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寺(河南省汝陽縣觀音寺)

觀音寺(河南省汝陽縣觀音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觀音寺,又稱下寺,位於河南省汝陽縣小店鎮聖王台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觀音寺
  • 占地面積:1.4萬平方米
  • 門票價格:免費
  • 節慶:正月十九廟會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河南省洛陽市
  • 遊玩時間:30分鐘
簡介,歷史記載,建築格局,主要景點,交通信息,

簡介

汝陽縣觀音寺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二級文物保護單位。北臨汝河,東傍板棚河,南依鳳凰山,綠樹蔥鬱,景色宜人。該寺廟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始建於何年何月已無從考證,但在其幾百年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帝王墨客到此觀瞻憑弔,留下了不少動人的故事。觀音寺在康乾盛世之時,香火鼎盛,同治與鹹豐年間重修,隨著清王朝的衰落,國弱民貧,觀音寺也失去往日的風采。清末民初,生靈塗炭,列強搶掠;軍閥沸戰,僧人逃散,千年古剎,毀於一旦;日寇入侵,國破家亡,僅存殘垣斷壁,也被毀修了炮樓。

歷史記載

據寺廟中留存的石碑記載,觀音寺到宋朝慶曆年間已經初具規模,後來逐漸荒廢。到明朝正統年間,有個叫鐵船的遊方和尚來到觀音寺,愛此地風景秀麗,民風淳樸,又有湯王求雨舊跡,遂立志修寺復廟。他動員四方百姓,覆土砌石,觀音寺終於面目一新,後經歷代寺僧化緣布施,能工巧匠妙手雕琢,寺廟漸成規模,香火旺盛,盛極一時。
寺內一通立於清光緒年間的石碑記載。碑載:“寺臨聖王幾千秋,雲自高飛泉自流,一道汝水環玉帶,半輪明月橫銀鉤。峴山之麓,汝水之濱,有古剎焉,千峰秀峙,萬壑交流,軟翠晴嵐,仙屏環抱,拖籃漾碧,眾涓瀠回,游寶地者仰梵之崔嵬,對珠林者瞻琳宮之璀璨。”

建築格局

觀音寺仍建在原址上,是由大孝子墓籍佛教大師釋仁寬從2002年開始籌資修建,首期工程已於2005年底竣工,坐北朝南,東西長50多米,南北80多米,它的正面是山門,西邊是鼓樓,東邊是鐘樓,後面第一座大殿叫“天王殿”。天王殿供奉的是笑口常開、袒胸漏臍的彌勒菩薩,天王殿後面是觀音寺的主大殿,叫施無畏佛殿。主大殿中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他結跏趺坐,慈祥莊嚴,龍女和善財童子站立兩旁;主林殿東邊的配殿是東方三聖殿,西邊是西方三聖殿。還有退居寮、方丈寮、僧寮、齋堂等供僧眾淨修、起居、吃飯等。
千年銀杏和洗心井千年銀杏和洗心井
整體坐南向北,古建築74間,總面積1.4萬平方米。分為東、中、西3大部分。東是僧人作坊,西為竹園、樹林,中為寺院主體建築(東西兩翼如今已不復存在)。共四進院落,仿洛陽白馬寺布局。中軸線上從南往北層層遞高,依次為天王殿、關聖殿(三關殿)、大雄寶殿(正佛殿)、湯王宮(湯王殿或後大殿),中軸線兩側有鐘樓、廂房、閣樓、碑亭、仙洞等,為清代建築,兼有花草樹木、清泉,寺內現存大量壁畫,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另兩棵銀杏樹,一雄一雌,樹齡已有千年。整個寺院給人錯落有致、曲徑通幽之感多。
觀音寺坐南朝北,前低後高,走進門去,依次可以看到一座碩大的山門,高聳的鐘樓,三間大的頭殿、二殿、三殿(正佛殿),精緻的石砌一步三空橋,左右對稱的迎旭閣、橫霞閣及兩孔石窯。東面窯里的石雕佛像,額題是“何須面壁”,兩側掛著“莫向他山借石,還來此地做人”的一副對聯,所含禪機耐人尋味。西面窯額題“聖澤日新”,窯內有一股清泉流出,經石橋繞向前院,注入東西湯王池。窟後建有一座高台,上有大湯王殿及東西廂房。台上栽植數株銀杏樹和“扭筋蓮花柏”,遊人可在此盡享前人留下的餘蔭。觀音寺中還有湯王池、洗心井等名景,池中或井中的水位無論旱澇,始終如一,堪稱一絕。
近年來,寺內修繕,添置神像,燃香爐,隨後被陸揚白馬寺接管,幾名僧人常駐打掃,遊人香客,絡繹不絕。每年春節後,正月十九為廟會,此前三日,寺內街上,場面熱鬧非凡,人來人往,擠扛不動。鑼鼓秧歌隊,精神抖擻,更添樂趣。

主要景點

觀音寺座南向北,長80米,闊87米,面積達7000多平方米,共有殿宇房舍六十四間,分主體兩翼三部分。左翼是竹園、樹林,右翼為和尚之作坊。主體建築仿照白馬寺布局,主要殿宇分五層四進,分布於一要中軸線上,由北向南殿基逐漸升高,自然形成階梯地形。走進山門依次為天王殿、關聖殿、大雄寶殿、湯王宮。東西兩側還布列著鐘樓、廂房、閣樓、碑亭、仙洞,井泉溪池奇花異卉,整個寺院成為一幅素雅壯觀肅穆幽靜的美麗畫卷。

交通信息

自駕從洛陽市中心走開元大道—伊河大橋—二廠高速—聖王台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