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寺石塔

觀音寺石塔

觀音寺石塔位於瑞安市萬松山南麓。觀音寺石塔始建於後周顯德年間(954—960),規模恢宏,有五進大殿。現寺晚清重建,前後兩進,面闊三間,為樓閣式木塔,對於研究宋代建築佛教雕刻藝術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963年列為浙江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列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觀音寺石塔
  • 地理位置:瑞安市萬松山南麓
  • 景點級別: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建成時間北宋熙寧四年(1071)
觀音寺石塔,石塔概述,建築風格,設計結構,觀音寺“三門”,三門的由來,三門及布局,天王殿,施無畏佛殿,石塔五大特點,根深蒂固,塔形壯麗,游塔趣味,傳說迷離,石塔旅遊,主要景觀,觀音寺交通指南,

觀音寺石塔

石塔概述

觀音寺石塔原名千佛塔,北宋熙寧四年(1071)建成。倚柱六角形,隱出三面,上置轉角鋪作一朵。櫨斗圓形,訛角起線。柱頭華拱向三面出跳。闌額統3間,上施七朱八白。補間鋪作一朵,四鋪作單抄。據《瑞安縣誌》記載,觀音寺始建於後周顯德提間。
觀音寺石塔
石塔建於北宋熙寧元年。全部用石塊雕鑿砌疊而成,仿樓閣式木塔,把倚柱、搛柱、額柱、頭號拱都刻得逼真。塔身每層隱出搛柱,分成三間,明間刻出壺門,次間雕刻佛像,已坍落的第七層不算,現存佛像有472尊。而且刻有造像題記78條,其中字數最多的是熙寧元年六月二十一日題記,為我們提供了建塔年代的確切依據,對研究宋代建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建築風格

腰檐蓋簡板瓦,兩翼用老角梁仔角梁做法。瓦椽、飛子、角梁雕刻清晰。出檐42厘米。坡度平緩,顯示早期風格。平座上有柱孔痕跡(當年應有欄桿),仔角梁起翹部分有圓孔,用於懸掛風玲。明間刻寶門式壁龕,內浮雕大佛像,兩次間刻出六個小壁龕,內浮雕小佛像。陳頂層已場外,現存大小佛像472尊,均為躍則坐式。觀音寺石塔塔身各層面,部分倚柱和械柱,以及坐佛須彌座上,刻有宋代題記68條,共約2500餘字。其中第一層第一面坐佛須彌座上的題記刻於熙寧元年(1068)六月二十一日,提供建博確切時間。基層做成須彌座,束腰雕出立門,底部做出圭腳,是宋代標準形式。須彌山刀法剛健,如意雲頭,線條流暢。

設計結構

觀音寺石塔為八層石木結構建築,仿木構樓閣式,實心,由葉臘石岩砌造,平面呈六邊形。原有七層,高約14注,後來頂層坍毀,只剩六層,各層寬度相等,並不逐層收縮,一反宋塔常態。八方形錐體,底層最大,直徑2.8米,然後層層見小,塔頂為葫蘆形尖頂。塔身各層寬度相等,各層各面均分成3間。塔身外部用青條石、石板相互銜接,每層結合處出檐0.15米,第五層層結處用八支彎月石塊插入層結角上,呈牛角狀上翹,伸出塔身0.25米。
第一層每方下寬1.1米,上寬0.9米,高2米,上面各層以次遞縮。一、二層靠東一方均有外寬內窄的門洞,用石板鑲成方框從塔內伸向塔外,外寬0.8米,內寬0.6米,高1.5米,可供人出入。下層門洞內有四步石級,設有神像石座(神像已毀),高出塔基0.55米,塔底內空2米,直上空間5.5米,內部由五根木柱呈五花型直立,上下用栓將五根立柱結合在一起作為支撐(木柱現已腐朽嚴重)。正中一根直徑0.35米,直衝入第七層,周圍4根直徑為0.23米,直衝入第五層。
塔外表用白灰粉刷並加以彩畫(現已無法辨認)。下層靠門洞右邊嵌有石碑,上刻塔序及捐款人姓名,因風蝕嚴重,字跡難辨。觀音寺石塔建造美觀,結構堅固。雖經二百來年風雨侵蝕,現仍完好無缺兀立於吊嘴坡上,塔周翠竹常綠,風景秀麗。
塔下溪水長流,清澈透明,景色宜人。由於農村實行責任制到戶後,農戶責任地緊挨塔基,現塔基比責任地高出近2米,塔基已鬆動,整座塔身略有傾斜。如不加以維護,過不數年,將有塔倒之危。

