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晏駢

許晏駢

許晏駢( 1922年3月15日-1992年6月6日,一說生於1926年),字雁冰,浙江杭州人, 出身於錢塘望族,台灣已故著名作家。 以筆名高陽著作歷史小說而聞名於世。

一生著作約90 餘部,105冊,讀者遍及全球華人世界,有人以“有井水處有金庸,有村鎮處有高陽”來描述來形容高陽作品的受歡迎程度。其中代表作品《胡雪岩》、《慈禧全傳》、《紅樓夢斷》系列等使他成為當代知名度最高的歷史小說家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許晏駢
  • 別名:字雁冰,筆名高陽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杭州
  • 出生日期:1922年3月15日
  • 逝世日期:1992年6月6日
  • 職業:作家
  • 主要成就:歷史小說
  • 代表作品:《胡雪岩》、《慈禧全傳》、《紅樓夢斷》系列等
人物生平,人物成就,筆名來由,高陽軼事,賞析,出版著作,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922年3月15日出生於浙江杭州市橫橋的世家大族。許晏駢為高陽本名,譜名儒鴻,表字雁冰。筆名高陽、郡望、史魚、孺洪等。高陽出身於錢塘望族,其父許寶朴為清秀才,壯年早逝,由母親教養成人。
1930年,父親許寶朴病逝。
1945年,抗戰結束後,從事新聞工作。
1946年,大學中途退學,以優秀成績入杭州筧橋國民黨空軍軍官學校,錄為文職人員。
高陽高陽
1948年,隨校遷至台灣高雄岡山,職銜為空軍少尉,在空軍軍官學校《筧橋報》發表文章。
1949年,隨軍赴台灣,駐居岡山。于軍中刊物、文藝活動中顯露才華。
1953年,長篇小說《猛虎與薔薇》、《霏霏》面世。
1957年,任台灣地區“國防部”參謀總長王叔銘秘書,開始進入台北文壇,文名漸起。退伍後任台灣《中華日報》主編以及《中央日報》特約主筆。
1959年,以上尉銜退役,加入報界。
1962年,以筆名高陽在《聯合報》副刊連載其首部歷史小說《李娃》,廣受好評。
1971年,與郝天俠結婚。
1974年,誕下一女,取名議今。
1981年,與郝天俠協定離婚。
1983年,結識吳菊芬,其後兩人共同生活達九年,直至高陽謝世。
1986年,自《中華日報》退休。
1987年,應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所之邀演講《<紅樓夢>及作者的背景》;同年亦受日本梅園會邀請,演講《慈禧太后與伊藤博文》。
1989年,一月,因肺病急送榮民總醫院,至三月底出院;同年三月一日,《水龍吟》獲選為《中國時報》開卷一周好書金榜;八月五日,開始在《聯合報》連載其最後一部作品《蘇州格格》。
1992年,五月十二日高陽因肺炎等重症送入榮民總醫院搶救,六月六日下午3時45分在醫院病逝,享年七十一歲。

