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氏平鮋

許氏平鮋

許氏平鮋為近海底層魚類。常棲於岩礁附近海域。春夏季在沿岸淺海水域生活,秋季移向深海。以魚類、甲殼類和頭足等為食。分布於西太平洋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許氏平鮋
  • 拉丁學名:Sebastes schlegelii
  • 別稱:黑鮶、黑魚、刺毛、黑寨
  • :動物界
  • :硬骨魚綱
  • :鮋形目
  • 亞目:鮋亞目
  • :鮋科
  • 亞科:平鮋亞科
  • :平鮋屬
  • 分布區域:中國渤、黃、東海;朝鮮半島、日本、鄂霍次克海
簡介,人工繁育,繁殖習性,親魚育苗管理,苗種培育,成活率、生長速度,

簡介

英 文:Jacopever
俗 名:黑鮶、黑魚、刺毛、黑寨
分類地位:鮋形目 Scorpaeniformes、平鮋科 Sebastidae、平鮋屬 Seriola
分 布:中國渤、黃、東海;朝鮮半島、日本、鄂霍次克海
形態特徵:體延長,側扁。頭大。頭上有明顯低弱的骨棱和棘。眼、口之間有尖棘3個。口大。下頜稍長於
上頜。口內有絨毛狀齒。眼間隔較寬,約等於眼徑。背鰭13棘11~13鰭條。臀鰭3棘6~8鰭條。胸鰭鰭條17~
19個。尾鰭截形,後緣圓凸。體被櫛鱗。體背部黑褐色,有不規則深黑色斑塊;腹部灰白色。體長一般在
20~30厘米。大者可達50厘米。
生活習性:3齡性成熟。生殖期在冬春季。卵胎生。仔魚表層性,常在海藻等漂浮物下聚集。
經濟價值:肉味鮮美。可燉、湯、烤、生吃。垂釣對象。沿海常見品種。可人工養殖。

人工繁育

許氏平鮋又名黑鮶(Gymnocor ymbus ternetzi))屬鮋形目、杜父魚亞目、鮶科。廣泛分布於我國渤海、黃海和東海近海岩礁地帶,日本、朝鮮沿岸也均有分布,為冷水性近海底層肉食性魚類,生長適溫1-27℃,最適生長溫度4-25℃,適鹽28‰-33.4‰。黑鮶屬兇猛肉食性,主要攝食雜魚和蝦,對頭足類和貝類的攝食量也較大。

繁殖習性

一般情況下雄性親魚2齡-3齡、雌性親魚3齡-4齡性成熟,常在10月交配,翌年4月底-5月初產仔,產仔水溫大約在12℃,屬卵胎生。人工育苗選用的親魚大多在每年的4月中下旬采捕於自然海區捕獲的即將產仔的雌性親魚,要求體表無傷、腹部膨大、手摸有顆粒狀感覺,體重1.5kg/尾-3.0kg/尾為宜,個體過大則所產仔魚的畸形率高,初產仔魚的死亡率也高。一般全長40cm的4齡雌性親魚可產仔魚10萬尾左右。

