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輔助教育測量與評價》是2010年6月1日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在介紹社會學研究領域廣為流行的SPSS軟體(含Amos)套用的基礎上,介紹S-P表綜合評價、計算機自適應測驗、技能性測評與網路化評價,以及計算機自動評分等計算機輔助評價的具體套用。
基本介紹
- 書名:計算機輔助教育測量與評價
- 出版社: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6月1日
- 版次: 第1版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叢書名: 21世紀高等院校創新精品規劃教材
平裝: 232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08474564
條形碼: 9787508474564
尺寸: 25.8 x 18.2 x 1 cm
重量: 458 g
內容簡介
為適應計算機及其軟體的日益普及,及對教育領域測量與評價手段的影響,《計算機輔助教育測量與評價》改變以往教育測量與評價教科書單純地講解測量原理與方法的缺陷,將各種評價信息蒐集、整理後,在套用統計分析的方法時與相應的計算機統計軟體結合起來介紹,然後用具體案例的分析示範和統計軟體的使用說明,成為一體化的內容。
目錄
前言
第1章 計算機輔助教育測量與評價概述
1.1 教育測量與評價的產生
1.1.1 教育測驗的興起
1.1.2 美國的教育測驗運動
1.1.3 “八年研究”與教育評價的誕生
1.2 計算機輔助評價的定義與分類
1.2.1 計算機輔助評價(CAA)的定義
1.2.2 計算機輔助評價(CAA)的分類
1.3 計算機輔助評價的發展
1.3.1 從經典測驗(CTT)到項目反應理論(IRT)
1.3.2 從常模參照測驗到標準參照測驗
1.3.3 從學業成就到能力素質測驗
1.3.4 從終結性評價到形成性評價
1.4 第四代教育評價的興起
1.4.1 第四代教育評價的內涵
1.4.2 第四代教育評價的主要方法
1.4.3 將評價融入學習環境的設計
習題一
第2章 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基本原理
2.1 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基本問題
2.1.1 教育測量及其數據類型
2.1.2 教育評價及其標準
2.1.3 教育評價的類型
2.1.4 我國兩種基本的教育評價制度
2.2 教育評價對象的抽樣技術
2.2.1 抽樣的方法
2.2.2 樣本數量的確定
2.3 教育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
2.3.1 指標體系的設計
2.3.2 指標體系權集的確定
2.3.3 聚類分析及其SPSs操作
2.4 教育評價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2.4.1 教育評價資料蒐集的方法
2.4.2 教育評價資料分析的方法
習題二
第3章 教育測量與評價的質量分析
3.1 信度
3.1.1 同質性信度
3.1.2 分半信度
3.1.3 再測信度
3.1.4 評分者的信度
3.2 效度
3.2.1 內容效度
3.2.2 結構效度
3.2.3 因素分析的SPSS操作
3.2.4 驗證性因素分析的套用例舉
3.2.5 效標關聯效度
3.2.6 效度與信度的關係
3.3 難度
3.3.1 難度係數的計算辦法
3.3.2 難度的轉換
3.3.3 難度對測驗的影響
3.4 區分度
3.4.1 區分度的意義
3.4.2 區分度的計算
3.4.3 區分度對測驗的影響
習題三
第4章 測驗分數等值及其常模量表的建立
4.1 測驗分數等值及其常模
4.1.]測驗等值的含義
4.1.2 測驗分數等值的方法
4.1.3 常模
4.2 百分等級常模的建立
