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語習得理論

二語習得理論

1960年代開始,有人研究人們獲得語言能力的機制,尤其是獲得外語能力的機制,綜合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語言教育學、社會學多種學科,慢慢發展出一門新的學科,叫“二語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簡稱SLA。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語習得理論
  • 外文名: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性質:教育
  • 起源時間:1960年代
理論介紹,普遍語法論,監控理論,環境論,關鍵期,學習階段,第一階段:沉默期,第二階段:語法干擾期,第三階段:提高期,第四階段:上升期,

理論介紹

自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 ,人們對二語習得從各個不同的方面進行了研究 ,所運用的研究方法也各具特色。有的研究側重於描寫 ,有的研究偏重於假設 ,有的研究則採用實驗。
20多年來 ,第二語言的多側面、多方法的研究格局導致了該領域中的理論層出不窮。其中有:

普遍語法論

喬姆斯基和其支持者們認為 ,遺傳基因賦予人類普遍的語言專門知識 ,他把這種先天知識稱之為“普遍語法”。他們的主要論點是 ,假如沒有這種天賦 ,無論是第一語言還是第二語言的習得將是不可能的事情 ,原因是在語言習得過程中 ,語言數據的輸入(input )是不充分的 ,不足以促使習得的產生。喬姆斯基認為 ,語言是說話人心理活動的結果 ,嬰兒天生就有一種學習語言的能力 ,對他們的語言錯誤不須糾正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在生活實踐中自我糾正。有的人在運用語言時 ,總是用語法來進行核對 ,以保證不出錯誤 ,這就是所謂通過學習來進行監控的[ 1 ] (P19)。隨著語言水平的不斷提高 ,這種監控的使用會逐漸越來越少。從本質上說 , 語言不是靠“學習”獲得的 , 只要語言輸入中有足夠的正面證據 ,任何一個正常人都能習得語言。
二語習得理論

監控理論

在 20 世紀末影響最大的二語習得理論當數克拉申的監控理論(Monitor Theory) 。他把監控論歸結為 5 項基本假說:語言習得與學習假說、自然順序假說、監控假說、語言輸入假說和情感過濾假說。克氏認為第二語言習得涉及兩個不同的過程:習得過程和學得過程。所謂“習得”是指學習者通過與外界的交際實踐 ,無意識地吸收到該種語言 ,並在無意識的情況下 ,流利、正確地使用該語言。而“學習”是指有意識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來理解某種語言(一般指母語之外的第二語言)的過程。克拉申的監控假說認為 ,通過“習得”而掌握某種語言的人 ,能夠輕鬆流利地使用該語言進行交流;而通過“學得”而掌握某種語言的人 ,只能運用該語言的規則進行語言的本監控。通過一種語言的學習 ,我們發現 ,“習得”方式比“學得”方式顯得更為重要。自然順序假說認為第二語言的規則是按照可以預示的順序習得的 ,某些規則的掌握往往要先於另一些規則 ,這種順序具有普遍性 ,與課堂教學順序無關。“輸入假說”是“監察理論”的核心內容。克氏認為 ,學習者是通過對語言輸入的理解而逐步習得第二語言的 ,其必備條件是“可理解的語言輸入” (comprehensible input) 。只有當學習者接觸到的語言輸入是“可理解的” ,才能對第二語言習得產生積極作用。“情感過濾假說”試圖解釋為什麼學習者的學習速度不同 ,最終達到的語言水平不同。學習者所接觸的可理解輸入的量以及他們的情感因素對語言習得同樣產生重要影響。情感最終影響語言習得的效果。

環境論

“環境論”認為 ,就某一生物的發展而言 ,更為重要的不是先天因素 ,而是後天的經驗。早期的環境論以“行為主義”(behaviorism)的刺激 ———反應( stimulus———response)理論為基礎 ,認為語言是一套行為習慣 ,語言習得是這種行為形成的過程。“第二語言習得就是克服舊的語言習慣(即母語)的干擾 ,培養新的語言習慣(即第二語言)的過程。還有環境論陣營里新提出的“文化遷移模式” (Ac - culturation Model) 。該理論認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受社會和心理上同本族語者之間距離的影響。 [ 2 ] (P228) 社會距離指學習者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員與操另一種語言的社會群體的接觸:心理距離指學習者作為個體所受到的影響因素。這些社會和心理變數構成第二語言習得的一個重要因素: “文化遷移” ,即學習者適應一種新文化的過程。第二語言習得只是文化遷移的一個方面 ,學習者向目的語遷移的程度決定了他們第二語言習得的程度。文化遷移模式分兩種類型 ,在第一種類型的文化遷移模式中 ,學習者融入目的語社會 ,對目的語保持開放心態。在第二種模式里 ,學習者不僅融入社會 ,心態開放 ,而且希望採取目的語社會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總之 ,第二語言習得取決於學習者對目標語文化的接觸、適應、接受和趨同程度。

