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沙市區轄鎮。東鄰潛江市,西接鑼場鎮,北依長湖,南靠岑河鎮。常住人口34010人(2010年六普)。轄2個居委會、3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觀音壋。
沿革
始建於明末清初,1958年成立江陵縣觀音壋公社,1984年改名為觀音壋區,1987年設觀音壋鎮。1994年12月3日,將原江陵縣的觀音壋鎮劃歸沙市區管轄。1996年,面積182.6平方千米,人口4.2萬人,轄新陽、玉壺、觀音壋、皇屯、槍桿、鐵豆、張場、高嶺、宜陽、朱場、五一、楊林、二龍崗、金雞、北河、新台、天星觀、黎灣、泗場、泥港、文崗、習口、偃月、北州、三州、台林、豉湖、皇陵、丫角、何橋等30個行政村和永興街、漢沙街、觀音街3個居委會。2003年轄30個行政村,195個村民小組。
2004年,鎮政府駐318國道觀音壋鎮段路南,人口31416人,面積173平方千米,轄觀音壋1個居委會和新陽、玉壺、皇屯、鐵剅、張場、觀音壋、高嶺、宜陽、朱場、五一、楊林、二龍崗、金雞、北河、新台、黎灣、泥港、天星觀、泗場、文崗、偃月、習口、三洲、台林、豉湖、皇陵、丫角、何橋、北洲29個行政村。2005年,鎮政府駐觀音壋,人口46100人,面積173平方千米,轄觀音壋、丫角2個居委會和新陽、玉壺、皇屯、鐵剅、張場、觀音壋、高嶺、宜陽、朱場、五一、楊林、二龍崗、金雞、北河、新台、黎灣、泥港、天星觀、泗場、文崗、偃月、習口、三洲、台林、豉湖、皇陵、丫角、何橋、北洲29個行政村。
【郵編】434012【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21002102:~001 121碧波居委會 ~002 121丫角居委會 ~201 122新陽村 ~202 122玉壺村 ~203 121觀音壋村 ~204 121皇屯村 ~205 121鐵剅村 ~206 122槍桿村 ~207 122張場村 ~208 122高嶺村 ~209 122宜陽村 ~210 122朱場村 ~211 122五一村 ~212 122楊林村 ~213 122二龍崗村 ~214 122金雞村 ~215 122北河村 ~216 122新坮村 ~217 122天星觀村 ~218 122黎灣村 ~219 122泗場村 ~220 122泥港村 ~221 122文崗村 ~222 122習口村 ~223 122偃月村 ~224 112三洲村 ~225 112北洲村 ~226 122坮林村 ~227 122豉湖村 ~228 122皇陵村 ~229 122丫角村 ~230 122何橋村 ~501 122內泊湖漁場 ~502 122泥港湖漁場 ~503 122潘泊湖漁林場 ~504 122泗新農科所 ~505 121園林場村 ~506 121燕子湖 ~507 121森鑫農業隊
基本信息
郵政編碼:434012
電話區號:0716(荊州地區)
地區代碼:421002102
觀音壋鎮地處荊州市東部邊緣,屬
江漢平原。政府駐地距市中心城區18公里,位於北緯30°13′至30°25′,東經112°13′至112°27′。
觀音壋鎮東以四湖乾渠為界與潛江市浩口鎮和運糧湖農場為鄰,南以豉湖渠為界與
岑河鎮相銜,西與
鑼場鎮接壤,北與
長湖和荊門市
後港鎮、
毛李鎮隔湖相望。她是荊州市中心城區的東大門,扼漢宜水陸要衝,交通便利,工商發達,農漁豐盈,人文萃,是荊州市的衛星城鎮之一。下轄觀音壋、丫角2個社區、17個村委會:新陽、觀音壋、皇屯、鐵剅、槍桿、宜陽、金雞、朱場、天星觀、泗場、習口、三洲、坮林、豉湖、皇陵、丫角、何橋。鎮人民政府駐觀音壋。
歷史文化
鎮名由來
觀音壋鎮機關東北150米的中襄河堤上,明清時有一個拖船的壋(相傳為明朝內閣首輔
張居正治水所建),壋的西面有一座觀音廟,由是壩名即為觀音壋。明末清初在壋西中襄河堤上形成集鎮,集名觀音壋。1984年觀音壋公社改區制,將社轄觀音壋管理區改為區轄鎮。1987年撤消觀音壋區,改為縣轄建制鎮。鎮名沿用至今。
建置沿革
明代,觀音壋之大部署
