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鹽商遺蹟》匯集了揚州鹽商歷史遺蹟大小計一百五十餘個條目,涉及衙署、碼頭、街巷、會館、住宅、園林、寺廟、碑刻等多個門類。
基本介紹
- 書名:揚州鹽商遺蹟
- 作者:王虎華 揚州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 出版社: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12月1日
- 頁數:382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65106040
《揚州鹽商遺蹟》匯集了揚州鹽商歷史遺蹟大小計一百五十餘個條目,涉及衙署、碼頭、街巷、會館、住宅、園林、寺廟、碑刻等多個門類。
《揚州鹽商遺蹟》匯集了揚州鹽商歷史遺蹟大小計一百五十餘個條目,涉及衙署、碼頭、街巷、會館、住宅、園林、寺廟、碑刻等多個門類。內容簡介《揚州鹽商遺蹟》由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圖書目錄序言兩淮巡鹽察院署兩淮都轉鹽運使司衙署...
盧氏鹽商住宅始是揚州現存規模最大的鹽商住宅建築,是反映揚州鹽文化的重要遺蹟。保護措施 2014年,盧氏鹽商住宅被列入中國大運河(揚州段)10大世界遺產點之一。2013年3月5日,盧氏鹽商住宅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盧氏鹽商住宅,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康山街22號。
宋代·伊斯蘭教)和天主教堂(清代·天主教);有反映揚州古港、水利和城池建築的遺址水斗門、龍首關(鈔關)、東關古渡(雙瓮城)和古灣頭閘;有古代帝王巡視揚州留下的遺蹟:瓜洲古渡錦春園、高旻寺行宮御園和龍衣庵;有體現“富比王侯”的揚州鹽商住宅群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個園以及汪氏小苑等;有唐代揚州...
揚州東圈門歷史街區是由東圈門街、三祝庵街、地官第街一線組成,東靠觀巷宋遺址“蕃釐觀”,西接國慶路清遺蹟“鹽運司衙署”,南臨文昌東路繁華商業街,北倚成片清代、民國時期老房舊屋。簡介內容 在揚州東圈門歷史街區,名人故居東圈門2號南側雙忠祠12號,為南宋抗元名將李庭芝、姜才“雙忠祠”。李庭芝在...
隋唐揚州城遺址是唐代南方的重要城址。位於今江蘇省揚州市。原名吳州,隋開皇九年(590)改為揚州。7世紀時,溝通南北的大運河建成,揚州居水陸要衝,成為當時物資轉運的中心之一。唐代安史之亂後,全國經濟中心南移,揚州的地位日趨重要,曾為大都督府和淮南節度使、淮南道採訪使、鹽鐵轉運使治所,並是當時中外交通...
這段大運河與揚州城市同生共長,被譽為揚州城的“母親河”。大運河自揚州城東南穿城而過,沿線歷史遺蹟星列、人文景觀眾多。尤其是在大運河西側,密布著眾多遺產點,如瘦西湖、天寧寺、重寧寺以及諸多鹽商歷史遺蹟等,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與兩岸豐富的民俗文化、多樣的市民生活融為一體。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
第三節人生不願萬戶侯,願逐鹽利到揚州——元代的揚州鹽業 第四章天下鹽利揚州為雄——明代的揚州鹽業 第一節為何秦商、晉商和徽商都奔向揚州——明代初期的揚州鹽業 第二節“綱鹽法”開創揚州三百年輝煌歷史——明代中、晚期的揚州鹽業 第五章動關國計巔峰衰敗——清代的揚州鹽業 第一節揚州鹽商與皇家的關係—...
《揚州繁華以鹽盛》是廣陵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順榮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對揚州漢、唐、清時期鹽稅與社會經濟關係進行研究的著作,是“揚州鹽稅歷史文化叢書”的一部分,之前已出版《中國歷史鹽稅治稅思想發展史話》《揚州鹽業鹽運鹽稅遺蹟史考》《揚州古代鹽詩文賞析》《明清揚州鹽官與揚州鹽商》《揚州古代鹽稅...
