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崇清

許崇清

許崇清(1888—1969),出生於廣州,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許崇智堂弟。早年留學日本,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參加起草《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歷任國民政府廣州市教育局局長、廣東省教育廳廳長,中山大學校長。1949年後,許崇清歷任廣東省副省長、中山大學校長、全國政協常委。文化大革命期間,許崇清受到衝擊,幾次被批鬥,在1969年一次被批鬥後回家途中摔倒,因心臟病發作逝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許崇清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州
  • 出生日期:1888年
  • 逝世日期:1969年
  • 職業:廣東省副省長、中山大學校長
  • 畢業院校:東京帝國大學
投身革命,重視教育,教育先驅,人物家庭,

投身革命

許崇清(1888—1969),出生於廣州,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許崇智堂弟。早年赴日本留學,在日本留學時期,便從事反對滿清封建統治的革命活動,由宋教仁先生介紹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曾休學回國參加辛亥革命。1923許崇清由廖仲愷先生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受到孫中山先生和廖仲愷先生的信任,指派許崇清參加中國國民黨的改組工作。《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許崇清是負責起草人之一。孫中山先生在確定中國國民黨聯俄聯共政策的過程中,許崇清先生盡力襄助。廖承志同志稱譽許崇清是“歷史的見證人”。
1925年孫中山先生因病逝世,國民政府決定籌辦國立中山大學,許崇清先生是籌備委員。在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大革命時期,許崇清先生與中國共產黨人密切合作,積極進行教育改革。許崇清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教育任務;強調教育與革命實踐及國家建設的聯繫,教育方針應與革命的政策相一致。許崇清先生以驚人的革命膽略做了兩件大事,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寫下光輝的篇章。一是在1924年,許崇清擔任廣東省教育廳廳長期間,發起收回教會學校外國人管理權及禁止在學校內傳教的運動,影響遍及全國;二是1933年至1934年,許崇清重任廣東省教育廳廳長,陳濟棠鼓吹封建道德,強制各級學校講授《孝經》,許崇清堅決反對所謂封建道德,在華南地區引起強烈的反響,得到廣大教育界和青年學生的熱烈擁護。許崇清是華南地區教育界一面光輝的旗幟。許崇清先生精通多國文字,是最早將愛因斯坦相對論介紹到中國的學者。

重視教育

許崇清先生忠誠孫中山先生的事業和政策,堅持進步方向,盡其力所能及做有益於人的工作。許崇清多次主持廣東省教育行政工作,積極倡導工人識字教育,開拓鄉村教育和社會教育,發展師範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抗戰開始時,實施戰時教育,成績卓著。許崇清先生在建國前曾兩次擔任中山大學校長,都受到反對力量的排斥。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全國各地抗日愛國運動高漲,許崇清主張抗日,同情中山大學學生愛國運動,為西南軍閥所不滿,被調離校長職務。1940年許崇清接任中山大學代理校長,主持將中山大學由雲南澂江遷回粵北坪石的艱巨任務,為華南地區人才培養立下功勞。國民黨特務分子密告他 “引用異黨,危害中大”,1941年7月被免去代理校長職務。許崇清兩次擔任中大校長時間雖不長,但由於許崇清對學生愛國運動態度開明,既能尊重人才,大力迎攬知名學者,提倡學術研究,又親自講授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在中山大學開拓了進步自由的風氣,因而影響是深遠的。如1931年許崇清在中山大學文學院增設社會學系,何思敬、周谷城、胡體乾、鄧初民、肖雋英等先後來該系任教; 1940年許崇清聘請了王亞南、李達、洪深等一批進步教授來中大任教,對華南地區青年一代的培養,推動進步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戰爭期間,許崇清先生的政治態度是鮮明和堅定的。許崇清贊成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擁護國共兩黨團結合作、抗日救國。許崇清主張實行政治民主,堅持進步,是中國國民党進步力量的一位代表人物,得到中國共產黨人和愛國民主人士的尊敬和支持。1941年7月許崇清懷著對中國國民黨頑固派十分憤慨的心情離開坪石回到韶關,繼續主持第七戰區編纂委員會工作。許崇清專心從事教育哲學的研究。他十分重視學習毛澤東同志的《新民主主義論》。許崇清依靠中國共產黨黨員和進步文化工作者,出版了《新建設》、《教育新時代》、《陣中文匯》和《學園》四份刊物,成立新建設出版社,印刷發行進步書籍,向廣大知識分子、青年學生和中國國民黨軍隊宣傳抗戰,宣傳民主團結,宣傳孫中山先生革命三民主義的要旨,介紹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對當時華南地區的抗戰工作、民主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啟蒙教育,起了很好的作用。在中國國民黨右派實行文化禁錮的荒漠地區,許崇清先生是南中國的文化旗手。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許崇清先生繼續在中山大學任教,並擔任江蘇社會教育學院教授。許崇清堅持講授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哲學和哲學概論。他對國民政府的法西斯政策和發動內戰十分不滿,撰文抨擊獨裁專制,呼籲實行政治民主。許崇清同情和支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民主學生運動,被國民黨特務密告,1949年初,許崇清離開廣州出走香港。在香港期間,他努力學習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發表有獨立見解的教育論文,為迎接新中國的誕生、新教育事業的建設進行教育理論的準備。1949年10月,許崇清先生在港九教育工作者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大會上,熱情號召華南教育工作者“堅決和人民結合在一起,為建設統一、獨立、繁榮、民主的新中國而鬥爭”。廣州解放後,許崇清先生回到廣州,受到黨和人民政府的熱烈歡迎。1951年,許崇清重新回到中山大學擔任校長。許崇清深情地說:“我國的文教事業真正是培育人才,發展學術的事業。我獻身教育的宿願,才真正得到實現。”
許崇清先生為提高祖國人民文化教育水平,培養人才,貢獻出畢生的精力。他德高望重,桃李遍天下。許崇清先生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