江陵縣 譚莊(都)管轄,莊都署設今偃月村譚店。今新陽村、觀音壋村和玉壺村陟屺橋以北等地屬諸倪莊(都)管轄,莊(都)署設今鑼場鎮花台村諸倪廟。清代,觀音壋鎮屬江陵縣北鄉捕衙 譚區管轄,民國初期,觀音壋屬江陵縣第二區管轄,區署設觀音壋。1947年,觀音壋屬江陵縣忠孝鄉管轄,鄉公所設宜陽寺,後遷觀音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草市區管轄。1951年5月,觀音壋地區7鄉劃岑河區管轄。1958年10月,屬岑河人民公社管轄。1975年11月29日,觀音壋從岑河分出,成立觀音壋大公社,社址設觀音壋。1984年2月24日,改觀音壋公社為觀音壋區,1987年10月,改區為建制鎮至今。
人文景觀
觀音壋是清廷丞相唐紹堯御駕、孟培禎翰林和孟學珠翰林的故鄉,索嗣經、索嗣倫等索氏一門17舉人的故里,唐代尉遲恭曾率部在此屯墾。辛亥革命首義功臣曾尚武、
祝甘亭、王一卿也是喝長湖水張大的。軍政要員陳德謀、楊紹盛、李維貞、李其茂和第一個貼林彪大字報的荊楚女傑
舒賽,都出生在
長湖南浦。古江陵外八景玉壺荷香、孝子橋(陟屺橋)、蕭梁銅橋、關聖帝
偃月城等歷史景觀,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皇陵冢、
偃月城遺址是省市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天星觀古墓群被國務院歸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楚紀南故城。1978年和2000年分別從天星觀1、2號墓中發掘出4000餘件文物和大量竹筒、其中
天星觀楚簡、
虎座鳥架鼓、
豬形酒具盒、木豆等為稀世珍品。
教育事業
觀音壋鎮城區內有全日制中、國小校9所,目前1中8小共有94個教學班,在校學生4700人,在崗教師280人。教學體系完善,師資力量雄厚。觀音壋中學是湖北省重點示範中學,在全國享有盛名。
宗教發展
上世紀90年代初,恢復寺廟40餘座,經市宗教局審批發證,合法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有11處即:觀音寺、玉壺寺、皇屯寺、宜陽寺、孟屯寺、伍屯寺、廣山寺、高真寺、三聖廟、楊泗廟和紫雲觀,信教公民近萬名。
自然優勢
氣候雨量
觀音壋屬北
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冷夏炎,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熱量豐富,降水充足。全年日照1800-2000小時,太陽輻射總量每年每平方厘米108千卡。全年日平均氣溫為16.1°C,極端最高氣溫41°C,極端最低氣溫-7°C(1994年)。年無霜期從3月中旬至11月中下旬約250天,初霜期一般在11月10日到來。年降雨量約為1000—1200毫米,以夏季偏多。
土壤肥沃
觀音壋鎮屬沿江平原湖區,部分為低丘崗地,海拔高程為19—36米,其地勢平坦,土地面積大,土質松疏,土壤肥沃。土壤類型主要是潮土、水稻土兩大類。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在2—3%的面積約70%以上,含量低於2%的面積占耕地面積的30%。
交通便捷
318國道與
漢宜高速公路並列橫貫東西,
滬漢蓉高速鐵路漢宜段橫跨境內,觀習公路、觀楊公路、丫習公路縱貫南北,境內鄉村公路村村相通,組組相銜,現有公交7路(觀音壋-沙市)、新7路(丫角-沙市)、33路(丫角-荊州)、34路(習口-荊州)、36路(習口-觀音壋)往返。
獨立水系
觀音壋鎮瀕臨
長湖,是全市少有的幾個獨立水系之一,長湖長年蓄水31米(海拔,下同)左右,觀音壋鎮有80%地面高程在30米以下,充沛的湖水,滋潤良田,豐富的談水,為發展水產養殖業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礦產資源
觀音壋地處
江漢油田西部,底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
滷水。地下水資源也非常豐富。
經濟發展
這裡物阜民豐,交通便利,資源豐富,通訊發達,地理位置和軟硬投資環境優越,是湖北省“綜合經濟實力百強鄉鎮”和“水產十強鄉鎮”之一。1995年10月,被列為小城鎮綜合改革國家聯繫點和湖北省試點。目前已初步形成以萬樹集團、東信藥業為龍頭,以板材、醫藥、化工、糧棉加工、飼料為支撐的工業體系和以文崗馬志湖、潘泊湖等特種養殖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化體系。2007年被省委評為“五好鄉鎮黨委”;2008年,觀音壋鎮被省政府評為“十佳文化鄉鎮”。