人物成就

台灣歷史小說家高陽的眾多作品在大陸行暢銷,已將近二十年,多家出版社爭相出版,盜版書隨處可見,都說明了高陽的受歡迎程度。大陸讀者還從電視螢幕上熟悉了改編的高陽歷史小說《八月桂花香》(講述胡雪岩的故事)。不少讀者認為高陽寫歷史小說水平之高超,前無古人,今人也不能與其比美。當前歷史小說熱銷,寫歷史題材的作家層出不窮。挑出這批作家中的佼佼者與高陽做一個比較,用“武俠小說”群體做比擬,高陽可比金庸,其他的歷史小說作者最多只可比擬梁羽生之類。
提到歷史小說,首先應該做一個辨別:所謂歷史小說,一定是以史實為創作素材,忠實於歷史原貌的。就是前人常說的“七分史實,三分虛構”,如《三國演義》等。而僅僅借歷史上一些人名或某一事件來演義故事者,基本情節都是虛構的,那不算歷史小說。否則,《西遊記》也可以稱作歷史小說了,因為其中唐僧及西行取經的故事,都確實存在。辨明這一點,時下五花八門的作者自謂的歷史小說,一大批就原形畢露了。所以,歷史小說家,不同於一般的小說作者,除了豐富的生活閱歷以外,他必須具備厚實的歷史功底,具有歷史學家的深邃眼光。如此,他才有可能以小說的形式寫出歷史的真實。高陽歷史小說的一大優勢,就體現在這一方面。
高陽高陽
高陽一生經歷繁多。他本名許晏駢,字雁水,筆名郡望、吏魚等,浙江杭州人。高陽出身於江浙名門望族,杭州橫河橋許氏門第顯赫,高祖許乃釗官至江蘇巡撫。許乃釗兄許乃普是嘉慶庚辰榜眼,官吏部尚書。光緒初年的軍機大臣許庚身,再早些入值南書房的許壽彭,都是高陽的曾叔祖。到了高陽一代,時代風雲變幻,家族前清昔日的輝煌早已煙消雲散。高陽本人由於抗戰關係失學,大學未畢業便進入國民黨空軍軍官學校,當年也是有志抗戰報國的熱血青年。從學校出來,順理成章地做了國民黨空軍軍官,而後,隨軍輾轉到了台灣。一直做到國民黨參謀總長王叔銘的秘書。退伍後任台灣《中華日報》主編。高陽一生博覽群書,投筆從戎是時代的需要,他的本色仍是一介書生。也就是說,退伍之後的高陽才回歸了自我。從此,他的創作進入了黃金時代,出手極快,作品極多,個人的才識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畢生著作89部,其中絕大多數是歷史小說。
高陽最擅長的是清史,在他所有的歷史小說中,寫清代的幾乎篇篇精彩絕倫,讀者可以將其作為趣味橫生的斷代史來閱讀。不僅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發展脈絡、歷史框架都與歷史的真實面目貼近,而且,故事細節時常都有據可查。清人的筆記、野史、雜著、詩文,高陽爛熟於心,隨時成為小說創作的素材。由此旁涉開來,清代的典章制度佚聞逸事、地方風俗、民情世態,高陽都能夠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巧妙地結合到小說之中,或者通過小說完整地呈現在讀者眼前。難能可貴的是,高陽不但有史才與史學,而且有史識,對近代的重要歷史人物與事件,都有自己獨到的眼光和判斷,如對慈禧李鴻章胡雪岩,或“百日維新”、“義和團之變”等等。其歷史觀是否能夠被接受,諸位讀者可以自己判斷。比之時下一些所謂的歷史小說,毫無史識,只知道拼湊一些阿諛庸俗口味的“皇帝雜耍”故事,簡直一是在天上,一是在地下。
小說不是歷史,必須有波瀾起伏、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高陽便是一位講故事的大家。高陽歷史小說的另一大優勢,就體現在這裡。晚清歷史,頭緒紛繁,變幻莫測,“剪不斷,理還亂”。高陽卻是從容駕御,諸條線索,分別寫來,又交錯相關。在一張一弛的故事敘述過程中,晚清的歷史面貌自然地顯現出來。讀者在急欲了解故事的進一步發展的閱讀渴望中,不知不覺也熟悉了那一段史實。
然高陽出手太快,在準備不夠時,也有敗筆。尤其是非清代的歷史小說,就難免有枯燥乏味的篇章。如《金縷鞋》講述李後主的故事,那應該算是高陽的一個次品。
高陽的才氣有目共睹。高陽的學與識,既得自家學淵源,也得自刻苦的攻讀和異常豐富的人生經歷。才、識、學兼備,高陽便登上了中國歷史小說創作的最高峰。相傳“有井水處有金庸,有村鎮處有高陽”,所言非虛。

