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家圩是清代初期設立的地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計家圩
- 羅馬字母拼寫:Jìjiāwéi
- 設立年份:清代初期
- 性質:歷史地名
計家圩是清代初期設立的地名。
計家圩是清代初期設立的地名。地名含義“計”為姓氏,村內有隻圩,距今300年前,從外地移一戶姓計在這圩為生,數年後形成宅。故此得名。歷史沿革清代初期形成。現已湮滅。1...
清代末葉,大官圩西岸中心埂失事多次。西南岸福定、柘林、饒家、韋家和洪潭圩(簡稱南五圩),西北岸保興、塘下、山南、周城和城子圩(北五小圩),計田4.3萬畝,系官圩“肘腋險圩”。民國年間,當局“放墾官荒”,民間墾田公司於民國18年(1929)墾田1.6萬畝。民國20年大水,官圩陸沉數月,餓殍遍野。在重...
曹計村村民委員會,1999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村境內有曹家圩、計家圩2個居民點,各取首字聯合取名為曹計。歷史沿革 解放初屬共和鄉曹計行政村;1954年4月組建永慶、中心、同心、重建4個初級社;1957年3月與新義、新星、新樂、新泰、民豐、高峰、新民、穗新8個初級社合併為共和高級社;1958年10月成立公社...
遂使數畝之家稅愈增而田愈窄矣。是欲清浮糧而浮糧愈多,欲蘇民困而民困彌甚也。此無他,立法不善之弊也。夫田間形勢,以四圍通水為一圩,而圩之大小不齊,不可以計畝限也。當每圩立一圩長,通計圩內田片若干,每片實田若干,某戶田若干,庶便稽查,可無隱漏。今各役先限田數,實起弊端。一圩之...
推收田賦,根據田圩而不根據戶,讓詭名寄託者無地容納。州縣的荒田有四千四百多頃,年終勒令農民償賦。歐陽鐸用所清理出來的漏賦和其他剩餘的零數來彌補。議論徭役及裁郵置費共有數十百條,百姓都稱便利。遷南京兵部侍郎,又升為吏部右侍郎。九廟發生火災,他自己陳請 嘉靖二十三年(1544),卒於家。次年,...
清代秀才,祖父計元勛,曾祖計尚文。與計善、計能等六兄弟時稱“嘉善六計”。謁丁清惠公墓清·計敬 五言律詩 (在秀水縣正收宇圩。丁賓,諡號清惠,明南京工部尚書)長別歸何處,春風此獨尋。六朝名世業,三問老臣心。入廟威儀在,瞻碑涕淚深。暮風號石獸,松柏更森森。楊白花清·計敬 古風 楊白花,搖落...
於是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忙轉過身故意大聲對同伴說道:"咳,今日上圩,得到一個治尿急的良方。"有人問:"莫講鬼話,治尿急還有藥方?"文古很正經地答道:"真箇,我剛才就試過,很靈,尿急了,拿一根草梗往鼻孔里搔了搔,尿就回去了。""難惹"一聽,正中下懷:我不妨試試。誰知草梗往鼻孔中一捅,鼻子...
《揚州鹽商遺蹟》匯集了揚州鹽商歷史遺蹟大小計一百五十餘個條目,涉及衙署、碼頭、街巷、會館、住宅、園林、寺廟、碑刻等多個門類。內容簡介 《揚州鹽商遺蹟》由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圖書目錄 序言 兩淮巡鹽察院署 兩淮都轉鹽運使司衙署 兩淮鹽務稽核所 淮南批驗鹽引所 儀征十二圩兩淮鹽務總棧(揚子鹽務總棧)...
劉伯溫方知師傅鬼谷子所為,深知天命難違,非人力所及,天機不可泄漏,只好以假亂真,弄假成真。從此,雜亂無章的“九寺十八堡”座落在戴家澤周邊百里之內。九寺十八堡位於里下河平原,是九座寺和十八座堡,興化以“堡”命名的村莊則多於“寨”。尤以圩南地區“九寺十八堡”而聞名。如鹵汀河畔的吳家堡今屬...
1996年,炮車街道(時稱炮車鎮)下轄22個行政村(社區),分別是龍池、張圈、四王、果園、陸營、圩北、後沙溝、前沙溝、桃園、蔣莊、河灣、張村、趙壩、墩集、黃庵、范莊、天齊、張海、劉口、宋圩、堰窪,炮車。2013年,趙壩、前沙溝2個社區和後沙溝村劃入新設立的東湖街道。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炮車...
經數年興修,至乾道九年,寧國府舊圩四十餘里,新築圩岸九里,蕪湖縣圩周二百九十餘里,合當塗縣圩共四百八十餘里,皆圩岸高厚堅固,足捍風濤,成績頗為可觀。晁公武征討沙平 沙平是宋雅州嚴道縣(今四川雅安)境外的一個部族,其居地與宋碉門寨(今四川天全)僅一水之隔。沙平共有六族。其地葫蘆里,本...
關廟圩、長直溝周圍有很多窮人參加捻軍。三月初三日(辛卯),泗州州守鄭沅率軍進剿朱山周圩捻軍,於老山南遭捻軍伏擊潰敗,鄭沅被殺。九月、十一月,藩司張學醇遣副將宋慶兩次督兵攻長直溝捻軍,未克。光緒十四年(1888年),泗州州守方瑞蘭和泗貢生江殿?編修《泗虹合志》,計19卷8冊。十九年元月,德國神甫卞...
如老圩、中圩、下圩、合塔圩、南圩等皆在乾隆至嘉慶年間築成,道光間,又築成新莊圩、林潭圩、豐樂圩等設施,疏浚了梓辛、車路、海溝等主要入海水道。在大型水利工程帶動下,各種配套和相應設施紛紛跟上,農耕經濟相對發達,這座萬盛橋就在這種經濟形勢下建立起來。董萬盛(1777—1841)是當地人,他用自己的全...
甲辰之春,余隨待吾父於吳江明府幕中,與山陰章苹江、武林章映牧、苕溪頤藹泉諸公同事,恭辦南斗圩行宮,得第二次瞻仰天顏。一日,天將晚矣,忽動歸興。有辦差小快船,雙艫兩漿,於太湖飛棹疾馳,吳俗呼為“出水轡頭”,轉瞬已至吳門橋。即跨鶴騰空,無此神爽。抵家,晚餐未熟也。吾鄉素尚繁華,至此日...
7月,農場總部遷至華城圩。1978年6月開始,根據廣東省政府和廣東省農墾局統一部署,合成農場開始接收越南歸難僑,分三批共接收越南歸難僑2124人。6月15日,根據廣東省政府的決定,國營合成農場改名為國營合成華僑農場。當年農場總人口為1.1萬人。1996年1月8日,國營合成華僑農場改場建鎮,成立合成鎮人民政府(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