2003年,工農業總產值50036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21585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290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總額227萬元,農業總產值28451萬元,財政收入62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50元。
2008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92157萬元,財政收入931.68萬元。
今後五年鎮委鎮政府將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見成效、三年翻一番、五年翻兩番”的要求,大力實施“工業興鎮”戰略,做強做大森鑫木業和東信藥業,使觀音壋鎮成為湖北林木生產加工和藥品製造的中心之一。 同時將強化工業支撐,打造板材家具產業集群,推動家具工業園區建設。
主要景點
天星觀古墓群
天星觀古墓群位於沙市區觀音鎮天星觀村,1978年1月荊州博物館考古工作者對天星觀1號古墓進行了發掘,出土了大批竹簡及珍貴文物。2000年2月荊州博物館考古工作者又對天星觀2號古墓成功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了1400多件文物,其中鳳鳥蓮花豆、羽人、豬形酒具盒、龍形銀帶鉤等均為國內第一次出土,
虎座鳥架鼓也是國內目前出土的最大的一座,這些都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實物佐證。這是荊州50多年來古墓發掘級別最高、保存最好、藏品最豐、規模最大的一座古墓。天星觀古墓群在2006年被國務院歸入第一批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楚紀南故城。
關聖帝偃月城
偃月城,原名劍潭城。荊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荊州城東35公里處,即現在荊州市沙市區觀音壋鎮偃月村。劍潭城的城垣上及附近的劍潭店,在清代豎有兩塊石碑,分別雕有“關聖帝偃月城故址”、“劍潭店者,關聖帝舊駐軍處也”的字樣。乾隆《江陵縣誌》稱:“城狀如偃月,一日偃月城”,但城址發現遺物均屬宋代。城址破壞嚴重,僅東西城垣各殘存一小段牆基。東垣長30米,西垣長200米,高3—4米,基寬約15米,面寬3—5米。城垣離地面一米以上為夯築。城內文化層厚3米。
提起這
偃月城,有一段關於關羽的傳奇故事。
關羽鎮守荊州的時候,有天,他提著
青龍偃月刀,跨著赤兔馬,慢悠悠地出城來到
長湖邊。這湖邊的小灣子裡有一個農夫,正手握鐵鍬,在一鍬一鍬壘田埂。關羽上前說道:“壘田埂如此之難,如果壘座城池豈不要幾年了。”農夫一見是赫赫有名的關將軍,敬重地回答:“是啊!常言道,一鍬不能挖一口井,如同一夜不能築座城一樣。”關羽笑道:“真是這樣嗎?” 農夫聽了,卻認真地說:“關將軍,不是我不信你的能力,如若你一夜築一座城池,我就傾家蕩產也殺豬宰羊請你的客,邀全村的人作陪客,為你祝賀。反正你喜歡打賭,九仙女輸給了你,這次你敢賭,我可不會輸給你咧!”關羽的“賭癮”也來了,他把胸一拍:“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明日雞叫之前,我就築起一座東西南北各長四十八里的城池來。”說完,便跳上赤兔馬,飛奔而去,當晚真的來此築城了。
再說這灣子東頭,住著一戶年輕夫婦,新媳婦非常勤勞,這天深夜為準備一家人的口糧,就用簸箕簸舂好的穀子。而關羽揮舞著
青龍偃月刀,正憑藉著神刀築城,卻突然聽到簸箕發出的“撲撲”的聲音,便誤以為是雞鳴時先撲翅的聲響。就想,築城的工程還差一小半,天亮前完成是不可能了。但自己當著老鄉的面已誇下海口,天亮時若不能兌現,怎么有臉面見人呢?於是,騎上
赤兔馬溜回城裡去了。
當關羽回到家中坐著生悶氣的時候,方才雞叫,才猛地意識到自己弄錯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錯覺?他不禁想起當年與九仙女打賭築荊州城的情景。當時,自己不也是要老百姓拍打簸箕,假裝公雞開口叫之前“撲翅”嗎?唉,這叫做一報還一報啊!
