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宮殿(李達偉著散文集)

記憶宮殿(李達偉著散文集)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8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記憶宮殿》是當代作家李達偉創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於2019年8月。

該書主要寫了一個偏遠的舊城,關注舊城在發展過程中的建築、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對在舊城的變遷之中一些人的生存狀態與命運進行呈現與思考。全書共35個章節,每個部分由前文、正文、閱讀三個部分構成,然後由這些相同的結構構成一個整體的空間。整體與局部既獨立又相關,因而帶來一種“固有”形式的特徵。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記憶宮殿
  • 作者:李達偉
  • 文學體裁:散文集
  • 首版時間:2019年8月
  • 字數:143000
內容簡介,作品鑑賞,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記憶宮殿》是一部長篇系列散文,是一部記憶之書、現實之書,同時也是閱讀之書,主要寫那個偏遠的舊城,同時又努力不局限於那箇舊城,把關注點放在舊城的同時,更多關注舊城背後的東西,關注舊城在發展過程中的建築、文化等等方面的變化,以及對在舊城的變遷之中一些人的生存狀態與命運進行呈現與思考。該書在形式上進行了一些嘗試,在大部分章節之後加了一段閱讀隨記,貌似無關,又有著一些內在的聯繫,讓文本的精神內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增加了文本美學上的意義。