鹽運司衙署門廳,是揚州鹽務經濟史上僅存的一處建築,也是揚州鹽商時代興盛的見證,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科學價值。它不僅是揚州鹽商歷史遺蹟申遺的文化遺產點,也是大運河申遺的重要文化遺產點。2001年已整修,作為東圈門片歷史文化街區的西入口景點。主要景點 兩淮鹽運使司衙署位於國慶北路251號,占地面積805平方米,...
東圈門是揚州的一條古街,東西走向,西到國慶路,東到觀巷,長約700米,與揚州市東西主幹道文昌中路平行。古街介紹 以保存有大量明清古民居,尤其是鹽商住宅著稱,是揚州市保護的歷史街區之一。歷史背景 東圈門形成於明代。正德年間,鹽運使司由於獨處城外(舊城),在東、南、北三面修建了三個門樓,東門樓被稱...
揚州鹽商分場商、運商、窩商、總商等名目,分別從事產鹽、運鹽、銷鹽等業務。場商是在指定的鹽場向灶戶收購食鹽轉賣給運商的中間商人,具有收購鹽場全部產鹽的壟斷特權,並採取不等價交換的手法攫取商業利潤。 場鹽會館就是淮南鹽場場商會聚的地方。主要景點 大門南向,磚雕門樓面闊2.98米,檐高3.8米,上雕...
有一位研究兩淮鹽商的學者曾經細微地分析了晉商與徽商的差別。他稱,“秦晉鹽商在揚州掙了錢,便把錢捎回老家窖藏起來,自己仍然穿著褪了色的布袍,嚼著蔥蒜與饅頭。徽歙商人則更注重現世的享樂。他們建樓宇、築園亭,美服飾,精菜饌,養清客,蓄優伶,玩古董,工搏弈,一切聲色犬馬的玩意兒他們莫不愛好。”徽...
為了儘快擴大淮鹽生產能力和拓展銷售渠道,吳王濞下令開挖邗溝支道,由揚州朱萸灣東通海陵倉至泰州蟠溪(今如皋市陳湯家灣),專事運鹽。到漢代,這裡濱江臨海的廣闊海灘,生長大量的蘆葦柴草可資煮鹽,故為臨海煮鹽的最佳地點。《太平御覽》卷169頁引《南兗州記》“南兗州地有鹽亭百二十三所”,說明當時此地的煮...
上個世紀90年代出土的揚州東門遺址證明,早在唐代至元代時期,東關街就擁有堅固的城垣、獨具特色的民居和設施齊全的浴室。據揚州文史專家考證,唐代杜牧的詩句“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描述的就是東關街。到了清代,中國四大行商之一的揚州鹽商,更把東關街作為居住的首選之地。東關街擁有比較完整的明清建築...
因為有了鹽及其豐厚的鹽文化底蘊,乾隆年間,東台由一個普通小鎮升格為一縣治所。“天下財富之巨,首推兩淮,兩淮之富,又數揚州,揚州之根,又在東台”,足見鹽文化孕育下的東台曾經在歷史上有過極其輝煌的一頁,時有“小揚州”之稱。自貢市這"自、貢"兩個字就是由"自流井"和"貢井"兩個著名的鹽井名字合稱...
周扶九(1831--1920) 名鵑鵬,字澤鵬,號凌雲,江西吉安廬陵縣(吉安縣)高塘鄉人,近代中國揚州最大鹽商、近代中國金融家、上海灘地皮大王、上海灘黃金巨子、近代中國實業家,其資產達5000萬兩白銀,是中華民國初期的中國首富,周扶九的商業版圖終生不斷擴大。周扶九16歲前往同鄉在湖南湘潭開的周永孚筆墨店當學徒,後...
據記載,“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曾經也在古街上求學生活過幾年,因此安豐古街上建有鄭板橋生活館。在這條古街上保存最完好的古建有著名的鮑氏大樓,建成於1850年,為清末秀才鮑蘊皋的祖先鮑志遠建造。其布局井然、營造精巧、雕飾質樸,體現了古代徽式建築與蘇北民居文化的相互滲透與融合。大樓由錢莊、當鋪、店鋪、...