因為關羽築的城有一大半,好像一彎明月,加上他又是用
偃月刀挖土築的,所以人們就叫它為“
偃月城”。
皇陵冢
相傳為戰國四君子之一楚國
春申君黃歇之墓,此說法見於陳橋驛主編的《中國都城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1072頁):“皇陵冢、即春申君黃歇墓,在江陵城東35公里處,泥港湖東岸,經勘探,為土坑木槨墓,墓道向南,封域高5.5米,下周長110米。”
歷史名人
唐紹堯(1713~1788),字復旦,生於江陵草市,卒於觀音壋豉湖村,其父唐建國,雍正(公元1723)年進士。堯幼習武術,刀槍劍戟樣樣皆精,尤長於騎射。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取為武秀才,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中武舉,乾隆元年(1736年)中武進士。乾隆帝愛其年少英俊,武功高強,勒金殿傳臚,賞花翎,封御前侍衛,曾帶乾隆帝早朝三天,賜“代朕親躬”之匾,唐御駕便由此得名。堯伴駕九年,於乾隆十年(1745年)出任廣西桂林城守營總府、廣西麥嶺營都閫府、廣西桂林總營等職,後遷任福建相山營總府、招安營總府、同安營參府,復升廣西鎮安協都督府,潯州協都督府,延平協都督府護理廣西右江鎮總兵,繼升福建巡撫,福建將軍,欽命誥治使之職。勒受例贈誥封武功大夫,通儀大夫,驃騎將軍。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48歲的唐紹堯,解甲歸里,遷居豉湖東岸支河口(今豉湖村6組)頤養天年,卒於乾隆53年(1788年)正月廿四日,堯生七子,在支河南岸築台7個,名“七星台”,四周圍河如帶,曰“御帶纏腰”。支河北岸,建有“接官廳”,列有石獅,石鼓,內置各種兵器和高懸“代朕親躬”皇匾等,皆毀於道光五年(1821-1825)四水。而今僅存廢墟約30畝。
孟培楨(生卒年不詳),字壽林,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任翰林編修,為官清貧。他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曾國藩、編修袁芳瑛、孝廉劉傳瑩過從甚密,契合無間,常在一起研究學問,講求實學。清鹹豐二年(1852) 孟培楨歸養湖北,正值太平軍攻占長江中下游,
曾國藩奉命討伐太平軍,收復武昌、漢口、黃州等地,準備乘勢東下。孟培楨認為此舉有危險,便修書向
曾國藩闡明自己的意見。
曾國藩不聽孟培楨的建言,兵敗九江。太平軍再度攻占武昌。湖北巡撫
胡林翼仰慕其才識,三次修書請其任顧問,他以侍奉母親為由婉辭。
胡林翼更為器重,凡有漕務、人事方面的事必與孟培楨商量。因此,常有人為私利威脅利誘孟培楨,他不為所動。孟培楨協助
胡林翼整飭內務,作風凝重高遠,得到同僚尊重。
孟學通(生卒年不詳),荊州城東楊林口人(今觀音壋鎮楊林口村),前清翰林孟培禎之子。幼承庭訓,及成年取為秀才,無心科舉,乃開館教徒,潛心鑽研書法,成為鄂西著名書法家。其筆力遒勁,深得顏體真傳。江陵文廟前東西兩座石牌坊上所鐫刻“德配天地,道貫古今”八字即出自孟學通手筆,現收藏在
荊州博物館內。民國初,沙市巨商以現銀數百兩為酬,請求書寫招牌,孟拒不接受。將銀兩拋諸門外,呵道:“何物臭銅,污我屋宇,我孟某之字,豈是金錢所能買耶?”。
陳德謀(1902~1968),觀音壋鎮人。幼年在家讀私塾,
