》的評點本,一是萬曆三十八年(1610)容與堂刻一百回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一為萬曆三十九年左右袁無涯刻一百二十回本《出像評點忠義水滸全傳》。兩種本子都有每回總評,對整個一回進行總的評論;有眉批和行批,即評語批在書眉上和字行間,對小說的某一描寫、敘述發表見解。由於這兩部評點本對《水滸傳》的思想和藝術都有較好的分析,此後,這種發表批評意見的方式便廣為流行開來。明清時期,關於史籍、散文、詩、小說戲曲等等的評點,十分普遍,如張竹坡對《金瓶梅》的評點,金人瑞對《水滸傳》、《西廂記》的評點,脂硯齋對《石頭記》(見《紅樓夢》)的評點,還有許多詩詞的評點,等等。有的還從評點所使用的顏色上分為所謂“朱批”、“墨批”等。這種批評方式的特點是:發表意見比較自由靈活,批評者可以在全書卷首的序言或總批及每回總批中,對全書或每一章回的思想藝術特點發表見解;也可以在眉批和行批中,對某一敘述、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的具體描寫,用三言五語發表看法、感想。一些作品,常常由於評點者的評點而大大擴大了影響。在明清的小說戲曲散文評點中,確有不少精闢的見解;但也存在著繁瑣為法、妄立名目的現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