教育先驅

1949年後,許崇清先生參加廣州大學的接管工作,1951年1月起擔任中山大學校長。他為中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事業奮鬥了二十年,為中山大學的改革和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許崇清是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1951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任命許崇清先生為中山大學校長,馮乃超同志為副校長。許崇清、馮乃超兩位校長,在中國文化教育界學術界享有崇高的聲望,全校師生員工歡欣鼓舞,海內外愛國人士和校友也都深慶中山大學得人。許崇清、馮乃超兩位校長努力貫徹黨和人民政府的方針政策,團結全校師生員工,穩定教學秩序,進行調整、改革,順利完成了院校調整的任務,為學科的進步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許崇清先生為中山大學操勞奮鬥到最後一息,他的辦學思想和負責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許崇清先生懷著獻身人民教育事業的心愿回到中山大學。由於許崇清非常尊敬孫中山先生,他對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的和紀念孫中山先生的這所大學,有深厚的感情。許崇清以高度的責任感,決心一定要將中山大學辦好。許崇清先生常談起孫中山先生創辦廣東大學的歷史背景和他當年參加籌備中山大學的情況。他還記得文明路舊校區禮堂上的一副對聯:“把世界文化迎頭趕上去,把中華民族從根救起來。”許崇清說,這就是我們辦校的目的和辦學方向。他經常勉勵青年學生向孫中山先生學習。1956年,許崇清在孫中山先生誕辰九十周年紀念會上,宣讀宋慶齡副委員長的紀念文章《孫中山——中國人民偉大的革命的兒子》。他說:“紀念孫中山先生,我們要發揚他忠於革命、忠於真理的革命精神,學習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和對革命事業的不變的熱誠。”他要求全校師生員工互相勉勵,共同努力,為培養千千萬萬的忠誠於社會主義祖國的人才,為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科學而奮鬥。由於許崇清的建議,學校決定將校慶改為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誕辰日。學校決定成立孫中山紀念館,許崇清指示將孫中山先生研究列為我校科研的重點。
1952年全國進行院校調整,廣州原有大專院校調整為一所綜合大學,四所專門學院,中山大學成為文理科綜合大學。院校調整後的中山大學,原來的總體規模縮小了,學科結構改變了;原來文理兩所學院的重要學科如哲學、語言、人類、天文、地質等系被調出,物理、數學、化學等系的教師調出過多,學制又從四年改為五年,師資不足,教學任務十分艱巨。許崇清、馮乃超兩位校長認為中山大學是有國際地位的大學,院校調整,中山大學被大大削弱了。他們認為各個大學都有良好的傳統,都應該保存下來。中山大學應該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面對著院校調整後的種種困難,許崇清、馮乃超兩位校長團結全校師生員工,艱苦創業。有一段時間,馮乃超同志身體不好,離校療養,許崇清先生肩負重擔,埋頭苦幹,保證了學校教學計畫的實施,並開拓了學校專業設定和科研的新局面。