4.2.1 百分等級常模的意義
4.2.2 百分等級常模的建立方法
4.3 標準分數常模的建立
4.3.1 標準分數的定義
4.3.2 標準分數常模的建立方法
習題四
第5章 測驗分數的描述統計
5.1 頻數分布
5.1.1 數據的基本類型
5.1.2 頻數分布表
5.1.3 頻數分析的SPSS例解
5.1.4 頻數分布圖的SPSS操作
5.1.5 運用SPSS對復選題的描述統計
5.2 樣本的數字特徵
5.2.1 數據分布的集中趨勢
5.2.2 數據分布的離散程度
5.2.3 數據分布的形態
5.2.4 計算樣本數字特徵的SPSS例解
習題五
第6章 教育評價信息的推斷性統計
6.1 統計量的分布
6.1.1 總體的描述
6.1.2 樣本均值的分布
6.1.3 樣本方差的分布
6.1.4 t統計量
6.1.5 F統計量
6.2 參數估計
6.2.1 參數點估計
6.2.2 參數區間估計
6.3 參數假設檢驗
6.3.1 假設檢驗的基本原理
6.3.2 假設檢驗的幾個基本概念
6.3.3 單總體的Z檢驗和檢驗
6.3.4 兩總體的t檢驗
6.4 非參數檢驗
6.4.1 X2檢驗
6.4.2 單一樣本K.S檢驗
6.4.3 兩個獨立樣本的非參數檢驗
6.4.4 兩個相關樣本的非參數檢驗
習題六
第7章 教育評價信息的方差分析
7.1 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
7.1.1 方差分析概述
7.1.2 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
7.1.3 方差分析的假設檢驗
7.1.4 因素的主效應和因素之間的互動作用
7.1.5 協方差分析
7.2 方差分析的基本過程
7.2.1 SPSS方差分析過程簡介
7.2.2 完全隨機設計的單因素方差分析
7.2.3 兩因素方差分析
7.2.4 相互關聯的多因變數方差分析
7.2.5 重複測量實驗設計的方差分析
7.3 方差秩分析
7.3.1 獨立樣本的方差秩分析
7.3.2 相關樣本的方差秩分析
習題七
第8章 標準參照測驗及其鑑定
8.1 標準參照測驗及其分數解釋
8.1.1 標準參照測驗的含義
8.1.2 標準參照測驗與常模參照測驗的聯繫和區別
8.1.3 標準參照測驗分數的解釋
8.2 標準參照測驗分界分數線確立的方法
8.2.1 判斷法
8.2.2 判斷經驗法
8.2.3 經驗判斷法
8.3 標準測驗的有效性分析
8.3.1 測題質量評定
8.3.2 測驗信度的估計
8.3.3 測驗效度的分析
8.4 電腦程式化S.P表綜合評價
8.4.1 S.P表的基本概念
8.4.2 S.P表的特點
8.4.3 S.P表的生成過程
8.4.4 S.P表的套用分析
習題八
第9章 項目反應理論及其套用
9.1 項目反應理論概述
9.1.1 項目反應理論的產生
9.1.2 項目反應理論的含義
9.1.3 項目反應理論的發展
9.1.4 項目反應理論基礎模型例舉
9.2 項目反應模型的參數估計
9.2.1 項目參數己知的能力參數估計
9.2.2 聯合極大似然估計
9.3 項目和測驗的信息函式
9.3.1 項目信息函式
9.3.2 測驗信息函式
9.3.3 項目反應理論參數計算軟體IRTP簡介
9.4 項目反應理論的套用
9.4.1 題庫建設
9.4.2 題目參數等值
9.4.3 標準參照性測驗的編制
習題九
第10章 計算機輔助教育測量與評價套用例舉
10.1 計算機自適應測驗
10.1.1 計算機自適應測驗的意義
10.1.2 計算機自適應測驗的原理
10.1.3 計算機自適應測驗的實現條件與施測程式
10.1.4 計算機自適應測驗的編制步驟及策略
10.1.5 基於MET-CATS系統的自適應測試
10.2 技能性測評與網路化評價
10.2.1 IT技能性測評
10.2.2 網路化評價
10.2.3 國家國語水平智慧型測試系統簡介
10.3 計算機化閱卷
10.3.1 電子閱卷
10.3.2 網上評卷
10.3.3 計算機自動評分
習題十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