親魚育苗管理

利用海水養殖育苗室,親魚培養池水深在1.0-1.2米左右,育苗水體500m3,育苗池50個,水深在1米左右,平均水體為10m3,動物餌料培育水體200m3,植物餌料培育水體140m3。在每個動物餌料培育池中配備6一8kw加熱器控溫,充氣採用11.5kw羅茨鼓風機充氣。
1 親魚來源
我們採用的是從青島收購併在室內人工養殖一年的四齡以上的許氏平鮋100條作為親魚,雌雄比大約為2比1。親魚培養期間,進行流水培育,日換水量4一5個量程。
2 親魚的暫養及管理
親魚暫養於容積為15m3-20m3的方形或圓形水泥池中,池水水深1.0m-1.2m。自然水溫且水溫較穩定,日換水量1個全量-2個全量,長流水,充氣,光線控制在1000Lux以下。
3 親魚的前期管理
在長流水的情況下,每天早晚全量換水各一次。定時投餵新鮮的餌料,一般以鮁魚塊為主。為了防止疾病的發生,每10天左右藥浴1-2次,還可以每隔一段時間拌藥餌投餵1-3次。為了保證池底的清潔乾淨,每7天左右用軟毛刷推池底一次。
4 親魚的後期管理
許氏平鮋的生殖腺在腹腔靠近椎骨的背部,鰾的兩側各一個,未發育時為兩條細線狀的結構,許氏平鮋常在10月交配,交配時雄魚通過交接器將精液輸送到雌魚的納精囊(輸卵管)內,從而完成受精過程。在發育過程中,許氏平鮋卵巢逐漸變大,呈橢圓形的結構,同時顏色也在發生變化,其變化過程主要分為四個階段,見表2—1。
表2—1階段分期
階段分期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第四階段
主要特徵
剛完成受精作用,細線(囊)狀結構長約1.5—45px。
為白色橢圓狀狀,可明顯看到卵粒。卵粒顏色為白色。
為淡黃色橢圓狀結構,卵粒較第二階段更大,卵粒內有若干大小不等的油球,油球為淡黃色,此時卵巢呈現出淡黃色可能與油球的顏色有關。
為青灰色橢圓狀的結構,卵膜內小魚已成形,解剖鏡下可明顯看到眼、胸鰭、尾鰭等結構。
親魚發育到後期一定要保證新鮮充足的餌料,同時餌料拌以維生素c和維生素e,以供親魚發育的需要。同時保證足夠大換水量,使親魚生活在水質較好的環境中。在後期管理過程中,要慎重用藥,因為用藥可能會影響到卵的發育,從而使親魚產出崎形的魚苗,用藥還影響親魚的攝食,後期是親魚卵巢發育的主要階段,一定要保證充足的餌料,充足的營養,故要慎重用藥。此期的親魚喜歡在池中來回遊動,並且警覺性比較高。當親魚攝食量減少或不再攝食時,說明就要產仔魚了,要對池內不時的進行觀察,同時做好準備。我們統計了5月1號到10號的產仔魚時間,水溫情況,見表2—2
表2—2時間與水溫
日期
5月1號
5月2號
5月3號
5月4號
5月5號
5月6號
5月7號
5月8號
5月9號
時間
3點
1點
0點50
2點
1點30
12點30
11點40
1點30
9點30
水溫
11.6℃
12.4℃
12℃
12.6℃
12.8℃
13℃
13.4℃
13.6℃
13.6℃
從表2—2我們可以看出當自然水溫達到12℃時許氏平鮋開始產仔魚,許氏平鮋一般在半夜之後產,所以當發現池中有仔魚產出時要有專人值夜班。