筆名來由

高陽本名許晏駢,曾用筆名高陽、郡望、吏魚、孺洪等 。高陽鼎鼎大名廣為讀者所知,其本名反不為人熟知。高陽之筆名卻有一番來由。高陽一生好酒, 是一日無酒就一日無文章。他自封“高陽酒徒”,曾經發出這樣的感嘆:無煙無酒,生而何歡,又何必生!故有人以為他以為筆名是由“高陽酒徒”而來。然事實並非如此。 據高陽自稱,他生於杭州市許姓望族,受封於高陽,他以郡望為名,故稱高陽。

高陽軼事

高陽出身杭州門第顯赫的許氏家族,世代書香。他童年時,家門口懸掛著三塊御賜的匾額,花廳內的巨匾則是慈禧太后親書。抗日戰爭期間,高陽未能完成大學學業,文史知識都靠自修,最終卓然成家。1946年起高陽在國民黨空軍服役,1959年辭去軍職轉入報界,任《中華日報》主筆多年。高陽雖不承認自己的筆名取自「高陽酒徒」,但他一生鐘情美酒佳肴,詩酒自娛,更兼雜學旁道,九流十教,涉獵廣博,大有中國傳統文人的氣質。以高陽著作之豐、銷路之廣,他本應像金庸一樣靠筆耕而成巨富,可他竟然一生債務纏身,去世後還欠著帳。他的稿費總是用來清償高利貸的利息,為了在短時間內湊一筆錢,他動輒將著作著作權賣斷給出版社,即使書多次再版,他也得不到任何收益。疏於理財、千金散盡,也算是高陽身上的文人特徵之一。
高陽好酒如命,每餐必飲,台北的好幾家餐館都有他存放的好酒。高陽不大喝啤酒,以及加糖精的果味甜飲料,他曾斷言:啤酒不算酒,相信能得到諸多酒人的贊同。他刻過一枚八字閒章:“酒子書妻車奴餚妾”——“酒子”排第一。有一次他去日本神田淘書,隨身帶了三瓶酒,被人戲稱為“攜子訪妻”。他年輕時經常喝醉,晚年則老而彌堅,酒量愈來愈豪。有人曾對高陽說,古龍海量,一大杯酒可以直接從口中倒進肚子,速度之快,好像省略了喉管之旅,不愧為著名武俠小說家。而高陽搖搖頭:“他哪裡懂喝酒?是糟蹋酒!”
高陽高陽
高陽喜歡喝酒,而且要喝XO,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XO非常貴,高陽憑自己的工資和稿費根本喝不起。這個時候,台灣聯合報創始人王惕吾先生向他約稿,每天給他買好XO,給他送到小樓上去,而且把他的梯子抽掉,像古代的王羲之一樣,讓他進入一種意境,寫好了才把梯子搭上去。香港著名導演李翰祥是高陽的好友,他初到高陽家時很奇怪,因為在他看來一貫以寫歷史長篇飲譽於世間的大作家高陽,家中一定藏書甚多。誰知他所見到的高氏書房卻是四壁空空,最引人注意的擺設不是作家文人所必備的書籍、古玩與文房四寶,比比皆是的居然是些空酒瓶,而且以威士忌、花雕為多。