黃埔軍校第五期學員,後隨軍參加北伐。1932年,帶部隊在河南南部策應陳繼承、衛立煌部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發動“圍剿”。後受
蔣介石指派負責全國禁菸工作。1940年,其將八年緝私所獲煙款撥為創辦國民黨農民銀行基金。隨後在陸軍大學特六期學習,1943年畢業,任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軍令部少將高參。次年春,在第二期乾訓團將官班受訓後參與籌建青年軍。1946年調任蔣介石嫡系第五軍參謀長,次年兼任第五軍和第七十軍副軍長,協助軍長
邱清泉在河南黃泛區阻擊
劉伯承、
鄧小平率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南下。阻擊失敗後,又率部與中原解放軍糾擾數月之久。1948年11月,攜第五軍開赴徐州,增援被圍困的
黃維兵團,與解放軍華東、中原野戰軍交戰。受阻後向西南竄至陳宮莊一帶,被解放軍包圍。次年1月,陳赴南京。陳宮莊戰鬥打響,第五軍覆沒。隨後去台灣,任台灣保全司令部高參室主任,又任聯勤留守業務署署長,升為中將。1966年12月退役。
祝甘亭 (1880~1951),字雄武,號劍吾,清末秀才。他自幼在父親的嚴教下,從文習武,熟讀四書五經,練就一身拳術。青少年時,立志從戎報國。1906年,已是舉人的祝甘亭,北上保定,考入滿清政府陸軍部速成學堂(保定軍校前身),與
蔣介石、
張群等同窗在校加入孫中山領導的“
興中會”。次年,畢業於工科。因痛恨滿清,他加入
同盟會,追隨
孫中山。1911年10月,他參加
武昌起義,任鄂軍獨立第二標統帶官。此後,因他功績卓著,大總統
黎元洪特獎予一等金質勳章,補授陸軍少將銜。後不滿
蔣介石的獨裁統治,回觀音壋老家教書度日。祝甘亭一生憤世嫉俗,淡泊名利。
蔣介石掌權後,他從未投靠其麾下。平日,他飽讀詩書,苦練書法,寫得一手遒勁端莊的
顏魯公,遠近聞名。他常以詩文會友,在一首致友人的小詩中寫道:“桑田未若硯田好,水旱無憂樂融融。試看逐臭趨炎者,富貴功名總是空。”後在其女舒賽的策動下,參加革命。1943年參加江陵首屆民主參政會議,當選為抗日民主政權——江陵縣行政委員會副主席,曾秘密為解放軍爭取江陵偽保全司令曾尚武,使其明投日寇,暗助解放軍。
曾尚武(1884~1950),亦名廣銀,字子敦,號紫暾。清末秀才,國民黨元老,曾參加“
同盟會”和
武昌首義。1906年考入武昌陸軍特別國小堂,畢業後先後擔任第八鎮三十二標二營司務長、排長。1909年參與組織“自治團”,從事反清活動。1910年加入
共進會,任該會代表。武昌起義後先任總監督處稽查部副部長兼第一協第二標標統,後任鄂軍都督府稽查部長、寶塔洲稅局總理。1912年元月1日,
孫中山在南京就任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曾尚武任總統局秘書。孫中山曾書贈橫幅“
天下為公”,以表彰曾尚武先生。後因受到
蔣介石的排擠,他辭官回家賦閒。荊沙淪陷前,時局混亂,當地鄉紳推舉他出面維持地方治安。他在四鄉招兵買馬千餘人,組建起“江陵縣保全司令部”,自任司令,駐防於沙市。1940年夏,荊沙淪陷,保全大隊被日軍改編為“和平建國軍鄂西綏靖軍”,司令部仍駐沙市。後經老友
祝甘亭勸說,決意改弦更張,與新四軍合作,使其明投日寇,暗助解放軍。
