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幕府末期以打倒江戶幕府為目的政治運動。狹義專指武裝討幕。廣義有時也包括“奉還大政”,即幕府和平、妥協向朝廷移交政權,也稱倒幕運動。...
1 開國政策 2 政局的轉換 3 討幕運動 4 幕府的滅亡 5 幕末的文化 幕末開國政策 編輯 1853年日本開放國門,在歐美的強硬態度下,幕府以國書的形態正式開國...
當時,在尊王攘夷運動向討幕運動發展的過程中,“攘夷論”也局部地反映了民族意識。明治初年攘夷思想仍有影響,尤其表現為不斷發生殺傷外國人的事件。...
薩摩藩有馬新七,田中謙助等人想乘此機會發起討幕運動,從而影響其藩主反幕。同年4月23日,討幕志士聚集於京都南郊伏見寺田屋,藩主島津得知該訊息立即派家臣帶藩...
尊攘運動的“名分論”觀念也逐漸克服。慶應年間(1865-1867年),從尊攘派轉化來的討幕派主張開國政策,討幕運動具體貫徹於各種現實政策之中並獲得發展。...
黑田清隆討幕運動 黑田清隆 經過數年學習,黑田清隆返回薩摩藩,開始參與倒幕運動並擔當重要角色,在慶應2年(1866年)組織薩長同盟時,代表薩摩出使長州轉達同盟意願...
討幕運動由此而獲得很大進展。後來以薩長兩軍為骨幹的官軍擊敗幕府軍,幕府將大政奉還於天皇,開啟了日後明治維新的契機。薩長同盟盟約內容 編輯 ...
隨後,薩摩藩討幕派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等人也控制了藩權。不久,這兩股力量結成討幕聯盟,成為全國討幕運動的核心,他們一方面實行政治、經濟改革,以調動農民、商人...
尊攘運動的“名分論”觀念也逐漸克服。慶應年間(1865-1867年),從尊攘派轉化來的討幕派主張開國政策,討幕運動具體貫徹於各種現實政策之中並獲得發展。...
相樂總三(1839年—1868年3月26日),原名小島四郎左衛門將滿,另有多個別名,是日本幕末時期的維新志士。他是討幕派旗下非正規軍組織赤報隊的隊長,因為不顧討...
1863年(文久3年)尊攘派在但馬生野舉兵討幕的事件。為回響大和“天誅組”舉兵,福岡藩士平野國臣等擁戴流亡的七名公卿之一澤宣嘉為首,並有來自長州的奇兵隊員...
天保改革,是日本江戶幕府的幕政和藩政改革。因改革實行於天保年間(1830~1843)...(文久3年)8月18日政變及幕府兩次對長州的征討之後,與薩摩藩同為討幕運動的...
1867年(慶應3年),薩摩藩與土佐藩之間締結的盟約。當時,土佐藩主張奉還大政、公議政體,與計畫武力討幕的薩摩藩對立。...
在尊攘、討幕運動中起領導作用,維新後參加起草《五條誓約》,是政府的核心人物,推進奉還版籍、廢藩置縣,與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一起被稱為“明治維新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