高陽嗜酒,許多關心他的朋友勸他戒酒或少喝,他幾次進醫院出生入死,出院後又悠遊酒海了。酒國英雄是永遠不老的,不肯服老。有一年除夕夜,本是家人團聚的日子,高陽卻孑然一人,投宿在外,“獨飲至無鼓,思有所語,作此律,為壬申元日試筆”:
誰何歧路亡羊泣?幾輩沐猴冠帶新。
不死酒仍日暮醉,餘生筆兆歲朝春。
客中坐客真無奈,錢上滾錢別有人。
飲半尋思誰可語,神荼鬱壘兩鬥神。
高陽為酒生,亦為酒死。他一生疏於理財,並且大部分錢財都讓他買酒肉了,直到病逝,尚背負一身債務。李翰祥打算將高陽的《荊軻》一書拍成多集電影或是電視連續劇,談妥後兩人飲酒,高陽又喝得爛醉如泥,臥於榻上鼾聲大作。李翰祥見夜已深沉,掏出衣袋裡的所有鈔票,塞在桌下,告辭而歸。但是,遺憾的是,高陽還沒有動筆將《荊軻》一書改編成影視劇本,即於1992年6月6日撒手塵寰
高陽十分敬業,創作歷史小說時,也常常用尺量地圖,在草稿紙上演算書中人物的行程,以及事情發展所需的時間,努力使自己的小說永遠經得起讀者的多方位的檢驗,而從不主觀臆造。高陽的前妻郝天俠說:“高陽先生撰寫歷史小說的技巧,以及他在寫作之前、寫作期間,對於史料鑽研的努力與創見,確有異於他人之處。他在構思新著時,未必像許多人寫文章那般,先擬好工整架構,而往往是身上一張薄紙,記下大綱,然後就像釀酒,假以時日,當這張紙變皺,又寫滿了旁人難以辨識的草字之際,即表示文思成熟,可以動筆了。高陽對於自己擁有的‘考據眼’頗為自豪,不過這也是他用工治學的結果。”
當台灣評論家尉天聰將高陽比作中國的巴爾扎克時,高陽曾詼諧地說:“愧不敢當!我跟巴爾扎克相似的,只有晚婚這一點。”高陽49歲時與22歲的郝天俠小姐結婚。婚後,生有一女取名為議今。高陽的家庭生活似乎並不美滿。據說郝天俠名下的兩幢房子,都曾借與高陽抵債。不知是否因債務關係,兩人婚姻只維持了十年。高陽後來又有了一個紅粉知己,名叫吳菊芬。兩人同居後,他的生活重新變得規律起來。早上6點起床,整個白天全部用於寫稿看書,有時為了趕工,連夜寫作,這時就叫吳菊芬為他準備宵夜。
晚年靠三張桌子寫稿養活自己和女兒。 據說高陽先生常年為報社寫稿,一天至少要寫三篇連載小說,好像是分別刋載於聯合報大華晚報、民族晚報上。為了避免搞錯情節,他準備了三張書桌,每一桌寫的故事內容不同,連稿費也各有用途,據說其中一桌是專門用來供應他的掌上明珠生活所需。