苗種培育

1 仔魚布池
許氏平鮋剛產出的仔魚大約在0.4—0.8cm之間,親魚產仔後採用2種方法收集布池:一種是溢水法,將健康仔魚收集於80目網箱內,網箱置於池外集仔槽內,仔魚隨流水從親魚培育池的集仔口流入網箱。收集的仔魚計數後不斷移入預先備好的培育池;另一種為原池產仔、布池,然後將親魚移入另池產仔。仔魚布池密度控制在0.5-0.8萬尾/m3左右。
2 水質管理
育苗用水為砂濾海水,要求無污染,溶解氧5mg/L以上,pH值7.8-8.6,鹽度25‰-32‰。初產仔魚一般10日內靜水培育,微充氣,日換水1—2次,日換水率10%-50%。換水時用200目-260目篩絹網做成的網箱換水,以防止投餵的輪蟲流失。每次換水後向池中添加小球藻,使小球藻密度保持在50萬細胞/mL-60萬細胞/mL。10日後開始流水培育,使用40目-20目篩絹網換水,日流水量1個全量-3個全量,至稚魚、幼魚階段流水量加大,日流水量3個全量-5個全量,並隨仔魚的生長而適當加大充氣量。從仔魚入池的第3日開始對池底進行吸污,1日-2日投餵活餌1次。投餵人工餌料後每日吸污1次,至完全投餵人工餌料後每日吸污2次。吸污前停止充氣20分鐘-30分鐘,待糞便、殘餌及其它污物下沉後再開始吸污。仔魚全長10mm以後,每5日-6日倒池1次,一直到幼魚出池為止。
3 餌料投餵
許氏平鮋初孵仔魚口裂較大,產出後1—3天即可開口攝食,即需投餵活餌,開口餌料為輪蟲。輪蟲須用小球藻飼餵24小時以上方可收集投喂,水體中輪蟲密度保持在5個/mL-6個/mL;7日-8日後,仔魚全長8mm以上時,逐漸減少輪蟲投餵的數量,增加投餵用乳化魚油營養強化6小時-12小時的鹵蟲無節幼體,保持水體中鹵蟲無節幼體密度在0.5個/mL-1.0個/mL;12日-13日後,仔魚全長達到10mm以後,以上述鹵蟲無節幼體為主,並保持水體中鹵蟲無節幼體密度2個/mL-3個/mL,同時增加投餵小型橈足類、端足類;經20日-25日的培育,稚魚全長可達18mm以上,開始投餵死亡的成體鹵蟲、糠蝦、魚糜、配合飼料等進行馴化,直到完全攝食配合飼料為止。在自然條件下,從仔魚產出至培育到全長25mm以上的幼魚約需30日-40日。
4 適時分池、篩選及出池
為促進魚苗快速生長,減少互殘機會,應及時分池、篩選、出池。魚苗全長10mm後,進行第一次分池;稚魚全長18mm後,進行第二次分池;幼魚全長25mm後可完全攝食配合飼料,進行第三次分池,此時最好結束室內培育,出池到室外用網箱或土池培育,以加快苗種的生長速度,提高成活率。一般稚魚全長15mm-22mm時,進行第一次篩選,使用4mm網目的金屬網箱篩出大規格及小規格的稚魚,分池培育,以後根據稚魚生長情況選用相應的網目反覆篩選,以減少個體間的差異,減少互殘現象,加快苗種生長,提高成活率。
5 疾病防治
在苗種培育過程中,堅持以疾病預防為主的原則,勤觀察,勤檢查,嚴格日常管理操作,並做好如下工作:
創造良好的水環境。定時換水,定期清除池內殘餌、糞便及池底其它污物,確保水質清新、池底清潔、水體溶解氧充足,以促進苗種的生長,減少疾病發生。
保證投餵餌料的數量和質量,保證苗種培育密度適宜。投餵餌料的數量要充足,且投餵的輪蟲、鹵蟲無節幼體在投餵前須進行營養強化並達到一定的時間,以提高餌料質量。適時分池以減少培育種苗的密度,可增強苗種體質,促進生長,增強苗種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
定期全池潑灑消毒劑、微生態製劑、抗生素類藥物,以避免疾病的發生。發現疾病應儘快診斷,找出病因,對症下藥,連續治療,直至治癒為止。

成活率、生長速度

1 成活率與產子親魚個體大小的關係 我們抽樣了14條親魚進行研究,共獲初孵仔魚248.5萬尾,最終獲平均全長26mm的幼魚30.58萬尾,總成活率12.30%。在實驗中發現仔魚產出後7天內的成活率影響整個育成率,而仔魚產出後7天內由於受外界因素的干擾較少,攝食量很小,可以認為這一階段的成活率代表了初孵仔魚的質量,所以說初孵仔魚的質量是黑鮶人工育苗的關鍵之一,而該階段初孵仔魚的成活率與親魚個體大小及有一定的關係,如表2一1所示。 表3一1初孵仔魚成活率與親魚大小的關係
親魚體長(cm)
親魚體重(kg)
親魚尾數
產子尾數(萬)
7天后成活數(萬)
成活率%
出池尾數萬
最終成活率
39-42
1.2
2
23
18.2
79
15.31
66.6
40-45
1.35
8
112.6
51.9
46.1
15.27
13.6
48
1.7
1
20
4.3
21.5
0
0
51
2.1
1
32.5
3.5
7.7
0
0
49-54
2.6
2
60.3
5.1
8.45
0
0
合計