作品鑑賞

李達偉的《記憶宮殿》宛如迷宮,需要讀到最後,才能把他的動機與內心從隱秘處挖掘出來,把所有散落的片段串聯起來,才知道他究竟在想什麼。《記憶宮殿》在運思、布局、安排方面,體現了李達偉對於傳統散文思維的強勢突圍,共35個章節,每個部分由前文、正文、閱讀三部分構成,李達偉說“三個部分貌似無關,又希望幾部分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繫,讓文本的精神內涵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展和延伸”。這種結構類似於卡爾維諾提出的“完美的晶體”,按晶體模式結構組合起來的不同晶面不僅可以折射宇宙的無限多樣性,而且不同晶面還可以並置不同的敘事模式,體現出後現代主義追求時間的空間化特點。《記憶宮殿》中以“舊城”“看守所”“電影院”“U字樓”“探路者書店”“改造的旅館”“理髮店”“小賣部”“銀器店一號”“私人博物館”“福利院”“錄像廳”“武裝部”“獅河村”“酒廠”“供銷社”“小餐館”“教學樓”“農貿市場”“康某家”“藝術團”“故居”“圖書館”“金龍河”“陽光書店”“步行街”“宗祠”“遺址”“鬼城”“夢宮”“迷宮”等組成了劍川縣城的外形與魂魄,每一個章節都占有一個面,各個面相互連線又不發生因果關係或主從關係,從不同的部分打開閱讀的路徑,可以閱覽人類生活的多層次合理而混亂的狀態,可以得出許多不同的答案。回憶、現實、閱讀,李達偉在文中肆意運用著一切可以組織文章的手段,貌似漫不經心,實則入木三分。“記憶定格在了記憶的空間,記憶會在發酵後變得虛幻,現實總會讓人一驚,記憶的空間被層層剝落。”李達偉以獨有的時空觀念,形成了對世界存在形態的高度認識與井然秩序感,反映破碎、複雜關聯且相互指涉的世界關係。這種結構模式能夠滿足讀者開放性的認知需求,適應當今社會多元化、快節奏的要求,也體現李達偉的自我反省和對散文本身存在的無限可能性的追求,以及對散文形式的有益嘗試。
《記憶宮殿》里對曾經生活過的劍川的回憶並非傳統觀念的“敘述記憶”,而是以理性思維淡化情感元素,對記憶中的種種細節進行理性梳理,細節成為該書的主要內容。比如他第一次經過藝術團,聽到了之前很少捕獲的音符,“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愉悅感,同時也墜入了持續的憂傷之中。在那個大門口,耳膜出現了被擊打的痛感,是痛感,我能清晰地把那種痛感複述出來,與被火灼燒的痛感很相似。”淡化了情節,簡化了冗餘的語言,行文如散文又似寓言。李達偉以一種輕逸、迅捷的筆觸,賦予沉重的生活以新的形式和內容,形成個體的完善,呼喊完整的人格和堅實的存在。李達偉在《記憶宮殿》中寫一個偏遠的小縣城、一棟棟陳舊的建築,他說:“這座邊遠小城的擴展史,與我的成長史中的一些段落相互交疊,並對我的成長產生了無法磨滅的影響。”李達偉在寫一個個人生途中遇到的人,“有多少人,是以和姓同學一樣的方式從我們的世界消失的,我們沒有經過任何統計,能肯定的是很多。”“與和一樣,我們在那時從未規劃自己,我們總是被一些東西裹挾著,讓我們失去了自己,讓我們有時連談談理想的想法都沒有。”李達偉在寫一段段經典閱讀,奧爾罕·帕慕克說:“記憶,記憶的宮殿,但已經不只是記憶,還有著這么多年的時間堆積之後,對於世界和世界之內的具體的人、具體的物、具體的生命的塑性。”李達偉以“一尾魚的狀態,不停讓自己失憶,又不斷重新記憶”,最終,“在這個文本中,我努力讓時間停滯下來,我是只能觸及它的某部分時間與空間,以及在那些時間與空間生存的生命,這些生命中的一些是以別種生命的形式生存著,我聽到了他們生存艱難時發出的深重嘆息,我也看到了在有些荒誕的現實中他們的悲涼與憂悒。”李達偉對景物、人物的描寫看似漫不經心卻非常迷人,雖然是散文,但是有小說的情節與對人物內心的刻畫,簡單有力,把一切不可思議之處都用文字表現出來。
從敘述話語或風格的角度看,李達偉散文的突出特徵是敘述過程的發散性與跳躍性。《記憶宮殿》中敘述往事,關於木器街,李達偉說“現在它成了一條專門賣木器的街,內與外都釋放出好聞的各種木頭混雜的氣息,我深深嗅了一口,多種木頭的氣息緩緩地深入肺腑,我猛然打了一個噴嚏,回到記憶之中的那條街道”,完全沒有傳統語言的架構,氣味的釋放,呼吸的舒緩,噴嚏的激烈,這樣的描寫動感十足,就像電影畫面一般,文字所呈現的畫面更是在動感與靜謐之中穿行,完成了對傳統文章形式的徹底超越與顛覆。關於U字樓,李達偉說“我還會提到的是在這個二層古建築的某個房間裡,那時你需要穿過吱嘎作響的過道,進入一個幽暗的世界裡,裡面有個女的正彈奏著吉他,並輕輕哼唱著一些略微憂傷的調子,那是屬於青春期的憂傷與困惑,有時還有建築本身的憂傷。”敘事視角的革新與其說是對事物描述的變化,不如說是看待問題的思維模式的改變。第一、第二人稱在作品中的使用突破了自身作為敘述者的局限,不僅能夠同作品中其他人物對話或自白,同時可以離開作品的環境向讀者進行描述和評價,雙重身份的敘事形成了巧妙的視角越界,有限視角和全知視角交融,敘述主體與體驗主體合二為一,讓讀者最終參與到文本中,讓主題意蘊的表達更細膩透徹。
李達偉把所能想到的帶有社會文化思考的碎片囊括在“劍川小城”的話題下,建構身體遊動的建築景觀與心靈舒緩的文學叢林,形成一個多重互動指涉的社會空間,其背後的文化編碼是生活空間、文化滲透下的帶有人格象徵的心理闡發。不斷重複的三段式的文章結構與跳躍性較強的語言,產生了內容與形式的對撞張力,呈現出跳躍的思維、廣博的信息與深刻的思想,展示了一種開放、包容、多元的全新思維方式。李達偉遊蕩在劍川舊城的巷道、田野與天空之下,“我眼前就是一條正在漲起的河流,渾濁,衝擊著那些茂盛的紫莖澤蘭”,李達偉看到的不止河流,“對著那條在枯水季節流量極小的河流,我竟有些恍惚。無端恍惚,已經出現過多次。河流中,我看到最清晰的竟是左右奔突動盪不安的命運感”,他對攸關的人生問題從不同方面作各式各樣的深層次的追問,從視覺、感覺到內心體驗,最終闡發理性而系統的思考。“另一個我,另一些我,另一個靈魂,另一些靈魂。對話,對視,反思。喋喋不休,也可能是沉默寡言。沉默與孤獨。我們還能認清另一個靈魂嗎?在那箇舊城,有很多的時間和空間,可以讓我面對著自己不同的靈魂。”李達偉的每一句話表面上都是飄忽不定而且內蘊多元的,但又是確定的,無法把握而又無比確定。“我意識到只能在那片舊城裡找尋到她過去的一些影子,那時我們是在舊城中穿梭往來的人之一,我們時而是不確定的,時而是確定的,時而是憂傷的,時而是孤獨的,時而是快樂的,時而是複雜的。”李達偉感受的敏捷性與敘事表現的多變性,拆解與聚焦對比形成的張力,開闢出了一個新的意義空間,呈現出語言簡潔化傾向,以及結構上的幾何秩序感,所指層面豐富厚重。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21年5月6日,《記憶宮殿》獲得第三屆“三毛散文獎”散文集新銳獎。

作品評價

這是一部關於大理北部劍川小城的記憶之書,這也是一部追求獨特新穎散文形式的探索之書。全書每個章節都由貌似無關卻有著內在聯繫的“回憶、現實、閱讀”三個部分組成,文本的思想內涵以一種極致內心、碎片折射全局的方式展現出來。這更是一部反省傳統與當下、現實與理想割裂的思辨之書,讓我們感受到了從精神悲歌中掙脫出來,回歸到成就自己精神家園的故鄉,從小城變化進程中找到新的理想和希望。(第三屆“三毛散文獎”授獎辭)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記憶宮殿》
2019年8月
作家出版社
978-7-5212-0588-6

作者簡介

李達偉,1986年生,白族,現居大理。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有逾百萬字作品見於《青年文學》《民族文學》《清明》《大家》《百花洲》《美文》《散文》《大益文學》《散文選刊》等刊。出版散文集《暗世界》和《大河》。曾獲雲南省文學優秀作品獎、滇池文學獎、《黃河文學》雙年獎、孫犁散文獎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