賞析

高陽先生在述史評史方面有新穎的視角和妙趣的文筆,而這方面還不是他最拿手的好戲,他的絕活,他的最大的成就是將其淵博的史學知識用於歷史小說的寫作中,創作了一部又一部精彩絕倫的歷史小說。早期,高陽先生應邀為《聯合報》副刊寫稿,他寫了歷史小說《李娃》在該副刊上連載,此作品一面世,便一鳴驚人,作品受到廣大讀者的青睞,這也成了高陽創作歷史小說的濫觴。此後,高陽一發而不可收,先後發表了《慈禧全傳》,以及關於胡雪岩的三部曲,即《胡雪岩》、《紅頂商人》、《燈火樓台》等很有分量的歷史小說,確立了高陽先生在台灣當代歷史小說家的首席地位。
關於胡雪岩三部曲是高陽先生最精彩的歷史小說之一,小說寫胡雪岩從白手起家到發家暴富,再到破產衰落的整個過程,寫得妙趣橫生、精彩無比,其故事情節引人入勝,很能抓住讀者的心。高陽先生對清代生活習俗的描寫非常生動,他是個講故事的高手,他把故事情節說得頭頭是道,不僅很有趣,很有魅力,而且也很有邏輯性,很合理,其中還隱含著豐富的關於為人準則、生活哲理、處世之道商政謀略等方面的智慧。閱讀高陽先生的歷史小說,感到很暢快,很過癮,很有啟發,常使人掩卷深思。
高陽代表作《胡雪岩》高陽代表作《胡雪岩》
高陽先生創作歷史小說是非常認真,非常敬業,非常注重實際的,在創作時,他常常用尺來量地圖,在草稿紙上演算書中人物的行程,以及計算事情發展所需的時間等,努力使自己的小說永遠經得起讀者的多方位檢驗,儘量使小說符合地理歷史等現實因素,他從不隨意地主觀臆造。所以,高陽先生的歷史小說雖然說的是歷史,有許多情節是虛構的,但讀起來卻能讓讀者感覺到非常鮮明、真實,其人物形象非常豐滿,頗具立體感。他的歷史小說,不管是情節、人物,還是風俗、文化,都是令讀者感覺到很耐看,很有思考的餘地,讀後感到意味深遠。
高陽的歷史小說給讀者以一種清晰的“場面感”,高陽寫秦朝(如《荊軻》)、寫漢朝(如《緹縈》)、寫唐朝(如《李娃》)、寫清朝(如《慈禧全傳》、《乾隆》)等,總能給人感受到那個朝代、那時社會歷歷在目的背景場面。有記者問高陽為什麼能如此清晰地描寫各個朝代,為什麼不會把不同朝代的場景弄錯了?高陽回答說:不會。他說,他寫《乾隆》,腦海里會浮現清廷興盛時的整個社會背景場面,而不會牽扯到衰敗的清末。在他看來,每個朝代每個社會的場面都不同,是不會搞混的,寫什麼時代就想到什麼場面。高陽認為之所以能這么清楚地寫,這和他的興趣有關,他平常很興趣“考據”的具體方面,他對於小說中任何小小的問題,都習慣隨時隨地地考據,直到弄清楚為止。
高陽先生對清史的研究最為深入,所以,在他的歷史小說中,寫清代的那些作品是最為精彩的。如《慈禧全傳》、《胡雪岩全傳》、《曹雪芹全傳》、《乾隆韻事》、《恩怨江湖》、《狀元娘子》、《再生香》、《清末四公子》、《同光大志》、《楊乃武與小白菜》等,全方位地展現清代社會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清代的許多重要人物。他對清代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發展狀況、當時的風俗等,都相當熟悉。高陽先生在創作小說前,不僅閱讀正史,還參閱了大量清人的筆記、野史、雜著、詩文及民間傳說,充分了解當時的歷史畫卷,使得他創作的小說貼近史實、細節真實,場面很真切。讀他寫的清代歷史小說,不難發現,他把清代的典章制度、地方風俗、民情士風、佚聞逸事等展現在他的小說之中,宛如一幅真實的歷史畫卷。讀者可以從他的小說中看到清代社會包羅萬象的細節形象。從宮中禮儀、朝廷慶典、太子典學、皇帝選後、御醫問診、狩獵祭天等,到科場鄉場、武林、禪林、儒林等,再到錢莊票號典當洋行漕運、沙幫等等,讀者從他的小說中所感受的,幾乎是無所不有,活脫脫是清代全景社會的具體展現。可以說,高陽先生還原了一個遠離我們多年的清代歷史場景,他以大量的筆記史料補充正史的記載,將考證後得出的歷史事實放到歷史小說中,進行形象、具體、生動地敘述和描繪,使他的小說精彩萬分。
高陽先生創作小說善於根據讀者的興趣來寫,他像過去的說書藝人,用老百姓喜愛的語言和方式來講故事。比如,晚清歷史,頭緒紛繁,變幻莫測,高陽卻能從容駕御,在一張一弛的故事敘述中,在跌宕起伏的情節演繹中,在豐富多彩的歷史畫卷中,讓人物和情節真實、自然地顯現出來,讀者閱讀起來很清晰,感到既形象又生動,喜歡跟著作者的敘述逐漸進入小說的境界。
高陽說:“寫作往歷史找,做人要向前看。”高陽興趣具體的歷史考據,喜歡寫歷史小說,但他做人卻很陽光地向前看,向前去思考。他做人很積極。

出版著作

1951年,高陽開始了他的歷史小說創作歷程。一生創作頗豐,著作約90餘部,105冊,讀者遍及全球華人世界。其中代表性作品有《紅頂商人胡雪岩》三部曲、《慈禧全傳》、《紅樓夢斷》全集等。高陽精通清代歷史掌故,其作品中對於清代歷史有著獨特的研究深度,也是他最為拿手的部分。他也是著名的紅學家

人物評價

出版家霍寶珍曾言:“中國大陸有十一億人口,也沒有出過一個高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