但因歷史上多次戰亂,特別是太平天國後期戰亂,村落大部被燒毀,居民四處遷徙,遷徙到外地的後人主要有江西、安徽六安葉集、以及江蘇鎮江與揚州各支。到20世紀末,藍田所保留的建築占地不到鼎盛時期規模(火燒牆遺蹟)的一半。現存人文古蹟主要有古壩首(類似於古城牆)、明清徽派建築(群)、古橋、塘庫(古水利系統)...
與此同時,江蘇、安徽的鹽商勢力也以蘇州、揚州為中心向北方延伸。鹽商重視崑山腔,這與以官商結合為特點的鹽業經濟勢力很有關係。蘇州老郎廟是清廷扶持的崑山腔的大本營,一時成為官府承認的全國戲曲中心,號稱“梨園總局”(見蘇州老郎廟碑)。蘇州織造府利用梨園總局,經常向清廷輸送演員和戲裝,北京清宮內也建造了...
歸揚州作 宿雨新晴。微寒乍暖。簾幕長垂清晝。草色冥迷。門外碧茵如繡。穿藻井、。翠羽迷離。掩珠箔、紅樓依舊。共誰人、私語商量。韶光盡日鎮相守。 匆匆江上去也。休說嬉春忒早。收燈時候。淺漲初生。吹起綠波微皺。昨野渡、萍絮飄時。恰大堤、柳枝歌就。漫惆悵、深院黃昏。淚痕揩滿袖。瑞鶴仙 乙卯二月...
“淮右名都”揚州,景色秀麗、人文薈萃、經濟繁榮,不僅贏得了歷代帝王和文人騷客的喜愛,而且還吸引了阿拉伯、伊朗、印度和日本等國際商賈,促進了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嵩山,是我國著名五嶽之一,也是淮河流域潁河(淮河最大的支流)的發源地。因嵩山地處中原,自古以來,從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到“聖跡遍天下”的清乾隆...
五代,今二甲及余西所在地屬靜海鎮。後周,設慶余寨,屬揚州府通州靜海縣。宋代,該地陸地面積逐步擴大,鹽業發展較快,行政地位得到提升,設立餘慶場,屬通州管轄。天聖二年(1024年),范仲淹、張綸開工重修海堰,北起掘港,南迄通州之餘西場,為“范公堤”。至和年間(1054年—1055年),海門知縣沈起築堤70里,...
1959年1月,泰縣、泰州市合併為泰州縣,仍隸屬於江蘇省揚州專區。 1962年3月,恢復泰州市、泰縣。 1988年,泰縣隸屬於揚州市。 1994年7月,撤銷泰縣,設立縣級姜堰市,仍由揚州市代管,實行計畫單列。 1996年8月6日,姜堰市劃歸泰州市代管。 [39] 2012年12月,撤銷縣級姜堰市,設立泰州市姜堰區。 [6] 行政區劃 播報...
歷史上的海州地區(如板浦、惠澤、洛要等地)是淮鹽的重要產區,靠鹽河經淮安與運河相接,既可將淮鹽源源不斷運往揚州,又可將揚州的商品雜貨運回。明清諸多鹽商曾集居此地,他們留心於詞曲及蓄養聲伎的愛好,致使這些宮調牌子曲在海州被傳承了下來。旅遊信息 交通 普通公交:乘坐24路、25路、27路、202路至鼓樓...
中葉以後,淮北鹽運分司暨掣驗所並駐河下,群商亦萃居於此,河下由是繁盛,有“小揚州”之譽,時有詩謂:“揚州千載繁華景,移在西遊嘴上頭”,園亭之勝播聞四方。道光十一年後,綱鹽改票,鹽運改道,河下鹽商多失業破產,售拆別業,河下遂不復昔日之繁華,園亭也大多銷沉。有感於斯,李莘樵先生受《洛陽...
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設江都府為東都,屬東都泰州海陵縣。清朝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立東台縣,時堰隸屬之。民國元年(1912年)11月,時堰鄉改為時堰市,屬東台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時堰市、大興市、鮑莊鄉、鶴落瑜鄉同屬東台縣第六區,區治所位於時堰。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6月,屬紫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