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惕吾
- 別名:王瑞鐘
- 出生地:浙江東陽
- 出生日期:1913年10月
- 逝世日期:1996年
- 主要成就:創辦台灣最大的報業集團《聯合報》
人物介紹,兩岸鄉情,事跡,
人物介紹
《聯合報》的前身是王成章創辦(後由林頂立接辦)的《全民日報》、王惕吾創辦的《民族報》和范鶴言創辦的《經濟時報》,這3家報紙於1951年9月16日合併聯合版,由王惕吾任董事長,林頂立任發行人,范鶴言任社長,1952年改名為《聯合報》。後因各種原因,林頂立與范鶴言相繼退出,《聯合報》就成為王惕吾一人的獨有企業。王惕吾秉持“投資投資再投資、進步進步再進步”的原則,苦心經營幾十年,將《聯合報》由一家最初連員工的薪金都難以支付的小報,發展成為當今台灣最大的報業集團。現在,《聯合報》的員工達1000多人,並且從1963年開始發行海外版。此外,聯合報報業集團擁有《經濟日報》、《民生報》、《中國論壇》、《聯合月刊》、《聯合文學》等多種報刊,還在紐約和巴黎等地辦有《世界日報》和《歐洲日報》。《聯合報》的發行量在130萬份左右。
1957年改任發行人兼“台北之家”主任委員。1960年9月當選為台北記者公會理事長和台北報業公會理事長。1967年創辦《經濟日報》,任發行人兼常務董事。1970年4月任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3組督導組委員。1974年建立中國經濟通訊社與聯經出版事業公司。翌年組建《中國論壇》社。1976年2月在美國創辦《世界日報》,於紐約、舊金山、洛杉磯三地發行,並任董事長。
1969年當選國民黨十屆中央委員、1979年12月進入國民黨中常會,參與黨政決策,時稱“中常委報人”。曾任台北記者公會理事長,台北市報業公會理事長。現任中正學術基金會董事長,世界中文報業協會副主任,“國際新聞協會”台灣分會會長,體育協進會常務理事,田徑協會理事長,台北奧林匹克委員會執行委員,“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委員”,新聞協會、外交協會理事,中央通訊社董事,亞洲信託公司董事長等職。1969年4月起連續當選國民黨第十至十二屆中央委員、十一屆四中全會起任中央常務委員。1988年7月被聘為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1990年選任“國是會議”籌備委員,“國家統一委員會”委員。晚年捐資在其故鄉創辦醫院、學校。1991年投入巨資,創建了美國華隆醫藥公司,並將其第一個中藥科學研究中心設在美國加州矽谷附近的史丹福大學科學園區。1996年3月11日在台灣病逝。
兩岸鄉情
王惕吾,浙江省東陽市歌山鎮王村光人,從小在東陽城裡由娘舅培養讀書,1928年畢業於東陽中學,後入黃埔軍校八期。他是台灣大名鼎鼎的報業巨子——台灣《聯合報》的創始人。上世紀五十年代,在他的創議 下,以3萬元資金起家,將《民族報》、《全民日報》和《經濟時報》三家民營報歸併組合成《聯合報 》。《聯合報》社成立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經過艱苦創業,不斷革新,如今聯合報系已成 為全球最大的華人民營中文報系:在島內,擁有《聯合報》、《聯合晚報》、《民生報》和《經濟日報》;在海外,擁有法國的《歐洲日報》,美國、加拿大的《世界日報》和泰國的《聯合報》等 。王惕吾生前親任報社社長、發行人和報業集團董事長,並出任世界中文報業協會副主席。(韋俊世)
事跡
堅守中國人立場 弘揚大中華文化
2003年3月21日,東陽中學校友在上海《聯合時報》上撰文回顧王惕吾辦報事業時說,王惕吾生前非常強調自己是中國人,要為中國人服務,他曾公開表示:“我們是中國人,我堅守中國人的立場,辦報紙絕不是為某些政客,而是為中國人服務,為中華文明服務。”王惕吾的大女兒王效蘭介紹說,她父親堅信報社的成功其決定性因素不是資本,為中國人服務的大方向才是根本。王惕吾先生身體力行,以行動實踐了自己的誓言。王惕吾的目光是面向全世界,為全世界的華僑華人服務,他不斷拓展發行範圍,把《聯合報》航空版發行到全球126個國家和地區,發行量超過300萬份。王惕吾希望通過他的報紙,促成世界各地華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向全世界散布中華文化的種子,發出中國人的聲音,使全球所有華僑華人都能揚眉吐氣。王惕吾為了弘揚中華文化,把兩岸共同的中 華文明發揚光大,他還創辦了聯合出版事業公司,成立國學文獻館,捐資新台幣6億元設立《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等,來推動中華文化事業。王惕吾對中華文化的推崇和思考幾乎達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1980年他因病赴舊金山休養期間,還在絞盡腦汁,深思熟慮中國文化問題。他在策劃如何搞 一個有關中國文化的出版計畫,他認為應該出版一套中華文化叢書,而且取材一定要廣、要精、要體現中華文化的精髓;文筆要深入淺出,使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各階層中國人中得到進一步傳播 、繼承並發揚光大。王惕吾病癒回台的第二天,就立即組織有關人員進行規劃、實施。經過不斷努 力,終於正式出版了《中國文化新論》共十三冊。
