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偃(言子)

言偃

言子一般指本詞條

言偃(前506年—前443年),字子游,又稱叔氏。漢族,春秋時吳地常熟人。孔門七十二賢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擅文學,曾任魯國武城宰,闡揚孔子學說,用禮樂教育士民,境內到處有弦歌之聲,為孔子所稱讚。孔子曾云:“吾門有偃,吾道其南。”意即我門下有了言偃,我的學說才得以在南方傳播。故言偃被譽為“南方夫子”。後人配祀孔廟,稱“十哲人第九人”,受儒教祭祀。唐以後多次追封。明嘉靖時改稱“先賢言子”。清康熙時設定五經博士一員,由言偃後裔世襲。今虞山鎮言子巷有言子故宅,虞山東嶺有言子墓,學前街有言子專祠,州塘畔有言子故里亭

言偃出生於吳地,成年後到魯國就學於孔子,從言偃比孔子年輕四十五歲來看,他當是孔子晚年的學生。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言偃即為七十二賢人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言偃
  • 外文名:YanYan
  • 別名:子游,叔氏
  • 國籍中國-東周-吳國
  • 民族:華夏族
  • 出生地吳地
  • 出生日期:前506年
  • 逝世日期:前443年
  • 職業:魯國武城宰;孔子弟子
  • 畢業院校孔門
  • 信仰儒學
  • 注音:ㄧㄢˊ ㄧㄢˋ
人物生平,歷代追贈,墓地,古蹟,記載,影響,

人物生平

據《論語》《禮記》等書記載,言偃在孔子處學習十分勤奮,遇到疑難問題常向孔子請教;孔子也視言偃為他所滿意的及門弟子之一,曾向言偃描繪過他心中的理想社會的美境。一次,言偃陪孔子參加臘祭(十二月時獵禽獸歲終祭先祖的一種活動),祭祀儀式結束後,兩人走到宗廟外面高大的建築物旁邊,孔子仰天長嘆。言偃覺得十分奇怪,就問道:老師為什麼嘆氣?孔子說:我沒有趕上大道實行的時代和三代(夏、商、周)英明人主當政的時代,可心裡總是很嚮往啊!接著他滔滔不絕地向言偃描述了"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的大同社會的景象。這在言偃的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後來在魯國當武城宰相時,遵照師訓,以禮樂教化人民,做出了成績。一次,孔子來到武城,聽到了處處有弦歌之聲,於是微笑著對迎接他的言偃說:"割雞焉用牛刀?"意為治理這個地方還用得著小題大做,以禮樂來教育嗎。言偃恭敬地回答說:以前老師曾教導我,做官的學習了就會有仁愛之心,老百姓學習了就容易聽指揮,聽使喚,教育總是有用的啊!學生的回答使老師十分滿意。孔子對隨同他一起來的學生說,言偃的話是正確的,我剛才那話不過是與他開個玩笑罷了。這說明言偃對孔子的思想,不僅能深刻理解,而且做到了身體力行。接著,孔子又問言偃道:你在這裡得到什麼人才沒有?言偃回答說:有一個叫澹臺滅明的人,走路不抄小道,不是公事從不到我屋裡來。言下之意是此人行為端正,不對上司拍馬奉承,是可以重用的一個人才。這說明言偃很能識別人才,當了官以後,不是專喜聽恭維話的。
言偃言偃
言偃言偃
《吳中先賢譜》
言偃

歷代追贈

言偃死後得到後人的崇敬,累世不絕。唐代開元八年(720年)他被列為十哲之列進入孔廟而受到人們的祭祀。十九年以後,即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他被迫封為號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被封為丹陽公。南宋鹹淳二年(1266年)被封為吳公。元代大德年間,被封為吳國公。明嘉靖年間,被封為先賢言子。清代承襲明代的封號。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朝廷批准在言偃後裔中設五經博士一員,世代承襲,用以奉祀先賢。清代幾個皇帝南巡,先後派大臣到常熟言偃墓致祭,並贈送御筆題的匾額。
言偃立像言偃立像

墓地

言偃墓位於虞山東麓,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墓系一高大的封土堆,現在所存的基道由三座牌坊和一個石亭組成。第一座牌坊面臨北門大街,上書"言子墓道"四個大字。入內有"影娥池",上架石拱橋一文學橋。過橋拾級而上是半山亭,亭內有匾,上有康熙題詞"文開吳會"(吳郡會稽郡)。再上行數十步為三道牌坊,橫額石刻"南方夫子"四個大字。言子墓就在坊後。墓的附屬建築有羅城、祭台、饗堂等。墓道始建年月已無考,據文獻記載,在漢武帝時,言偃的十七世孫言成大始修繕祖墓。至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常熟縣令王明令昭示保護言子墓,後經歷次修繕,現存建築多為清代所建。現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言偃言偃

古蹟

有關言子的古蹟,常熟城內還有數處。如東言子巷言子故居,房屋為清代後期修建。第三進場上有《言子故宅記》石刻,第四進有言子像、碑亭。故居中還有墨井一口,又名言公井,它是宅中僅存的言子遺蹟,已歷二千多年。井旁有湖石一塊,上刻隸書"墨井"兩字。據載,井原深十丈,闊三丈,水黑而味甘,但今天已同普通水井無異。井旁原有洗衣石一塊,周三尺,但已不知所終。東言子巷口有言子橋和文學橋。學前街文廟東側有言子專祠,現已修葺一新。大東門外有言港橋。城南五公里處州塘橋東岸有言子故里碑亭,亭廣一丈三尺余。亭內有"邑里崇名跡",東南鐘大賢"石刻對聯。上述這些古蹟,今天尚能看到。還有的古蹟則僅留遺蹟了。它們是:書院弄有文學書院(後改名虞山書院)。據載,書院頗具規模,中有學道堂,西有言子祠、弦歌樓,西北為射圃,前為淵源池、知津橋等;河東街原有言氏家廟。內有門樓、正殿,弦歌樓,並有專門收藏祭器、遺書的後樓;南門大街有言子闕里坊。這些古蹟,我們今天只能從文監察院記載或圖畫中想像當年的情形了。
言偃墓言偃墓

記載

言子的言行散見於《論語》、 《孟子》 、《禮記》、《史記》等。宋代邑令王?輯《言子》二卷,後失傳。明代侯先春輯《文學錄》,邑令耿桔為之作注,但並未付印。至清代,言偃後裔言如泗搜討遺佚,編纂成《文學錄》三卷。有木刻本流傳於今。
言偃言偃

影響

言偃為上海市奉賢區所崇尚,以為是其故鄉,奉賢的得名就是來自言偃。據說二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被後世尊為聖賢的孔子辦學興儒,其弟子言偃學成後,辭官歸學。相傳公元前444年,言偃來到東海之濱開設學館,不但教授弟子學文習字,更以儒學的禮儀教人育德。在言偃的倡導下,海隅處處可聞禮樂之聲,言偃也被海隅百姓尊為“賢人”。為紀念這位畢生致力於傳學興禮的賢人,後人將縣名取為“奉賢”,建造了“言子祠”,以表達懷念之情,更彰顯後人以言偃為楷模,崇尚“敬奉賢人,見賢思齊”的民風。 如今“敬賢、學賢、齊賢”已然成為奉賢市民的行為準則。詳見《奉賢歷史文化名人》,張志弟著,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言偃古蹟言偃古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