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獲得條件作用理論

言語獲得條件作用理論是言語獲得理論的一種。強調後天學習對兒童習得言語起決定作用。巴甫洛夫學派的兩種信號系統學說認為,兒童的言語是通過經典條件作用而獲得的。首先是第二信號刺激與第一信號系統形成暫時神經聯繫,即語詞的聲音與具體事物的形象建立起聯繫;接著是第二信號刺激物之間形成暫時神經聯繫,即在語詞之間建立起聯繫。這種暫時神經聯繫是通過強化而建立起來的。

行為主義者斯金納認為:言語是人的一種行為,兒童習得言語行為就像老鼠按門閂取得食物而形成操作條件反射一樣,是通過食物或別人的言語聲音、手勢的強化而實現的。當與成人交往時,兒童說出的詞音如果受到成人的獎賞(讚許和肯定),就得到強化,以後還會作出這種言語反應;如受到懲罰(批評和糾正),就會消退。兒童言語行為的獲得就是通過這一過程的反覆進行,按照強化、消退、泛化這一系列條件反射形成的原則實現的。後天學習在兒童言語獲得中是起作用的,但是上述理論難以解釋兒童言語習得的全過程。如,兒童到了3歲或3歲半時,就基本上掌握了母語的基本語法結構;另外,大多數學者認為,兒童學習言語有一個關鍵期,即在12歲以前學習言語比較容易,這些現象僅用言語獲得條件作用理論則很難解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