觀音寺“三門”

觀音寺坐北朝南,東西長50多米,南北80多米,它的正面是山門,也叫“三門”即:無相門、空門、無作門,

三門的由來

它的建築風格屬於重檐竭山式,“三門”始於漢明帝,在封建社會,只有帝王宮室設三門,其他官宦舍宅,均不得設三門;“三門”兩旁是四尊威武的石獅,它代表著鋪正摧邪;“三門”中間的台階飾滾龍石雕,這叫“御道”,上面五條龍翻雲吐霧,喻意五龍捧聖,這是一般人不能逾越的雷池,只有帝王才能踏足。

三門及布局

觀音寺“三門”西邊是鼓樓,東邊是鐘樓,晨昏時鐘鼓同起同止,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幕擊則覺昏衢、疏冥味。

天王殿

“三門”後面第一座大殿叫“天王殿”。“天王殿”供奉的是笑口常開、袒胸漏臍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兩邊是一副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這幅對聯詼諧幽默,又富含佛教哲理,告訴世人要有容忍精神,要有能容天下之事的海量,不忍則生百病,生百禍。

施無畏佛殿

天王殿”後面是觀音寺的主大殿,叫“施無畏佛殿”。大殿的前面是兩座石碑,石碑下面的神獸叫贔屓(音同‘閉系’:大烏龜),傳說,摸一摸贔屓頭,一生不發愁。東邊是觀音寺的記事碑,記載著觀音寺的歷史和故事;西邊的石碑是為津塘大慈善家立的無字豐碑。主大殿中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他結跏趺坐,慈祥莊嚴,“龍女”和“善財童子”站立兩旁;
主林殿東邊的配殿是東方三聖殿,西邊是西方三聖殿。還有退居寮、方丈寮、僧寮齋堂等供僧眾淨修、起居、吃飯等。

石塔五大特點

歷史古老
觀音寺石塔有近千年的歷史,巍然壯觀,國內罕見。

根深蒂固

觀音寺石塔經歷過1668年8.5級大地震的洗禮,不歪不斜;和新塔一般。

塔形壯麗

觀音寺石塔塔形壯麗,水色山光,白雲塔影,使遊人讚嘆不已;再經山光水色的映襯,相得益彰。

游塔趣味

觀音寺石塔既能看又能爬,遊客不僅能觀賞到美麗景色,還能夠在閒暇之餘健身鍛鍊。

傳說迷離

觀音寺石塔有著動人的神話傳說,倍增遊興。
觀音寺石塔是浙江省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點之一。明代顧乾《三十六景圖》中稱之為“古塔穿雲”;清代黃申瑾《二十四景圖》中稱之為“塔影團圓”。可以助人遐想。登上塔頂,能看到四周群山都變矮了,連山頂的白雲也蕩漾於腳下。再登山一看,寶塔如同一根春筍。這種景象當地人叫做“山拜塔、塔拜山”,也有叫做“山不壓塔、塔不壓山”。它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

石塔旅遊

主要景觀

觀音寺石塔周圍主要景觀和設施有:夕照亭、妙音台、匯文軒、放大光明閣、如意苑遊客中心、藕香居餐飲點等,觀音寺石塔作為名勝更為古城增添了奇特的風貌,從而吸引了天南海北前來觀瞻的人,並為之讚嘆不已,留連忘返。觀音寺石塔以其特有的魅力大出風頭。塔基塔身上所雕鑄的龍、雀等圖案,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成為點綴北固山風光名勝的一大奇觀。相傳,清朝的乾隆皇帝在下江南時,曾在此遊玩,並題有“長江好似硯池波,提起金焦當墨磨。石塔一枝堪作筆,青天夠寫幾行多”的詩句。乾隆皇帝的題詩不但為北固山增添了幾分色彩,同時也可以反映出當時北固山的非凡之氣。

觀音寺交通指南

觀音寺石塔交通 :
溫州客運中心有到瑞安的班車,下車後斜對面即是萬松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