關鍵期

人大腦中有一個專門負責學語言的區域,即布羅卡區(Broca`s area)。布羅卡區在2-4歲時開始快速發育,12歲之後,絕大部分人的“布羅卡”區會關閉,此時再學外語,大腦已無法把外語直接貯存在布羅卡區,而是存儲在記憶區,運用時就不再那么自如靈活了。這時當你再產生思維想表達的時候,不是直接從母語區反射出來,而是要繞到記憶區,然後在記憶區提取信息進行表達,也就是傳統的“英漢互譯”。
這一發現提醒人們:要想事半功倍地學好外語,就該充分利用語言學習敏感期。所以,讓孩子從3、4就開始學英語非常重要。

學習階段

第一階段:沉默期

語言學家克拉申(Krashen)研究發現:兒童在習得母語時,要經歷為期大約一年的“聽”的過程(沉默期),然後才開口說出第一個詞。這一規律同樣適用於第二語言習得,沉默期的長短因人而異。就像我們從國小中文,1歲前通常都不會開口說話,在爸爸媽媽及周圍人大量的語言引導和刺激下,才逐漸學會說簡單的字、詞,會叫“爸爸”、“媽媽”,最後才發展為說完整的句子。第二語言的習得同樣如此,會經歷幾個月甚至1年不等的沉默期。
教育技巧:
針對語言沉默期的孩子,老師需要營造全英文的環境,結合課件與他們進行趣味互動,培養孩子的語感,包括對語音、語調的感受等。請不要期望孩子迅速開口說英語,給孩子施加學習的壓力。家長也不要一回家就追問,今天上課學什麼了?表演幾句你學的英文吧?多一點耐心,多一點鼓勵,與孩子一起走過沉默期,大膽開口說英文。

第二階段:語法干擾期

從沉默期走出來的孩子,剛學會套用第二語言,不習慣第二語言的規則往往表達容易出錯。就像1歲多的寶寶學母語,也會出現“主謂賓”顛倒,“你我”不分的情況一樣。寶寶們在剛開始說話的時候,通常不會說:“我要喝水。”甚至會說:“豆豆吃水!”這時候,通常媽媽不會責怪或糾正孩子,而是高興,自然地對孩子說:“豆豆要喝水啊!”當媽媽不斷重複正確的,時間長了,孩子也就會了正確的說法。語法干擾期是每個人掌握語言的必經階段,是兒童掌握語法規則,建立語感的必然方式。
教育技巧:
當孩子會積極主動說一些英語詞組或短句子了,即便是輸出並不流利,經常出錯,也沒關係,請您淡然一點。要知道,即便是中國人學漢語,美國人學英語,也都會經歷主謂賓不分,句式表達錯誤的情況,通過後期持續性、科學的學習,這些都能得到改善,請不必過於擔心。

第三階段:提高期

孩子可以講英語了,不意味著完成了英語學習,這隻證明日常口語學習部分達到了一定水平,但是掌握得不全面。中國人除了會用中文進行生活層面的溝通,還需要上學進行學習,學習內容包括語文課中的故事、詩歌,數學課中的數字、運算和邏輯,科學課中的四季、氣候等學科知識,這些是豐富語言運用的知識載體。許多中國孩子進入美國課堂會發現課本看不懂,學科辭彙聽不懂,原因在於他們並沒有掌握學術英語知識,不了解學科思維方式和異國文化。學好學術語言,對孩子日後用英文工作,參與職場競爭,成為國際人才至關重要。
教育技巧:
孩子學英語目的是什麼?僅能用英語進行日常情景對話嗎?僅能用英文講故事嗎?相信大多家長的目標不局限於此,鼓勵孩子進行探索式學習,用英文學學科知識,具備學科思維的習慣,是邁向國際精英人才的重要一步。

第四階段:上升期

再優秀的孩子,都不能保證每次考試都是100分,同樣的道理,語言學習也有曲線上升期,這一階段孩子英語水平的提高趨於緩慢。很多家長看不到孩子有明顯進步,就擔心孩子英語水平下降,便通過各種手段給孩子施加壓力。教育專家表示:在語言學習的曲線上升期,首先家長要學會堅持,幫孩子按照既定目標學習。另外,在堅持的同時幫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循序漸進英文水平會繼續提高。
教育技巧:
所有人學英語都會出現曲線上升期的情況。剛去美國的留學生即便英文很好,也都有一個艱難的過渡期。美國課堂有很多小規模的Seminar,要求每個人都參與討論,由於對全英文環境不適應,很多人能聽懂別人的討論,自己有好的想法,但就是無法流暢表達。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痛苦”歷練後,好像猛然間開竅了,最終也能實現流利討論,絲毫無障礙。這個其實就有大量的語言輸入,大量的積累,是厚積薄發的結果。
孩子語言學習的潛能無限,父母要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多營造一些全英文的學習環境。如:在家放全英文的CD給孩子聽,或帶孩子到圖書館或外文類書店,閱讀原版外文書籍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