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余隨筆

診余隨筆

《診余隨筆》中收錄的文章,從篇幅上說,我和先父的相差無幾,但這些文章都發端於先父。1979-1981年,中國新聞社福建分社約我父親陸續寫了一些中醫藥知識小品,由該社發往我國香港和東南亞各地中文報刊上發表,中國大陸讀者較少。有些朋友讀到我父親的文章,覺得很有意思,便敦促他續寫。由於1982年以後,先父忙於中醫臨床與文獻整理研究等工作,任務繁重,時間、精力有限,就把撰寫中醫藥知識小品這個任務交給了我。我寫的文章除發往海外,大多數是在省內報刊如《科學與文化》《福建衛生報》《福州晚報》等發表,居然也得到不少讀者的歡迎。

基本介紹

  • 書名:診余隨筆
  • 出版社:人民軍醫出版社
  • 頁數:114頁
  • 開本:32
  • 品牌:人民軍醫出版社
  • 作者:俞長榮 俞宜年
  • 出版日期:2010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9139945, 978750913994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診余隨筆》:國醫新學堂叢書

作者簡介

俞長榮(1919-2003)福建永泰人,中醫內科專家。醫承家傳,後開業行醫。1956年後,曾任福建省中醫研究所文獻研究室主任、《福建中醫藥》雜誌主編,福建中醫學院院長、教授、主任醫師,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第二屆常務理事、福建分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福建分會副會長。對《傷寒論》頗有研究。著有《傷寒論研究與臨床帶教》(即《傷寒論匯要分析》修訂新版)、《俞長榮論醫集》等著作,撰有《傷寒論精華在於診治大法》等論文。

圖書目錄

上篇 植物·動趨精匙淚物
春節話福橘
三月枇杷正當時
津津有味說橄欖
八閩珍果荔枝、龍眼
說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補益良藥,滋養佳品——蓮子
小小梨子用處大
枸杞趣談
入蔬則佳,人藥則良——生薑
滿懷資醞釀,一路惜芳菲——蜂蜜
萬年青贊
梅月說梅
不可一日無此君——竹
松樹和它的中藥夥伴
端午說艾葉·菖蒲·雄黃
一枝紅杏出牆來
六月荷花香滿塘
重九登高話茱萸
菊月談菊
花中兩絕——牡丹、芍藥
藥鋪小神仙——金銀花
漫話麻黃
雖無濟貧術,卻有回春功——金錢花
草木叢中覓良藥
花卉——婦女健康之友
伴君安睡何首烏
宣肺排膿話桔梗
調理氣機話佛手
枝頭好鳥亦朋友
談鼠說貓
青草池塘處處蛙

中篇 療病·養生
鼻咽疾病常用良藥
夏季清涼保健飲料
傳統保健飲料簡介
養生必先除“六害”
最為飲食妙品——粥
饕餮和尚·雞蛋·節食
明目養睛要訣
服中成藥宜忌
人參功奇,濫用則害
防便秘“三忌三宜”
 淋民戰 不覓仙方覓睡方
飲酒縱橫談
向陽花木易為春

下篇 醫人·醫話
攻邪派代表張從正
醫教研俱精的吳瑞甫
多驗用藥如用兵
病有標本,治有先後
從秦可卿的病說起——中醫切脈漫話
閒話“頭痛醫頭

文摘

我們用佛手,較為得心應手者,一為神經症,此類患者大多對藥物敏感,藥物偏熱偏寒極易引起不適,我們常選用佛手,很少有不良反應。如梅核氣,中醫多責之氣滯痰阻,常用方為半夏厚朴湯,但此方中厚朴偏於溫燥,代以佛手或厚朴花等溫柔之品,亦有良效;不寐(失眠)雖多責之心神不安,據我們臨床所見,由於情志抑鬱,肝氣失於條達,郁而化火以致心神不安而失眠,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據此加入佛手,使肝氣調暢,情緒好轉,睡眠自安。據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本品能抑制中樞,延長睡眠時間,則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又不謀而合了。一為脘腹痛,臨床上見有不少患者脘腹痛反覆發作,此類患者不但氣機失調,且因病幾拔拔探程久長,氣血暗耗,難以承受理氣峻藥(如枳實、莪術),唯佛手既能使“通則不痛”,又無耗傷正氣之虞,故常倚為要藥。

序言

歷代醫家或曾有諸多“小品”傳世,但父子“合著”者尚不多見。人民軍煉汽企醫出版社出版先父俞長榮先生和我“合著”的這本中醫藥小品文集,我感到非常高興,但這裡的來龍去脈需要向讀者做些說明。
這裡把合著打上引號是有原因的。書中收錄的文章,從篇幅上說,我和先父的相差無幾,但這些文章都發端於先父。1979-1981年,中國新聞社福建分社約我父親陸續寫了一些中醫藥知識小品,由該社發往我國香港和東南亞各地中頸市遷文報刊上發表,中國大陸讀者較少。有些朋友讀到我父親的文章,覺得很有意思,便敦促他續寫。由於1982年以後,先父忙於中醫臨床與文獻整理研究等工作,任務繁重,時間、精力有限,就把撰寫中醫藥知識小品這個任務交給了我。我寫的文章除發往海外,大多數是在省內報刊如《科學與文化》《福建衛生報》《福州晚報》等發表,居然也得到不少讀者的歡迎。1987年,福建中醫學院曾經將我們父子倆陸續寫的小品以《枝杏出牆》之名內部和試腿印行。此次出版,我曾建議將我們父子倆的文章做一定的“隔斷”,主要引導讀者讀先父的文章,我的就聊作點綴。但編輯部建議,將幾十篇小品文按照內容排列,更方便讀者閱讀,我覺得這樣也有道理,就不做強行分隔。書中凡文尾沒有署名的,都是先父俞長榮先生的作品。
  

序言

歷代醫家或曾有諸多“小品”傳世,但父子“合著”者尚不多見。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先父俞長榮先生和我“合著”的這本中醫藥小品文集,我感到非常高興,但這裡的來龍去脈需要向讀者做些說明。
這裡把合著打上引號是有原因的。書中收錄的文章,從篇幅上說,我和先父的相差無幾,但這些文章都發端於先父。1979-1981年,中國新聞社福建分社約我父親陸續寫了一些中醫藥知識小品,由該社發往我國香港和東南亞各地中文報刊上發表,中國大陸讀者較少。有些朋友讀到我父親的文章,覺得很有意思,便敦促他續寫。由於1982年以後,先父忙於中醫臨床與文獻整理研究等工作,任務繁重,時間、精力有限,就把撰寫中醫藥知識小品這個任務交給了我。我寫的文章除發往海外,大多數是在省內報刊如《科學與文化》《福建衛生報》《福州晚報》等發表,居然也得到不少讀者的歡迎。1987年,福建中醫學院曾經將我們父子倆陸續寫的小品以《枝杏出牆》之名內部印行。此次出版,我曾建議將我們父子倆的文章做一定的“隔斷”,主要引導讀者讀先父的文章,我的就聊作點綴。但編輯部建議,將幾十篇小品文按照內容排列,更方便讀者閱讀,我覺得這樣也有道理,就不做強行分隔。書中凡文尾沒有署名的,都是先父俞長榮先生的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