許崇清先生十分重視蘇聯的教育經驗,但他主張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吸收有益的部分,不能機械照搬。1955年和1956年,高教部召開校院長和教務長會議。當時全國高校反映學生學習負擔過重,體質下降;有不少學校出現機械照搬蘇聯的教學方法的情況。許崇清校長在會上結合中山大學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改革意見。許崇清認為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健康下降,違背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應該調整教學計畫,精簡課程,改進教材教法,改變“背學生過河”的現象,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首創精神。許崇清回校後,主持會議要求各系修訂教學計畫,精簡課程,改進教學內容方法,同時,加強對學生體育鍛鍊和文藝活動的指導,從而保證了學生的健康,並提高了教育質量。他要求各系自編教材,改變完全採用蘇聯教材的做法。他積極推動學校的科學研究工作,認為這是提高教師學術水平,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途徑;教師的科研要帶動學生科研活動,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在他的倡導下,中山大學教師的科研工作和學生科研活動迅速發展,1954年冬全校只有4個學生科學小組,1956年增至78個,並成立了學生科學研究協會。由於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校園裡出現了一派欣欣向榮、生動活潑的局面。
許崇清先生非常關心教育改革。他認為中國的社會主義教仁者襟期,“它決不是一成不變的,一次規定下來永遠就是這樣的。它適應著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不斷地調整、鞏固、充實、提高,一直到社會主義建成而向共產主義過渡,它也跟著共產主義前進而成為共產主義教育”,“改革是逐步的”。 1958年,全國開展教育革命,“左”的思潮泛濫起來,影響很大,許崇清對此提出了批評。許崇清這種對人民教育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許崇清在1959年《怎樣解決人民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內部矛盾》一文中指出:“不能構想,這樣一個革命,似乎是可以一天內就完成得了,或者是搞一次‘運動’就可以一勞永逸的,更不是重新改變既成的體制和制度所能實現。這是一個新東西逐漸代替舊東西的過程。”許崇清指出:“既然這個革命所要求的是當前教育發展過程的內部矛盾的根本解決,而這些矛盾又自有其非對抗性的特徵,我們採取的方法就要適合這些特徵。”他闡明了人民教育改革的性質、任務和方法,提出進行教育改革,必須掌握人民教育發展的規律,正確對待文化科學,正確對待知識分子,不能簡單粗暴。歷史事實已經證明,許崇清的意見是真知灼見、肺腑之言。文化大革命期間,許崇清受到衝擊,幾次被批鬥,在1969年一次被批鬥後回家途中摔倒,因心臟病發作逝世。

人物家庭

許崇清的兩位哥哥許崇灝、許崇濟與堂兄許崇智一起,被稱為孫中山麾下的“許氏三傑”,在辛亥革命中立下赫赫戰功。而孫中山先生更是高度評價許家兄弟的貢獻,他讚揚許崇清的母親“教子有方”,並以牌匾相贈。
夫人廖六薇廖仲愷的侄女)。廖仲愷赴日本與蘇俄代表秘密接觸,許崇清同行,同時利用結婚的機會掩護這次秘密會晤,所以何香凝對廖穴薇說:“你們這段姻緣做了一件對國家有益的事。”
許崇清
大女兒許慧君,原中科院研究員。女婿朱光亞,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他曾擔任過中國科協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是中國工程科學界支柱性的科學家,中國“兩彈一星”的總設計師之一;
二女兒許哲君,現居美國;
長子許錫振,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畢業,先後擔任過中國航空工業設計院副院長、總設計師、總工程師;
三女許智君,退休前為暨南大學華僑醫院小兒科主任;
次子許錫揮,北京大學歷史系研究生畢業,此後一直在中山大學任教,退休前為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所主任、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