14
248.4
90

30.58
0
從表3一1反映的統計數據看,低齡親魚產仔少,產仔7天內成活率高達46%一79%,終極成活率達13.50/0-66.6%;高齡親魚產仔量大,產出的仔魚7天內成活率較低,在22%以下,並隨著人工育苗的進程逐步死亡。因此在育苗生產當中,可以根據具體條件選擇體質健康,體長38一1125px,年齡大小一般在4一7齡的低齡親魚做種魚。
2 仔魚的生長速度 魚苗的生長隨不同魚種、不同生長條件而異,即使同批魚苗在不同密度都會產生一定差異。該魚產出20天前後,以體長10mm為界,在此前魚苗增長緩慢,平均日增長0.184mm,以後進入高速生長期,日增長0.547mm,如以發育時期說明,仔魚進入稚魚期生長加快,幼魚期則更快。
3 生長與體重的關係 許氏平鮋魚苗全長和體重呈曲線增長關係,如表3一3所示 表3一2許氏平鮋早期發育階段全長與體重的關係
全長(mm)
10
11
15
16
20
21
24
25
26
30
35
38
體重(mg)
20
25.5
38
40
100
98
161
220
230
400
650
808
由圖表中看到在全長20mm以前,體重隨體長增長緩慢,20mm以後,其體重迅速增加,此也說明進入幼魚期後,魚體各個器官完備,捕食能力增強,肥滿度也隨之提高。
4 餌料系列 許氏平鮋初孵仔魚口裂較大,各個發育時期適宜投餵的餌料大小與其他海水魚類略有不同,在實驗中發現其口裂大小以及游泳捕食能力與攝食的飼料種類及顆粒大小有密切聯繫。現將許氏平鮋早期發育階段各個主要時期口裂大小、發育時相、投飼種類及飼料顆粒大小列於表3一4。 表3一3許氏平鮋早期發育階段餌料系列與生長的關係
全長(mm)
5.95
7.01
8.52
11.47
22.1
口裂(mm)
0.4
0.57
0.78
1.28

發育期
尾原基出現
尾鰭條出現
背鰭條出現
殘咬集群
幼魚
發育時間
第3天
第7天
第16天
第26天
第40天
投餌種類及大小(mm)
輪蟲(0.2)
鹵蟲無節幼體(0.48)
2號飼料(0.198-0.308)
鹵蟲幼體(0.9)
3號飼料(0.308-0.476)

從表3一4中看出,仔魚產出後第3天,全長6.0mm左右,消化道打通,其口裂大小0.4mm,輪蟲長度0.2mm,仔魚己能攝食;從游泳能力來看,仔魚尾鰭原基出現,己轉為平游,能夠捕獲游速較慢的輪蟲。第8天,仔魚全長7.01mm,口裂大小0.57mm,鹵蟲無節幼體長度0.48mm,寬度為0.21mm,仔魚能夠攝食;此時仔魚進入尾鰭條出現期,遊動能力進一步提高,能夠捕到鹵蟲無節幼體。但此時尚需加大輪蟲投餵量,以延長餌料交替時間,提高育苗成活率。第16天,仔魚全長8.52mm,種苗開始進入快速生長階段,口裂大小0.75mm,背鰭原基出現,此時雖以投食鹵蟲無節幼體為主,還應適當加投輪蟲,並可以進行配合飼料的投餵馴化,一般採用粒徑大小為198一308µm的配合飼料。第30一35天,仔魚全長12一15mm,口裂大小1.30mm左右,魚苗已能攝食308一476µm的配合飼料,若有條件可投餵培養了3一4天的鹵蟲幼體,其長度為0.9一1.lmm。第40天以後,進入幼魚期,全長18一22mm,鰭條齊備,鱗被、器官發育完全,集群明顯,殘咬加劇,以投餵配合飼料、魚蝦肉泥、魚籽等餌料為主,直至苗種分池下海。
5 投餌量 每次投餌後,通過連續檢測水體中的餌料密度及吸污檢查池底配合飼料過剩與否來確定苗種的投餌量。在整個培育期間,每尾魚苗的餌料供給總量為:輪蟲27060隻,鹵蟲無節幼體7029隻,配合飼料229克.,這些數據在許氏平鮋的人工育苗生產中有一指導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