為了使中華文化在新時代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王惕吾非常重視“追求進步、追求科學、追求 現代化”的報業科技革新。他說:“凡是進步的,都要加以追求。”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王惕吾用心研究中文檢字排字自動化,第一台中文自動鑄排機在台問世,並於1966年在聯合報首先啟用, 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廣泛關注,標誌著中文報業自動化時代的來臨。七十年代中期,王惕吾開始研究電腦檢字與排版,並請知名電腦專家進行專門研究與開發,《聯合報》於1982年正式使用電腦檢排,開創了中文報業進入電腦編排的新紀元。
創建台北東陽同鄉會 樂為兩岸鄉親做好事
台北東陽同鄉會,坐落在台北市四維路52巷3號二樓,王惕吾先生就是它的創始人。很多東陽老鄉身在台灣,心繫祖國大陸,時刻想念家鄉的親人和一草一木。王惕吾對此有切身體會,早在數十年前,他就主動創議成立同鄉會,主辦《東陽簡訊》,寄託、溝通與祖國大陸的親情;資助購置同鄉會會館;幫助老鄉創業、就業;創設同鄉子女獎學金和留學無息貸款,鼓勵學子們用功讀書,積極上進。在頒發獎學金的餐會上,王惕吾先生懇切致詞,勉勵同學們“要努力吸取新知識,不斷求新求進……學成後要不忘回饋社會。”媒體報導,王惕吾對待報社員工親如家人。1961年他就開始實施“員工互助辦法”,做了很多實事。例如:為員工辦理社會保險;貸款為員工購置房屋;成立員工診療所、託兒所和員工“南園”休假中心;1996年又捐資1億元新台幣,建立員工子女就學資助金等,受到員工們的普遍歡迎。
為了表彰和紀念王惕吾先生對旅台東陽同鄉的關懷以及所作的突出貢獻,鄉親們在同鄉會館內設立“惕吾堂”,1992年王惕吾八十大壽期間這裡設定“壽堂”,鄉親們絡繹不絕前往祝壽。
王惕吾生前情系祖國大陸家鄉,特別牽掛母校東陽中學。1990年,王惕吾捐贈100萬美元設立獎學基金,獎勵母校的優秀學生,對東陽市考取高中和大學以及參加國家和省級政府主管部門主辦的各科競賽、考試的優秀學生,均分別給予獎勵。此項獎學基金至今已頒獎十多屆,發放獎金近400萬元。對留學美國的,還設立東陽籍留美學生獎學金,已有40多人受助赴美留學,給每位留美學生以 2—4萬美元的獎金,至今,已發放100多萬美元。僅1990年至1992年王惕吾就專門捐資330萬元人民幣,建造東陽中學體育館、教工宿舍、女生宿舍等,作為對母校校慶的獻禮。為幫助母校爭創省級重點中學,王惕吾又捐資800萬元人民幣,用於建造省內一流的教學活動中心。
為幫助家鄉發展現代化農業,提高農民收入,王惕吾出資委託浙江農業大學為東陽培訓專業人才,分批選送約680餘人進行培訓,資助經費美金20餘萬元。
王惕吾先生還為家鄉捐資1000萬港元建成王村光國小;捐資300萬港元和300萬元人民幣建造巍山鎮初級中學;捐資500萬美元建成巍山醫院。在東陽市區,又分別捐資500萬美元和800萬元人民幣 ,建造了東陽市急救中心和東陽市圖書館。王惕吾先生心懷祖國,情系桑梓,為兩岸鄉親所做的好事,家鄉人民永誌不忘。
促進兩岸交流 渴望祖國統一
王惕吾先生一直對祖國前途和命運十分關切,希望“中國強大,五族共和,依靠文化,復興中華”。他說:“祖國五族共和,靠文化傳統,兩岸未來能夠團結在一起,復興中華,也是靠文化。”他積極主張兩岸統一,反對“台獨”。從1988年開始,《聯合報》增擴有關祖國大陸的版面,大量報導祖國大陸的新聞,以促進兩岸相互間的了解認同和交流合作。王惕吾清醒地認為:“惟有一個大而統一的中國,才能使中國人擺脫幾百年來受西方列強侮辱與歧視的命運,在世界舞台占有一席之地。”1992年年底,《聯合報》在頭版頭條刊登該報記者從北京發回的一條新聞,報導李瑞環在接見來自台灣和海外華僑新聞界代表時表示:如果台灣搞“獨立”,中國堅決不答應,即使“犧 牲流血,在所不惜”。為此,遭到一小撮“台獨”分子的仇恨,他們針對《聯合報》煽動什麼“退報運動”並暗地進行恐怖破壞,台北《聯合報》總部大樓電梯被炸,紐約及舊金山的《世界日報》 報社被縱火等。但“台獨”分子的倒行逆施絲毫動搖不了王惕吾堅守一個中國、主張兩岸統一的堅 定立場。
王惕吾先生雖然於1996年3月12日與世長辭,但他創辦的《聯合報》和“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 仍將繼承他的事業和遺願,繼續推動中華文化事業和兩岸的交流。1997年以後,該基金會曾多次邀請祖國大陸數家媒體的記者、編輯訪問台灣並進行專業交流。王先生的長女、《聯合報》現任發行人王效蘭也非常重視兩岸的新聞、文化交流與合作,2002年10月中旬,她親自率團訪問上海,受到上海市人民政府的熱情接待。我們相信,王惕吾先生生前期盼的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一定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一定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