王一卿(1884~1952),名士純,號希沼,字一卿,觀音壋朱場村人,晚晴秀才。與曾尚武、
祝甘亭同年同鄉同學,同年考入武昌特別學堂,在校加入
興中會,辛亥首義時,任鄂軍獨立標統曾尚武參軍,頗著戰功。清帝遜位後,袁氏專政,王先生脫離軍界,專事文壇,在武昌執教十載,1927年轉任省八中(今
荊州中學)國語教員。晚年在鑼場、觀音壋、朱場一代教開了筆的學生,從其師者逾千人,王先生教育有方,治學嚴謹,誨人不倦,頗受時人尊崇,1952年病逝家中,享年68歲。
舒賽(1917~1971),又名祝成龍、祝振容、祝玲瑛、王藕,湖北江陵觀音壋人,1917年9月15日生。家庭屬於書香人家,其父為辛亥革命首義功臣、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畢業生祝甘亭。1933年,十六歲的舒賽在荊州第八中學因參加學潮,受校方處罰休學一年,她憤而棄學自修,一年後自謀職業,任教於國小。
七七事變後,20歲的舒賽考入湖北省“戰地救護班”。抗戰爆發後在武漢參加婦女戰地工作團,1937年參加革命, 1938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5月,舒賽在豫鄂邊區(新四軍五師)京安縣奉命赴日偽占領區偵察敵情,不幸被捕,在獄中英勇不屈,未暴露身份,邊區黨組織令其留敵區雲夢做敵工工作,秘密為邊區籌集緊缺物資,爭取偽中下層人員,動員進步青年參加新四軍等。翌年初,日寇欲殺害她,經營救生還。先後任中共京安縣委宣傳部代部長、雲夢和江陵縣委社會部長兼公安局長、新四軍五師第三軍分區衛生部政委、第四野戰軍南下工作團副政委、總支書記等職。建國後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民政部副處長、中央軍委復員委員會工作組長、中央建工部人事司處長等職。1958年被以“無理取鬧”罪名開除黨籍,撤職降級。1960年春,舒賽繼續投訴,她寫道:“為黨揭露歪風,為堅持真理不惜個人犧牲的革命火焰,是任何人的淫威所不能撲滅的”、“‘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那是舊時代封建統治者的東西,而他們尚且強調‘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哩”、“要認識歪風流毒之劇,誤黨誤國之惡,必須痛下決心,只要是歪風,無論在什麼人身上發生,都應該鐵面無私、雷厲風行地痛剿,這就是我的熱望。其實,黨若下決心,從上到下,從老到新嚴整黨紀的話,黨內的歪風自毀收斂的。”隨即,舒賽被拘留,1960年被開除公職,戴上“壞分子”帽子“勞動教養”。1962年因病保外就醫並提前釋放。在1966 年12月2日夜晚,舒賽把她用金粉紅紙寫的反對
林彪的大字報,張貼在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北京市委、府右街、西單菜市場、中央組織部、國務院宿舍、石景山鋼鐵廠、頤和園門口、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門口、西直門裡、國務院接待室門口等處。第二天又張貼在東四人民市場門口、北京火車站和景山后街軍委宿舍西樓等處。 1966年12月7日舒賽被捕。1969年10月,北京的大批未決犯被轉移到山西,她也在其中。1971年5月24日舒賽死於山西
隰縣,終年五十四歲。1987年獲平反昭雪。